APP下载

由一堂“下乡课”引发的思考

2010-04-05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100875

地理教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同学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100875) 李 卫

一、使用多媒体手段,让我的教学本末倒置

我校自2003年在每个班级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以来,我们的教学就迈上了现代化的新台阶,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将课堂教学引人了全新的境界。尤其是对地理教学来说,其生动、形象、大容量的好处日益显现:各地优美风光的展示,风雨雷电的生动演示,天南地北的景观差异……都可以在小小的屏幕上一一展示出来。而且随着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的日渐提高,课件做的也日益华丽:这里加个动画,那里增添点声音,今天用这个模板,明天用那个底色,一节课往往就在学生眼花缭乱中结束了。看着学生惊叹的目光,我有点沾沾自喜,只是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因此而提高,甚至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都掌握的不扎实,这让我有点奇怪,却没有深挖其原因,只醉心研究怎样做出更漂亮的课件,而不去研究课堂设计。慢慢的,自己一度引以为荣的板画生疏了,潜心钻研教材的习惯丢掉了,直到有一天,一个“送课下乡”活动惊醒了我。

二、一堂让我为难的 “下乡课”

市教体局为了平衡城乡的教育,缩小教育差距,每个学期都会从城区学校安排骨干教师进行“送课下乡”活动。这个学期,地理安排了我,接到通知时,我一阵窃喜。刚刚制作完成了《世界的聚落》课件,内容丰富极了,漂亮的图片,精彩的视频,每张幻灯片上还加上了精美的花边……自己看着都陶醉,相信课堂上一定会因此精彩纷呈。可当知道自己要去送课的学校是一个偏僻的山村中学时,顿时傻眼了,那里根本就没有多媒体设备,甚至连实物投影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啊,我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没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仅凭“一块黑板,一张嘴”,我还会讲的自信?还会讲得精彩吗?我心里没底了。

回到家里,我把心事告诉了先生,先生说:“你怎么忘本了呢,当年你不就是凭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闯的天下?那时候的你以语言幽默、思路清晰、讲解独到让很多学生津津乐道,还因此获得青岛市基本功比武一等奖呢。” 先生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只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新颖的教学方案,即使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样会讲的精彩。这样一想,对这堂“下乡课” 心里也有底了。

我拿起课本,细细研读起《世界的聚落》这节课。“聚落”这部分知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聚落与自然同在;“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强调的是人与历史的关系:文化与历史同行。在研读过程中,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也逐渐在脑海中形成:聚落的定义→聚落的两种形式(城市和农村)→城乡差别→世界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思路有了,方向就定了,可是,怎么样设计具体的环节,才能让这节课既新颖、又出彩呢?这着实费了我不少心思。聚落,这个名词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名词马上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呢?

看着课题,突然灵机一动:聚落,不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落脚、生活吗?这样解释既隐含了课题两个字,而且比课本上的“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更通俗易懂。对,就这样引入,我为自己找到了好的切入点而感到兴奋不已,接下来,真是思路大开。这节课就像讲故事一样展开了: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的好地方人们都喜欢去住,慢慢的,人多了,地少了,农业生产就逐渐转变成非农业生产,这就形成了城市。可是人越来越多,麻烦也产生了,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这时候,城市里的一部分人就会想到农村去。此时,把班级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希望这些人继续留在城市,另一组则同意他们回到农村,双方看谁能留住这个要回农村的人。关键是要说清楚为什么同意回到农村?为什么希望他留在城市?在两组同学的辩论中,城乡的利与弊这个难题就解决了……

有了上述认识,对《世界聚落》这堂课,我又自信满满了:黑板+粉笔照样讲出精彩的课!

三、“原生态”的课让我讲得有滋有味

终于到了送课下乡这天,我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在一个设施简陋的教室里,一群孩子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这个从城里来的老师,比我的那些学生少了一份调皮,多了几许朴实,也许这也是城乡差别的一个体现吧。

孩子们端端正正的坐着,课堂气氛显得凝重、严肃,还有点紧张。当我说到“聚落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落脚、生活”时,孩子们都笑了,可能大家是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解释课题吧,课堂气氛也因此缓和了许多,接下来的课就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学生们在我幽默话语的引导下逐渐活跃起来,课堂上生出的精彩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第一个精彩就出现在挽留城市人去农村这个环节上。我自己扮演那个要去农村的的城市人,两组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城市组把城市的优点说的头头是道,农村组把农村的好处也描述的淋漓尽致。当时,我也进人了角色,有点无从选择了,正当我左右为难之际,农村组的一个同学又说了一番话让我感动不已。我们农村可能暂时交通不发达,物质不丰富,也没有肯德基可吃,可是我们有蓝的天,绿的水,青的草,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食物……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努力学习,将来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来建设自己的家乡,相信我们一定会早日建成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用我再选择,同学们的掌声就说明了一切。

第二个“亮点”出现在“世界各地民居特色”这部分知识。我发挥了自己板画优势,三笔两下就在黑板上画出了尖顶房、平顶屋、蒙古包、吊脚楼……看着学生崇拜的眼光,真有点久违的感觉。以前用课件讲课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多媒体上,而今天,我再次成为课堂上的焦点,让我颇有成就感,讲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学生在我的带动下,气氛空前活跃,参与的积极性特别强。

第三个精彩出现在“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处理上产生了分歧,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当我提出: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让我们把这些古迹装修一新,赋予现代气息吧。学生分成了两大派,有的同学同意,有的不同意,争执不下,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到这种难得一见的场面,我举了一个例子。我把你的门牙砸掉,给你换颗金牙你愿意吗?同学们都笑着摇头。我接着问:“即使你不小心摔掉了一颗牙,你是愿意换一颗和原来一样的还是换一颗金牙呢?那你为什么愿意保留原来的呢?”大家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理由,看到同学们的意见基本一致了,我才引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理念。然后又举了几个例子,埃及水坝的处理方法,现在青岛市老市政府也要修旧如旧。这时候有个同学恍然大悟:怪不得青岛市火车站修了半天,还保留德国修建的老车站呢,原来是在保护它啊。最后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总结:文物古迹不仅仅是一处简单的建筑,同时承载历史文化信息,要长久保存,又要保持原貌,既是对古人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负责,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取得和谐。

不知不觉中,这堂课就在我的惊喜、同学们的不舍中结束了,在同学们留恋的眼光中我又找到了往日自信的感觉。应该说这堂课远比我使用多媒体讲的很多课效果要好很多。

四、好课不是多媒体的产物,而是老师智慧的结晶

“送课下乡”活动结束了,这堂课的延伸却很远,让我想到了很多以前从没想到过的问题。多媒体在课堂上应该怎样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一堂好课的标准?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和电脑的普及,人们认识到多媒体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掌握知识、掌握信息的新途径,也是一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就是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把上课内容做成幻灯片或电子讲稿,直接在计算机上显示而已。在这里,课件成了教师教案的翻版,被称为“课本搬家”,不同的只是多了一些电子按钮用来翻耍,计算机成了幻灯机,而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方面考虑得很少。一堂课灌输下来,学生往往被灌得晕头转向,甚至连记笔记和进行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听课时似懂非懂,下课后什么也没有记住,脑子里一片空白,成绩提不上去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利用课件和计算机进行新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课不能算得上好课,许多人之所以陷入了这个误区,其实是没有摆正信息技术的位置。教学的主体是师生之间的交互过程,教室、黑板、投影、电脑等都是支持这一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工具。所以当教学需要这种机器的功能进行支持的时候,用一用是恰当的,但如果教学不需要这种机器功能的支持,不用则是最恰当的。基于这一观点,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不能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其实说来也简单:能让学生感到幸福、快乐的课就是好课。如果一堂课能成为学生盼望的、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还能引领他们获得幸福体验,这堂课就是好课。有的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体态动作将学生讲的如痴如醉;有的教师通过漂亮的板书、版画,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通过广博的知识面,天文地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冲浪翱翔;还有的教师机智幽默,时刻调控课堂的氛围保持在愉悦的状态;更有的老师通过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互动,学生们跃跃欲试……在这种情况下,一节课往往在不知不觉间过去,学生们恨铃声响的太早,这样的课才是好课。所以说,好课不是多媒体的产物,而是老师智慧的结晶。

猜你喜欢

课件多媒体同学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