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区位因素分析
2010-04-05陕西省吴起县高级中学717600彭炳耀
陕西省吴起县高级中学(717600) 彭炳耀 齐 明
浅议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区位因素分析
陕西省吴起县高级中学(717600) 彭炳耀 齐 明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城市或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变化、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变以及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条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其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揭示其形成的一般规律,折射出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演绎出不同历史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地理分布的格局。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分布格局
从历史的角度把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两类:一是依靠本国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自然渐进式的由小到大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称之为传统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等;二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专门从事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准,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的国家、地区及城市,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
1. 全球主要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地理格局的历史演变
最早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可追溯到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可谓在威尼斯城萌芽,金融中心的雏形应该在阿姆斯特丹金融城诞生,他们虽然名振一时,但随着本国经济的衰落和其他国家经济的崛起,其地位日渐下降。
近代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一般认为是19世纪伦敦金融中心的建立,以此为研究起点,国际金融中心演绎了群雄逐鹿,彼此消长的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飞速发展,航运业和国际贸易的兴盛诱使大量金融机构在伦敦聚集,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结算的需要。19世纪初,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超越了阿姆斯特丹、巴黎、纽约、柏林等其他金融中心。当时全球40%的国际贸易结算通过英镑完成。英国经济实力独霸全球,英镑成为国际上最主要货币,伦敦一跃成为当时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一枝独秀”。
进入20世纪,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渗透。国际金融活动在世界经贸繁荣的地区相对集中,催生了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一战使英国经济实力受到重创, 1921年世界经济危机使得政治失利的英国雪上加霜,“英国世纪”岌岌可危,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随之下降。然而,就在一战结束时,美国已从战前的资本输入国摇身一变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大西洋的彼岸美国转移,美国倚仗雄厚的黄金储备,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把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请到自家纽约,并与之平分秋色,形成世界金融中心“双雄对峙”的格局。
1939年二战的爆发,再次敲响了各资本主义参战国的丧钟,但对美国来说是天赐良机,是其经济发展和扩张的难得机遇。二战给美国送来了巨额资金,送来了世界顶尖宝贵的优秀人才,并孕育催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二战成就了美国梦寐以求的超级大国梦。到1945年,美国拥有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及对外贸易总额的32.5%,两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英国则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国外投资,而美国的资本输出占据世界第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战后美元在国际的中心地位,当时世界贸易的90%用美元结算,各国中央银行皆以美元干预外汇市场。至此,美国完成了从一流大国向超级大国的转化,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并完全取代英国,达到“世界工厂”的鼎盛时期,于是,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纽约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供应中心,也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在此期间,瑞士由于政治保持中立,成为国际资本理想的避难所,苏黎世也悄然崛起,成为当时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二战结束后,重创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乘着新技术革命的东风,一路追赶领先,到80年代初,日本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东京也就成了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跨国投资风起云涌,迅速对外扩张,一些政府积极的金融政策推动,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如雨后春笋,大批出现,形成了西欧区(伦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曼彻斯特等)、北美洲区(纽约、芝加哥、圣弗朗西斯科等)、东亚区(东京、香港、新加坡、大阪等)“三大板块”和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主轴的“三足鼎立”的地理分布格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世界相继出现了“四小龙”、“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以及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经济的持续衰退,加上最近一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世界经济低迷,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下降,纽约和伦敦依然是并驾齐驱的全球金融“两极”。至此,一个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由少数到多数的“多元化、多层次、多中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理格局开始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诸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崛起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历史的必然,尽管会出现一波一波的全球金融危机,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理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有多大改变。
2. 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特征
20世纪50年代末,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国际金融中心踏上新的旅程,离岸金融中心悄然出现并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特色,全球范围星罗棋布。
⑴离岸金融中心的类别
离岸金融中心从从事业务范围可分为三类。①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金融业务不分离,资本流动高度自由化,其典型为伦敦、香港;②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金融业务分离,监管当局对非居民交易给予税收优惠,但非居民交易必须与国内账户严格分离,其典型为新加坡、纽约、巴林、东京、曼谷等;③避税港型,拥有大批注册金融机构和公司,这些公司通常称作离岸公司或国际商业公司,但这些机构通常并不在这里设立实体,实际业务都在母国进行,只是通过注册的机构在账簿上进行境内和境外交易,以求享受该地区的税收优惠,其典型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哈马、开曼、百慕大、瑙鲁、西萨摩亚,以及塞浦路斯岛等。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国际商业公司前来注册,主要原因是注册一家离岸公司至少能为注册公司带来以下好处:法律环境宽松,便于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有利于企业规避外汇管制和贸易壁垒;信息披露要求极少,保密规定相对严格,有利于企业保持商业运行秘密;税负轻微且可以避免双重征税;公司管理简便,注册程序便利,维持成本甚低。
⑵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地理分布的主要特征
①五大中心群 “区块化”地理分布:即西欧群、加勒比海群、中东群、东南亚群和太平洋群。这种分布使得离岸金融中心与工业化国家处于同一时区,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可以同步运作,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同时在同一区域内,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亲和力。因此,便于在岸资本或在岸机构与离岸金融中心环境的较快适应,便于开展各项业务。
②以大型主要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卫星式”分布。由于离岸金融中心大多属于岛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性,所以,必须依赖吸引临近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工业化国家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③呈现“均衡式”分布。离岸金融中心在地理分布上的均衡分布保证了世界金融市场全天候昼夜连续的运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区位条件
1. 强大繁荣的多元化经济基础是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重要基础条件
纵观历史,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都是建立在该国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伦敦、纽约、东京等金融中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反映出经济基础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当一国及其周围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后,必然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这种需求增长引起了金融体系供给方面的反应,导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扩张,制度层面的金融决策与法规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经济的增长会带来收入的增加和储蓄的增长,进而产生对资金的供给。巨大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以及便利的资金融通渠道促使了金融中心的形成。19世纪末,伴随着英国经济及其国际贸易的鼎盛,伦敦最终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将纽约送上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宝座; 20世纪80年代,东京金融中心因日本经济的腾飞而造就,也因日本经济的起落而消长。本质上讲,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结合性资本,金融资本的运营如同经济的血液循环,没有产业和整个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作基础,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有发展前景。因此,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稳定增长,是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
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繁荣。金融业的发展是以工商业活动为基础的,并依赖于其他行业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转和发展。当工业、商业、贸易等多元化经济活动达到一定水平和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时,它就对资本有较高的需求,同时那些闲置的资金也会投入到金融市场,这时使得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交易日趋更加活跃。例如,香港是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经济快速发展,现已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航运、金融、旅游、信息和远东制造业等多功能国际中心。多元化的经济促进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香港经济的发展。
2. 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独特的地理条件
优越的时区优势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独特的地理空间条件。金融中心的营业时间和其他地区的金融中心衔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连续运转的一个环节,随着金融交易的全球化的进展,跨境、跨时区的金融交易大量增加,这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中心必须处于适宜的时区之内。纽约、伦敦和东京成为国际化三个重要时区中心。金融资本每时每刻都要争取盈利,因而要求每天24小时在世界各地不停地运作。一个金融中心每天营业结束后,就把订单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别的金融中心,为下一个金融市场的开盘做好基础。这些重要的金融中心辐射周围国家和地区,使得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金融中心通过信息网络连为一体。由于他们所处的时区不同,各市场在营业时间上“彼关此开”或“东关西开”地相继挂牌营业,世界金融业处在一个全天候、多方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交易的复杂的金融巨系统之中。如,亚太地区的东京、香港的金融市场在即将收盘时,伦敦等欧洲的金融市场开市,交易后不久,纽约等美洲金融市场开市,接着不久东京金融市场又在美国最后的一个金融市场圣弗朗西斯科金融市场交易结束前一个小时开始营业。一个主要金融市场收市的时间,能够衔接另一个主要金融市场开市时间,形成一个顺时针24小时联系不断稳定进行交易的世界性金融市场。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便利的海陆交通更有利于形成信息腹地,便于金融机构的集聚,发达的通讯技术、有序的金融生态、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对金融中心的建立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灵活多样创新的国家金融政策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催生剂”
纵观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政府的政策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1914年前,伦敦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其稳固的基石是英国政府实行平衡的财政预算和金本位制度,使英镑成为世界最早的国际货币。随着一战的爆发,“美联储”积极扶持纽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与伦敦平分秋色。二战后,纽约凭借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有力的具有创新的金融政策,最终美元取代英镑,纽约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又如,20世纪50年代后离岸金融中心异军突起,就是一些国家采取金融监管较为宽松的特殊优惠政策的结果。
2009年3月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设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
4. 金融机构的大量聚集产生了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
国际金融中心都是以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和聚集的金融机构为条件。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速,以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竞争的加剧,一个金融中心赢得国际外汇交易、国际银行贷款、跨境兼并金融服务,以及国际债券发行与交易等方面业务的能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指针,而跨国公司是金融中心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多功能的、国际化的金融业务服务构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金融机构的大量集聚可产生的效益是:可以加强银行间的协调和配合,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能力;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可以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使大量的优秀人才的集聚,方便各产业部门的人才交流;可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减少流通环节,起到方便生产和消费的作用;可以使那些需要参与者面对面进行的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方便快捷沟通和传递信息,减少旅行时间和成本,从而提高效率;可以促使金融中心发源地经济实力的增强,金融市场容量增大,客户需求多样,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并具有投资和投机的双重机会。此外,金融中心大量聚集使其声望不断提升产生广告效应,无形资本又吸引了更多的公司加盟。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跨国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多个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
5. 安全稳定的政局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保险柜”
安全稳定的政局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美国南北无强国,东西两大洋,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远离两次大战,政局稳定 ,政策自由开放,经济繁荣,金融环境优越,使得纽约迅速取代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直至今天。二战期间崛起的另一金融中心苏黎世,由于瑞士政治上保持中立,免受战争的破坏,是当时整个欧洲唯一的一处宁静和平之地,而且地处于欧洲大陆中部,环境优美,是国际资本安全理想的避难所,当西方列强被战争搅得鸡犬不宁之时,苏黎世担负起西欧资金交易的重任,成为当时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一员。
6. 优秀创新的金融管理人才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壮大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人才是金融中心的灵魂,巨额的资金和完善的机构,都需要人才来运作和经营。现代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的金融专家组队伍、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和货币交易员的聚集,他们精诚协作,在进行交易、开发产品、拓展投资、寻找机会、发现客户等方面的表现就会更为出色。
随着信息经济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中心的人才逐渐向金融工程师演变。从素质要求上讲,金融工程师需要拥有丰富的法律、税收、会计、计算机、统计、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金融学等知识。在能力上他们是“数字虫”,通过对历史数量关系进行单调细致地实证考察和采用复杂的金融工程方程来探索商业策略;他们是“机会主义者”,善于分析各种形势并努力抓住所出现的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应对各种金融形势时,他们运筹帷幄是神掐妙算的决策者。在当今世界,谁拥有了尖端的金融管理人才,谁就拥有金融业的绝对优势。
随着影响世界经济的诸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发展变化,在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中,将会依然在遵循现有的历史基础格局上出现微小的渐变式的动态调整。
主要参考资料:
1.瑞斯托.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金融的视角》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
2.杜德斌《世界经济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孙立冰、赵飞《世界工厂迁徙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
5.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世界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6.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7.倪克湖.形成金融中心的条件与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方案[J]《甘肃金融》2001,(2):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