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精神

2010-04-04董长贵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王明斗争路线

董长贵

(安庆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论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精神

董长贵

(安庆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文章在阐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非常艰难的历史条件下,与党内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路线斗争情况的同时,分析了毛泽东的斗争精神及其显著特点、形成的内在动力及对中国革命命运的影响。进而指出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斗争精神,无论是对总结历史还是面对现实及展望未来,都有着极为重要 的意义。

毛泽东;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斗争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31年到1935年,毛泽东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与王明等人推行的“左”倾路线进行了长期的不妥协的斗争,并表现出非凡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给中国革命的命运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了解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的历史过程,研究毛泽东的斗争精神,无疑会使我们更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的党性修养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和捍卫毛泽东思想的信念。

1 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表现出非凡的斗争精神

1.1 王明“左”倾路线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王明“左”倾路线,就是超越客观现实的激进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它在政治上推行教条主义,生搬硬套苏联经验;在军事上不顾敌强我弱的现实,主张积极进攻。王明“左”倾路线控制党中央,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王明,原名陈绍禹,1904年生,安徽金寨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期间,得到校长兼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的赏识。1929年王明回国,在米夫及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他迫使中共中央于1931年1月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并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以后,王明及其追随者开始推行其“左”倾路线,给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危害。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并使之能够健康发展,毛泽东与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表现出了非凡的斗争精神。总的看来,有三次会议可以真实地反映这方面的情况。

1.2 赣南会议

赣南会议(即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31年11月初,此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深入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已历时四年。其间,毛泽东坚持把革命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斗争实践中,不仅提出了 “以农村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主张,还以此为核心在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路线和方针。以这些路线方针为指导,在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统治党中央以前,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根据地面积横跨江西福建两省20多个县,人口达到250万,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毛泽东的理论和路线是正确的。

然而,毛泽东的各项主张在赣南会议上却遭到了王明所控制的中央代表团的粗暴批评和全盘否定。他们不仅指责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狭隘经验论”、“小农意识”,党指挥枪的原则是“党包办一切”,提出要取消军队中的各级党委;还指责毛泽东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是“游击主义”、“忽视正规战和阵地战”;在土地革命路线上他们指责毛泽东给富农分田是“富农路线”;在根据地建设问题上,他们则认为毛泽东是“极其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

对于中央代表团的指责,毛泽东在会上进行了激烈的反驳,明确指出:中央根据地几年来在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总结出的各项政策既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又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是正确的。但是,中央代表团否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最后,会议通过了由他们起草的《政治决议案》等五个文件,这些文件对毛泽东的各项主张进行了全面的不点名的批评和否定。

在中央代表团的高压面前,毛泽东仍不屈服,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组织处理,根据中央的指示,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了毛泽东为书记的总前委,从而把它排除在中央苏区红军领导人之外。不久,他又丢掉了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

1.3 宁都会议

赣南会议后,毛泽东并没有向“左”倾路线屈服,因此,在指挥作战中,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宁都会议两个月前由周恩来力主任命),他与执行“左”倾路线的后方中央局在军事路线上的矛盾和分歧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后方中央局代表王明的积极进攻路线,激烈地指责毛泽东消极对抗中央“夺取中心城市”的方针,犯了“纯粹防御路线”的错误,还指责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守株待兔”、“右倾主义”。对此,毛泽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明确指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积极进攻路线是冒险主义,只能断送革命。这又被指责为“不尊重党的领导机关”、“组织观念的错误”。

在“左”倾路线领导人的高压下,毛泽东成了少数派。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左”的军事方针,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再次被否决。会后不久,毛泽东被撤消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调到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但是,面对挫折,毛泽东仍坚持原则,不改变立场。他再一次向中央写信,表示坚决不同意中央的进攻路线,主张必须从敌强我弱的实际出发,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时,在高层领导中,毛泽东是唯一继续同中央对抗的人。

1.4 遵义会议

1933年9 月底,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围剿”。此时,毛泽东已在宁都会议后被取消了军事领导权。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连连受挫,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5年1 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上,“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不肯承认错误,极力为“左”倾路线辩护。于是,毛泽东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反对意见。他明确指出:博古的报告观点是错误的,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李德(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者)和博古在军事上执行的是一条“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因而遭到了失败。会议进行了激烈争论,最后,毛泽东的意见终于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通过了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这个《决议》否定了博古对第五次反"围剿"所做的总结报告,肯定了毛泽东一贯坚持的红军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会议还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不久,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负责军事指挥。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内的领导地位。

从以上三次党的重要会议我们看到,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为捍卫真理,实现信仰,在错误路线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的党性原则。

2 毛泽东同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特征和内在动力

2.1 毛泽东同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特征

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精神,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敢于“抗上”。为坚持真理,对上级的错误领导敢于批评和斗争,这是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最大特点。历史事实表明,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的过程,就是不断“抗上”的过程。“他不管哪里来的指示,只要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国情,就敢顶敢批,他只服从真理,不服从权威”[1]。在与王明“左”倾路线斗争中,毛泽东旗帜鲜明,针锋相对,面对高压,毫不退让,充分表现了他在错误路线面前敢于斗争的勇气。当时,这种情况在党内还是很少见的。

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毛泽东的“抗上”精神,必须正确看待毛泽东的“抗上”行为。

王明一伙指责毛泽东的“抗上”是“组织观念的错误”,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毛泽东是在党的会议上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非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如果说在指挥作战中不能与领导保持一致就是组织观念有问题,同样荒谬。毛泽东作为前线指挥员,为了战斗的胜利,有权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如果为了所谓的组织观念,不顾战斗中千变万化的复杂形势,教条主义瞎指挥,势必像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和博古那样将战争引向失败,这样的组织观念显然毫无价值。

至于王明一伙指责毛泽东的“抗上”就是“不尊重党的领导机关”,这就更加荒谬。按照他们的逻辑,尊重党的领导机关就必须做到不论对错,必须和领导保持一致,否则,就是不尊重党的领导机关。他们之所以指责毛泽东不尊重党的领导机关,就是觉得毛泽东的“抗上”行为损害了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威。须知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威只能来自于领导的正确性,它是在领导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实践中形成的。如果这种领导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反而使革命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不会得到群众拥护,当然也就不会有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威。所以,毛泽东在发现领导有错的时候力陈己见,就是要避免领导犯错误。这正是从根本上维护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威,是对党的领导机关的最大尊重。

第二,不怕孤立。毛泽东在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中,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只有极少数人赞同他的观点。在几次党的重要会议上,他都显得非常孤立,有时甚至弄到孤家寡人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顶着压力坚持斗争。不怕孤立,坚持斗争,是毛泽东与党内“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另一显著特征。

在受孤立的日子里,毛泽东很痛苦,终生难忘,以后经常提起。1964年,他就曾跟外宾谈到:“宁都会议后,啥人也不理我,就剩我一个孤家寡人。我说,有一个菩萨,本来很灵,但被扔到茅坑里去,搞得很臭”[2]。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还曾经对人说过:“(他们)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我就在一个房子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2]。

然而,孤立无援的处境并不能迫使毛泽东改变立场,他深知自己所坚持的一切事关中国革命的成败,绝不能放弃。同时,他还坚信这种孤立是暂时的。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思维方式的错误,很多人一时还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加之“左”倾路线领导人有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成本大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些充满激情的漂亮的革命口号又对人们有着巨大的诱惑和煽动力,这使得很多人一时看不清“左”倾路线的本质和危害也不足为怪。但最后,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一定会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无私无畏。无私,体现了毛泽东与“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本质。无畏,则体现了毛泽东在与错误路线斗争中的勇敢和坚强。

毛泽东与党内“左”倾路线斗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避免革命事业受到危害。此外,绝无任何个人目的。因此,他在受到组织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既不消沉,也不闹情绪,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忍辱负重,在不被组织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继续关心革命,同时努力做好工作。比如,赣南会议后不久,推行进攻路线的“左”倾领导人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冒然决定要进攻敌人防守坚固的赣州。对此,毛泽东不顾自己的处境向决策者表示坚决反对,遭到批评和拒绝。结果赣州打了30多天,不但未克,反而遭受重大伤亡。更为严重的是攻城部队陷入危局,有被敌人里外夹击的危险。关键时刻,周恩来派人到后方请毛泽东到前线解救危局。当时,很多人都担心毛泽东会闹情绪不肯前来。没想到他丝毫不计较组织对自己的错误处理,也没有讨价还价,更不顾正在害病的身体,火速赶往前线。在他的策划下,红军终于摆脱危险,顺利撤出战斗。

宁都会议又一次解除了他的军权,调他到后方工作。此时,他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委屈,而是他离开后部队的安危,他最不放心的是“左”倾领导人的瞎指挥会给部队带来危险。所以,当他与周恩来话别时还特意表示:前方如有急需,何时电召便何时来。

1931年至1934年,毛泽东被排挤到后方做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这是他最痛苦的岁月。然而,心灵上的巨大痛苦,丝毫没有减弱他的工作热情。前方工作不让干了,就努力做好后方工作。他领导了苏区的查田运动,领导了机关干部中的反腐败斗争,还在根据地的管理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并写出了大量著作。比如,《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查田运动中的群众工作》等文章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毛泽东曾于1956年9月10日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结合自己的遭遇向大家讲过这样一段话:“我想同志们中间可能也有多多少少受过冤枉受过委屈的。对于那些冤枉和委屈,对于那些不适当的处罚和错误的处置,如把自己打成什么 “机会主义”、撤销职务、调离职务等等,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很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3]。毛泽东之所以能把挫折当做一种教育和锻炼,这是由于他无私的斗争目的所决定的。

毛泽东与“左”倾路线斗争中表现出的另一种精神便是无畏。首先,是不怕丢官。在斗争中,他不断受到排挤,曾经两次被剥夺军权,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红军长征前,他除了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这一挂名的虚职外,再没有任何职务。但这些,都没能影响他的斗志。其次,是不怕丢命。那时,“左”倾路线领导人在苏区推行王明路线,大搞肃反扩大化。他们到处抓人,刑讯逼供,随便杀人。许继愼、段德昌等很多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党的优秀干部都被他们以肃反的名义杀掉了。当时各个苏区的创始人,只有方志敏、贺龙、刘志丹、张鼎丞、邓子恢等少数几个没有被肃掉,大多数苏区创始人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撤职。显然,在这种环境下,毛泽东坚持同“左”倾路线作斗争,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对此,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他在1965年对外国代表团谈到这段往事时说到:“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2]。

第四,百折不挠,坚持到底。这是毛泽东与“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又一显著特征。王明等人不仅控制着中央的权力,背后又有共产国际的支持,毛泽东在与他们的错误路线斗争中显然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遵义会议前,他屡斗屡败,思想上不断受批判,组织上不断受处理。按说,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失望,进而绝望,最终放弃,都在情理之中。但是毛泽东却做出了不寻常的选择,他屡败屡斗,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在各种会议上,面对“左”倾路线领导人的种种错误主张,他从不顺从也不回避,而是直言不讳,大胆批评。弄得那些人一见到他就头痛。

总之,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特征,凸显了他作为革命领袖的素质,充分说明只有他才能担当得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2 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内在动力

毛泽东在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中表现出的非凡的斗争精神,主要源自于两种内在动力:

一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了这一信仰,他抛弃了富裕的生活环境,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政治信仰的坚定性,使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此付出多大的牺牲都在所不惜。这种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促使他对于任何损害革命利益的言论和行为,无论是来自于敌人还是来自于内部;无论是来自于共产国际及中央领导层,还是来自于基层群众,都会坚决地反对。当他认识到王明“左”倾路线将使革命归于失败,是一条错误路线时,便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地进行斗争。

二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在认识问题的方法上,毛泽东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 ,即实事求是,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它包含一项原则和三个特征。一项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特征包括:(1)注重调查。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等论断。因此,在工作中,特别是面对复杂情况他总是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2)研究和分析。对调查来的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这在他的《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许多著作中都有所体现。(3)实践检验。就是把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实践去检验。

运用这一思想路线观察和思考问题,他看到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症结所在:其一,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其二,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其三,在实践中屡遭挫折和失败。以这样的路线为指导,只会断送中国革命。

正因为毛泽东对王明“左”倾路线的本质能够做出如此正确而深刻的判断,才使得他在斗争中显示出极大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

3 毛泽东与王明 “左”倾路线斗争精神的重大意义

3.1 历史意义

由于毛泽东的斗争精神在当时的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内引起强烈的震撼,在“左”倾路线于实践中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一些人开始研究思考毛泽东的各项主张。他们在路线问题上逐渐清醒,最终改变认识,转而支持毛泽东。这不仅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打下了基础,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其中最主要的是周恩来,由于长期在白区工作,他起初并不理解毛泽东。后来,他开始注意研究毛泽东的主张。随着他对红军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考察的逐步深入,便逐渐理解并在权限内尽量保护和支持毛泽东。特别是在长征前讨论毛泽东是否随军行动问题时,已经在内心变成毛泽东支持者的周恩来也许预见到毛泽东在将来的作用,出乎寻常地、坚决地反对了博古让毛泽东留下来的意见,毛泽东才得以随军转移。这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毛泽东的影响下逐渐转变“左”倾观念的还有张闻天、任弼时和王稼祥。他们起初都拥护“左”倾路线,反对毛泽东,但后来由于受到毛泽东斗争精神的触动,加之“左”倾路线所导致的一系列失败,使他们最后转而理解和支持毛泽东。没有这些人的转变同样没有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成果。

总之,正是由于毛泽东在与“左”倾路线斗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斗争精神,才最终战胜了"左"倾路线在全党的统治,从而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仍然保持着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特点。他号召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他后来在执行思想路线时出现偏差,没有正确地掌握国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在没有充分发扬民主的情况下,犯了“大跃进”、“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对此我们的党曾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但绝不能由此否定毛泽东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精神。没有毛泽东与“左”倾路线的顽强斗争,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更不会有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中国人民才永远怀念他。

3.2 现实意义

当前,在路线问题上,实践已经证明党中央是正确的,因此,不存在与之进行路线斗争的问题。但是,在目前深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中,却存在着与一些腐败的领导干部作斗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出现了各种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不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无产阶级政权就无法巩固。因此,在反腐败斗争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发扬和继承毛泽东的斗争精神,无私无畏,不怕各种打击迫害,敢于同那些腐败的领导干部作坚决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唯此,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从而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深入。另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丢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就是突出表现之一。一些党员怕自己的利益受损害,既没有勇气解剖自己,更没有勇气批评别人,尤其是批评领导。错误言行受不到约束,势必导致各种不正之风、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泛滥。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我们更应该向毛泽东同志学习,学习他无私无畏,为维护革命利益,敢于同错误现象作斗争的精神。有了这种斗争精神,我们就会重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既敢于解剖自己,也敢于批评别人,更敢于批评领导。只有这样,党风才会越来越端正,党才会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与爱戴。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郭晨.逆境中的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2.

[2]杨会清.毛泽东在“宁都会议”前后[J].党史文苑,2009(3):26-2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6.

[4]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Mao Zedong and His Fighting Spirit against Wang Ming“Left” Line

Dong Changgu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Anhui 246133)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Mao Zedong fights against Wang Ming “Left”line under the hard circumstances.The paper analyzes Mao Zedong’s fighting spiri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inner drive,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s revolutionary.The study of Mao Zedong’s fighting spirit is significant for both summing up history and facing the reality and looking into future.

Mao Zedong;Wang Ming;“Left” Wrong Line;Fighting Spirit

A8

A

1674-1102(2010)05-0018-05

2010-08-06

董长贵(1956-),男,吉林九台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韩志才]

猜你喜欢

王明斗争路线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画路线
找路线
SOLUTIONS TO NON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A GRAD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