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实施途径
——以天长市为例
2010-04-04樊彩萍
樊彩萍
(合肥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实施途径
——以天长市为例
樊彩萍
(合肥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601)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重视并首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意义尤为重大。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有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坚持教育创新等等。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天长县域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立一节,阐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的重大意义;同时,还根据我国当前的现实,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的发展策略[1]。因此,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非常迫切,而且完全可能。本文以天长市为个案,谈谈我们对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实现途径的认识。
1 教育资源整合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在探讨教育资源整合之前,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源”和“教育资源”。
所谓资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天然来源”[2]。教育资源,是各类资源中的一种,“它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长期以来,教育资源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精神的和物质的内涵,成为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3]。
资源整合,原是企业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过程。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就是指通过撤、并、联等多种方式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和优化组合的过程。促使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的动因很多。对此理论界已有过很多的论述,不赘。
基础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由来已久。以中小学里的重点校为例来说,重点校普遍产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整个社会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特殊时期,当时,国家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有效地培养一批改革初期急需的人才,于是在各地设置了数量有限的(一般每个县市每个层次1-2所)所谓重点校,并在教学硬件配置、办学资金投入、特殊政策给予、优质师资配置和优质生源选择等方面赋予了种种“特权”。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重点校对加速人才培养,短期内满足社会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整个社会已进入了普遍的均衡发展的时代,教育公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共同要求,重点校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该“寿终正寝”了。同时重点校制度的存在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对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对产生社会公众的社会人格和心理问题,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实施均衡教育,进行有限教育资源的均衡匹配与合理配置,可以消解重点校在获取优质师资与生源、获取办学经费等方面的 “特权”,使这一人为的“工程”自行消解,从而实现基础教育整体、协调、和谐地发展。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与结果,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有学者指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即: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以及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2 国外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就世界范围而言,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相对于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校来说,农村学校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因此,从教育发展的格局来分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应该重点解决的是农村教育问题。
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就对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过多项尝试,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韩国的“教育平准化”政策、澳大利亚的乡村地区计划等等。学习、研究他们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基础教育均衡策略,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主要是针对缩小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别开展的一项运动,其做法是通过对农村小学的合并和重组,新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学校,进而形成较高标准的学校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从实践结果看,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使美国农村学校在校舍、教学设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显著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澳大利亚的乡村地区计划也是一项旨在实现农村学校均衡发展的举措。这项举措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持施行,通过为乡村地区的公立或私立中小学提供资金等资助,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让乡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教育。其主要内容有:创办乡村地区计划基金、开发乡村教育课程、重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重视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等。澳大利亚的乡村地区计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扩大了乡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提高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提高了乡村教育的质量。韩国推出的“教育平准化”政策的主要举措是: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以确保各校教育经费的均衡;实行教师四年一次流动制,以确保各校师资水平的均衡;由计算机随机确定适龄儿童将要就读的学校,以确保各校生源的均衡。“平准化”教育政策同样有力地促进了韩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3]。
上述举措对促进这几个国家的教育均衡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学校或“不利学校”的正常发展。学校的合并与重组、专项资金的注入、优质教师的轮岗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措施,都很值得学习、仿效。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并不等于教育“平均发展”,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强势学校更强,让弱势学校由于资源的不断整合由弱变强,在加快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平,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的协调、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韩国等国所推行的“平准化”,一味地强调公平,强调均等,结果造成义务教育丧失效率,学校缺乏了多样性。这些是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时所必须加以注意的。
3 天长市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天长市位于安徽的东大门,毗邻南京、扬州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原名天长县,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隶属于滁州市的县级市。全市国土面积1770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200218万元。行政区划上,2001年之前辖有36个乡镇,2001年底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合并为28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2007年又合并为14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
多年来,天长市教育始终坚持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目标为宗旨,按照“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水平。截至2009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72所,其中普通高中9所,初中33所,职业学校3所,完全小学62所,幼儿园64所(含社会力量办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25575人,其中初中25288人,高中12452人,职业学校4865人,小学41308人,幼儿园12608人,特殊教育354人。全市在岗教职工5114人①。有国家级示范学校1所,省级示范校(园)6所,市级示范校(园)8所,滁州市德育工作甲等学校23所,德育工作甲等学校标兵4所;国有民办性质的天长市实验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办,正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的改革试验。不断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的进程,全市55所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30所学校接入宽带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天长教育城域网和“校校通”工程正在稳步实施之中。大力推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逐年全面稳步提升。1992年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先进县,1994年实现“两基”县(市)和中小学实验教育普及达标县(市),1997年被评为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滁州市职教工作先进县(市)。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全市基础教育积淀了深厚的发展基础,近年来呈现了快速、持续、均衡、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
4 推进天长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普遍重视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又要特别加强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同时,还要注意优化区域内学校的布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1]。针对天长市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途径主要有:
4.1 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
目前天长市在稳步提升、不断巩固“两基”水平的有效作为下,全市小学入学率99.99%,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47%,巩固率97.9%,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是初中阶段的巩固率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二是城乡之间中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做到尽可能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基础教育同步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地区的初中入学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因此,天长市必须进一步重视处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区域的乡镇级初中的学校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努力寻求经济困难、教育落后区域普及基础教育的途径,提升这些区域初中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普及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4.2 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尤其是改善非城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4]。基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校舍、教学设施、教育经费、图书资料、信息化程度和师资力量等教育硬件方面。这些教育硬件设施的配置状况,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外在体现。2000年以来,天长市以“抓学校创建”为契机,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全市98%的中学和80%的中心小学都建起了教学楼,全市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达到 “合格学校”标准,有的还升格为“良好学校”、“优秀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中小学教育“校校通”工程正按规划稳步实施。然而,我们也看到,天长市城乡之间学校在硬件资源配置上的极大差距。乡镇中小学破旧的图书室、狭小的实验教学场所、低配置的实验教学仪器、数量极为有限的体育运动器材等,与城区中小学的配置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这些硬件资源的差距,极大地迟滞了天长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基础薄弱学校是缩小校间差距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基本策略。为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要千方百计加大对非城区中小学的经费投入。要实施经费拨付倾斜政策,教育经费调配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处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设立“特困扶助”专项经费,针对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实施重点“补助”,“加快薄弱学校改造”[1]。要特别重视加强对这些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图书资料购置、教育信息化设施添置和教学场所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尽快使这些学校达到省定相关要求的标准,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二要从政策层面上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投入机制。允许这些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在政府许可的政策范围内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要以“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优质师资前来任教,统一城域、乡域教师福利待遇标准,从机制上保证优质教师愿意来、留得住、干得久;要以“特殊”、灵活的政策着力做好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工作,以财政专项的形式,优先安排在职教师参加业务进修;要开展智力扶持、对口支援工程,有计划地选派管理和教学骨干来校指导、挂职,充实、提高这些薄弱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4.3 进一步优化区域内学校布局
学校规模小、布局散是制约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及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天长市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中小学的重组与优化工作,按照就近入学、规模适度、统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撤点、合并了多所区域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中小学95所,其中初中33所,小学62所;中小学学生66596人,其中初中生25288人,小学41308人。初级中学生均766人/所,小学均666人/所。
进一步优化区域内学校的布局,是加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因此,天长市有必要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的统筹规划工作。要周密考虑、多方论证,通过进一步撤点、合并,适度扩大现有中小学的办学规模,以实现办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33所初级中学校均766人,62所小学校均666人,这一校均办学规模依然相对偏小。反过来说,现有中小学的数量仍然偏多。相关资料显示,按照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县一级区域组织的初级中学的适度规模可在1500人左右,小学的适度规模可在800人左右。据此推算,天长市初级中学的数量约在17所左右为宜,小学数量约在51所左右为宜。天长市现有14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应按照1镇1所初中和3-4所小学的理想布局,采用 “扩”、“联”、“建”、“撤”的办法来关闭、合并或兼并一些薄弱学校,统筹配置17所初中和51所小学的所在区域。通过布局调整,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4.4 进一步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求我们从外在的教育物质资源上追求均衡的配置,同时要求在教育均衡的内涵上下功夫,以着力提升基础教育的文化品位、精神风貌,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制度的学校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硬件配置与软件建设的均衡、协调发展。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最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高追求。为此,一要建立合理的中小学教育评估机制,逐年开展有关办学理念、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创建特色学校等方面评估。二要彻底取消设置重点校、重点班这一有违当代社会均衡发展理念与要求的行为,一律实行中小学就近入学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三要推进中考制度改革,突破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要从促进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努力促进中考命题制度的改革,彻底转化考试的性质和方式,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做到录取标准的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特色发展[5]。四要努力创新中小学生素质发展测评体系,突出素质测评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实践性,多元化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五要创新教师评价制度和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奖优劣汰,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途径,更是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现实需要的重大发展战略,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向纵深发展。
注释:
①信息及数据来源:安徽省天长人民政府网(http://www.tianchang.gov.cn)、天长教育网(http://www.tcjyj.cn)、天长市统计局2010年3月28日发布的《2009年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邹琪.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下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苏北楚州区为个案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1):73-78.
[4]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3(1):32-34.
[5]王少云等.基础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及措施探究—以重庆市为例[J].网络财富,2009(1):10-12.
G 632
A
1674-1102(2010)05-0155-04
2010-09-10
2008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资源整合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G08129)。
樊彩萍(1966-),女,安徽滁州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副研究员,安徽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学。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