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的现代化与本土化问题

2010-04-04刘宝华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本土化教材内容人力

刘宝华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的现代化与本土化问题

刘宝华

(池州学院 政法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承载体,影响教学质量。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中反映出的课堂教学、毕业生就业等一些现实问题都与大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有一定关系。就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的存在不足之处,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既要注意教材的现代化和本土化问题,要结合中国管理实践特点,立足教材内容的创新、应用性等。

人力资源;教材创新;本土化

1 现代化与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改革方向

在我国现今的自然资源存量约束日益趋紧,政府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国地区性经济发展一定要定位于以人力资源投资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1]。按照经济增长理论,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再发展是急迫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富有活力的教育,科学的教育投资与健康的教育体制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途径。而在现实中,拥有相当人力资源的经济组织经常出现效益差异。因为有人力资源优势不代表有效益优势。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只是代表企业具备了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的可能性,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2]。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也是重要的。理论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管理学是文理交叉的软科学,注重其应用性。教材是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传授的载体。管理教材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同等重要。教材的现代化要求:教材不光是以间接经验的形式提供了前人所创造的直接经验与理性知识的总结,使后人在教育平台上享有前人长期的精神成果,缩短了受教育者的自己获取知识增量的时间,对社会进步来说它又是加速器;而且也要提供最新知识信息,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管理教材的本土化是:管理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教材既要反映国外的理论成果,更要反映管理活动所根植的土壤。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的应用性。

2 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现状与问题

2.1 专业教材的内容重合问题与影响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实务工作的不同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教材基本反映了国外的专业理论研究结果,传授了基本的专业常识。但是各课程的教材内容有许多重叠地方。例如,在定性决策方面,都说道专家决策的“德尔菲”法;在定量决策方面,都详细说明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单元变量的回归与预测线型模型。

2.2 专业教材内容的逻辑组织问题与影响

尽管目前有些专业教材在学生的可读性方面作出了改进,但还有许多教材仍然是以先定义、特点、意义、影响因素、课后习题的旧形式展开教学。这没有摆脱过去的以编写教材者为中心的教材内容的组织模式。教材要考虑使用者的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编纂。如果教材开始就用唐突的方式定义晦涩难懂的语言,这样年轻的学生就从心理上认为该课程难学而无兴趣,不能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另外,有些教材在组织课程内容上,顺序不是很考究。教材应是以循序渐进、先易后有点难最后难来铺开的。

2.3 教材内容具体的细化问题与影响

教材内容不仅要在逻辑组织上有可读性,更要在阐明知识上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接受。部分教材在这方面有欠缺,没有基于学生知识背景而是根据编者的知识水准来编写,没有把一些定性问题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方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说管理的内容空洞、抽象,产生厌学现象。其实,管理学并不抽象,她是应用型学科,并且与人们工作密切相关,学生本来都喜欢的学科。

2.4 教材的本土化问题与影响

我国的管理学教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舶来品。西方的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的社会背景,他们的经济发展阶段、人性状况、社会文化是不完全同于中国的,特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的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文化是主观的,但是她有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中,每个人都受到她的浸染而又不能摆脱掉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基本是基于西方的理论,没有具体地把中国的企业文化、社会主流文化与西方理论加以结合。例如,员工绩效评估中的行为观察量表问题、评估误差问题都与文化有关;周智红等(2000)提出:我国组织中目前的绩效评定易受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绩效往往被赋予更大的权重[3]。这里所谓“关系”就是中国的文化。这些问题要是回避的话,学生反而质疑书本理论的实用性,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因此,管理教材在这方面是值得改进的。

3 讨论—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创新

管理教材在普及西方管理专业的知识、科研成果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使人力资源这个较新专业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应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第一位的。注重实用与可操作性是管理教材革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3.1 教材的统一规划与协调

教材的编辑出版管理可以采用国内专家集体讨论的方式来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保持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尽量减少某些理论与管理方法的介绍的重复性,使课程不至于使学生感觉厌倦,反而觉得新鲜,增加学习的动力。如果编写教材是各自为政的、无统一规划与领导的,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3.2 教材的可读性

教材不仅是介绍知识与内容的,还要以使学生喜爱的方式来表达知识,注意用恰当的形式来体现内容。这要运用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规律来展开教学。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的方法展开课程内容,改变过去教材的生硬、唐突、缺乏逻辑性、呆板的面孔,使教材有可读性与趣味性。例如,借鉴国外教材的先案例、再介绍、后应用分析的知识铺开顺序来编纂教材。教材不能开始就以晦涩难懂的概念,而要以为什么要介绍这个理论、增加知识的实践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的动力。

3.3 教材内容的实用操作性

许多学生以及企业人员反映管理教材的空洞性问题,其中的部分原因归结于教材的编写问题。主要是:定性内容较多,定量的太少;内容笼统而不细化;教材有点空乏,操作实用性不强。所以,教材要用国内外最新理论与科研成果来尽量把定性知识来具体化,明确操作方法,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学到了知识与机能,心理塌实;这样学生毕业后也自信,用人单位也满意;这对于管理专业学生是必要的。例如,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决策模型、计量经济学。

3.4 教材内容的中国化

我们知道: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管理学与经济学教材许多内容都来自于西方。有的是翻译而来,还有的是主体是西方的理论,少量是我国学者的西方理论的再推广与运用。而许多西方理论产生的地域、时间、社会背景、人文状况是不同于我国的。这种理论所产生的环境假设一旦情景变异,那么理论就不好套用。西方有些人事管理制度和办法,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垄断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因而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而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选择、改造[4]。由于管理学的艺术性较强,因此增强教材的本土化是有必要的。教材可以增加中国人的心理、行为方式、社会传统礼仪与文化习俗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使教材本土化,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较真实与实际的感觉。

[1]刘军,苏方国.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前沿(I)[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2]张正堂.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人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5(8):52.

[3]周智红,王二平.作业绩效和关系绩效[J].心理学动态,2000(8)1:54-57.

[4]陈太福.谈谈我对《人事管理学》教材内容的处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32.

G 642

A

1674-1102(2010)05-0153-02

2010-07-27

刘宝华(1967-),男,安徽全椒人;安徽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

[责任编辑:韩志才]

猜你喜欢

本土化教材内容人力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