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静脉输液成功及失败的护理干预

2010-04-04刘艳梅

当代医学 2010年27期
关键词:头皮针头进针

刘艳梅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方法,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作者就小儿静脉输液的关键护理技术及穿刺失败后的处理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小儿静脉输液技术

1.1 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1.1.1 根据患儿年龄及血管选择 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基本功,应选用额正中静脉,此静脉直、较大,不易滑动,易固定,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其次额浅、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3~12岁儿童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用四肢静脉。

1.1.2 根据病情治疗 慢性疾病宜由远心端开始选用;抢救时宜选用肘静脉或大隐静脉等大血管,一般性治疗宜选用头皮静脉和肢端静脉,静推钙剂、高渗糖、20%甘露醇滴注及升压药宜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静脉采血时最好选用肘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

1.2 光线强弱及照射角度对静脉穿刺成功的影响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 针头大小选择 选择针头大小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滴注均可用4 1/2 ~5 1/2号针头。肘静脉、大隐静脉、推注或采血可用5 1/2 ~7 1/2号针头。

1.4 持针的手法 以前采用右手拇指持针柄在上,食指在下呈10°~15°,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肤后,再换成食指在针柄前,拇指在后沿静脉走向平行刺入法。这样要求操作者穿刺技术非常高,且对于浅、细静脉在换手法时针尖易翘起,容易穿破血管。我们改用直接用右手食指按压,使血管充盈后,直接成10°~15°角,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成功率较高,适用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1.5 进针手法 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角,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适合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0~1.5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角,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0.8~1.0cm后再刺入静脉,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及较大静脉等。

1.6 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1]。

1.7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掌握,我们的经验,操作应注意以下几点:(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2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2.2 注意按压方法 ①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②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揉,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2.3 做好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2.4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 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 心理护理

3.1 环境及氛围 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4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4.1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 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4.2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 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4.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5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处理

5.1 做好预备工作,保证光线充足,选择合适血管、针头,剃去局部毛发,充分暴露血管,姿势要适宜,固定好穿刺部位。

5.2 加强业务练习,提高心理素质,苦练基本功,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保证稳定的心理素质,做到不论什么情况的血管,都能保持冷静,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多沟通,消除患儿惧怕感。

5.3 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血管较深,可在手指探摸下进行穿刺。用拇指或示指尖顺静脉血管的凹陷方向探摸,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划一标记,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对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穿刺针尖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当针进入血管腔内无回血时,可稍等片刻再行抽吸,若仍不见回血,但有刺入血管的落空感时,可试注入液体,如局部不肿胀,即为穿刺成功。对长期输液的患儿,要注重保护血管。

5.4 对不合作的患儿在可能情况下,采取让患儿家属回避的措施,由其他护士协助固定好患儿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将患儿送给家属,避免患儿家属的情绪给穿刺护士带来心理压力[2]。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操作,如何做到小儿静脉注射“一针见血”,作为一名临床小儿科护士,应该娴熟地掌握以上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在操作中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就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麻淑君,孔祥颖,林萍.小儿静脉输液针头不同固定方法20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3):3.

[2]郭红霞,师颜红.小儿静脉输液重新穿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9):115-117.

猜你喜欢

头皮针头进针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让头皮爱上做SPA
伴脱发的头皮深在性红斑狼疮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选择性头皮扩张并应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瘢痕性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