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内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0-04-04李玉芳李玉荣

当代医学 2010年30期
关键词:高血糖低血糖胰岛素

李玉芳 李玉荣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的第三大国[1],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10.5%,患病人数近7000万。据统计,2010年全球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人数将达到400万,占成人死亡人口总数的6.8%。对于印度、中国、美国及俄罗斯这样的糖尿病大国,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人数将更多[2]。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起病急骤,如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低血糖症等,在短时间内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3]。入住我科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严重的可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对于患有糖尿病基础疾病的患者,严重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使患者迫切需要特殊的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我科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65例糖尿病危重患者采用胰岛素及护理干预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归纳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收治的65例糖尿病危重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4]。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33~76岁,平均55.2岁;1型糖尿病患者7例,2型糖尿病患者58例;病史1个月~15年;入院时合并冠心病17例,糖尿病肾病1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例,糖尿病足5例,并发DKA3例、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我科以危重病患者为主,患有糖尿病基础疾病的患者大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其它并发症,需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因血压增高而加重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变化,注意有无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记录出入量并观察每日尿量变化,注意尿的颜色、气味,随时留置标本,以备检查。

1.2.2 严格控制血糖 严重的高血糖将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危重症患者首先应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5]。而有效的血糖控制有赖于正确的血糖检测,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2.2.1 正确监测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血糖控制方案的严格执行。快速血糖测定是一种快速有效监控血糖的手段,由于其对患者损伤小,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但在护理实践中许多因素可影响其测定的准确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75%酒精消毒皮肤时需待手指末端皮肤干燥后再采血,否则水分稀释血液,而且酒精也会对试纸上的氧化酶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测量值不准确。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佳。采血时进针深度以针尖刺到皮肤乳头层毛细血管为宜,一般进针深2~3mm,自然流出血液使血珠呈豆粒大小即可,采血不足可导致血糖值偏低,采血过多也会造成血糖值有偏差。快速血糖仪和试纸应置于干燥处保存,定期校正,防止潮湿,以免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快速血糖仪的使用,正确使用快速血糖仪为严格控制血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2.2.2 胰岛素的使用 对我科室危重病人来说,控制血糖首选胰岛素,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且不依赖血糖浓度,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改善机体的能量代谢,进而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在抢救危重症患者过程中,由于患者不能进食,出现酮症、昏迷、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很难达到治疗目的,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目前ICU中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及胰岛素的调整目标为:维持血糖水平在7.0~11.5mmol/L,调整:每小时测1次血糖(毛细血管法或全血法),直到稳定(连续3次监测均在理想范围),减少到每2h测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围,每4h测1次血糖。当胰岛素输注速度改变,则要重新改为每小时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变化迅速(即使在理想范围)或在严重范围,如<3.5mmol/L或>20mmol/L,则需要每30min测1次血糖。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情况,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研究证实:危重患者持续静脉给予胰岛素,不可避免地会提高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血糖患者多发生在禁食、病情极危重或胰岛素过量的情况下,往往同时发生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大汗等,更应注意somogyi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应用胰岛素的同时,应合理输注糖和营养,并定时进行血糖监测,以便调整药物的剂量,防止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确保平稳控制血糖,并密切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糖明显增高和出现应激情况时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2.3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须长期执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管理,如总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需要量等进行食谱计算及进食时间计算。注意食物中水、无机盐、维生素C、B族维生素、铬、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取,纠正机体的代谢紊乱,保护心肾功能。对于可以进食的病人及鼻饲胃管进食的病人,定时、定量保证机体所需热量的供给,避免引起空腹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以能调整代谢的紊乱及控制病情为准则。要按照制订的食谱进食,以蔬菜为主。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适当增加蔬菜食用量,采用低盐饮食。肠外营养需严格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和摄入量。住院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便秘。在合理饮食的同时,应注意高纤维素的摄入,其可软化大便,预防便秘。

1.2.4 皮肤粘膜的护理

1.2.4.1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使皮肤抵抗力低,对于长期卧床的住院病人,容易并发褥疮,脓疱疮等,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护理非常重要。要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浴,保护骨突出部位,定时翻身,防止皮肤受压而发生损伤,勤换床单,衣物,尤其应注意足部皮肤的保护,注意足部检查,评估足部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局部皮肤有无瘀血、肿胀、发红、发热。以便早期发现感觉异常及感染,勤用热水泡脚,提高患者皮肤的抵抗力,避免因创伤引起感染甚至坏疽。

1.2.4.2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易并发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对气道护理的要求很高,有针对性地对气道进行湿化,清除气道分泌物,加强气道、气囊的管理,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及误吸,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会阴部粘膜干燥,减少或防止瘙痒和湿疹发生。尿潴留者可采用膀胱区热敷、按摩或人工诱导等方法帮助排尿,尽量避免导尿,如需导尿,选用一次性导尿管,减少感染机会[6]。

1.3 统计学方法 取患者入院时平均血糖水平及出院时平均血糖水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paired t-test,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良好的护理,出院时生命体征平稳,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由入院时(13.2±1.5)mmol/L降为出院时(6.5±0.7)mmol/L,餐后2h血糖由入院时(21.3±2.3)mmol/L降为出院时(10.9±1.2)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新发心绞痛,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尿、蛋白尿有所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减轻,糖尿病足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机体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在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锻炼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控制血糖,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措施。ICU患者病情危重,在应激情况下常伴有高血糖,对于患有糖尿病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更为复杂,严重的高血糖将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危重症患者应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尤其需要特殊的综合护理干预。我院ICU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是综合护理中的关键,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改善机体的能量代谢,进而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7]。此外,饮食控制和预防感染也是至关重要。

[1]钱荣立,项坤三,刘力生,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0-104.

[2]杨菊红.糖尿病的全球流行现状和未来20年发展趋势-2009年第4版《糖尿病图集》最新数据[J].国际内分泌与代谢杂志,2009,29:1-2.

[3]覃涛,郑楚,刘卫.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呼吸衰竭的救治[J].广西医学,2005,27:1426-1427.

[4]楼青青,杨丽黎,邵爱仙.行为改变与糖尿病[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35-936.

[5]赵学英,阙呈立,邓兰芬.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2-64.

[6]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9-440.

[7]秦龙,刘大为.应激性高血糖及胰岛素强化治疗[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4,12:50-54.

猜你喜欢

高血糖低血糖胰岛素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