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宣教重点,提高哺乳质量
2010-04-04毛燕仙
毛燕仙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础措施。孕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将直接影响产后母乳喂养的开展。对孕产妇适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是保证母乳喂养开展的重要措施[1]。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发育,而且对哺乳女性自身也有很多好处。虽然人们都知道哺乳的好处,但真正能做到正确而又科学地实施哺乳却不容易,以下我们将谈谈如何把握宣教重点,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传授有关知识及技巧,提高哺乳质量,使哺乳能“顺理成章”地实施下去。
1 产前准备
大多数健康的孕妇都具有哺乳的能力,但真正成功的哺乳则需要孕妇身心两方面的准备和采取积极的措施。
1.1 精神准备
应从妊娠期开始并贯穿于整个哺乳期,内容包括对人乳喂养优点的宣传和增强信心的教育;开“妈妈会”让哺乳成功的妇女进行现身说法是行之有效的宣教手段。
1.2 躯体准备
包括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合理营养、充足的睡眠、防止各种有害因子(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影响等[2]。
妊娠期乳房的保护措施也很重要,可防止乳头皲裂及乳头内陷等,妊娠后期每日用清水(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乳头;乳头内陷者用两手拇指从不同的角度按摩乳头两侧并向周围牵拉,每日一到数次。
2 产后阶段
哺乳期应不断增强哺乳信心,排除推迟开奶时间、定时哺喂糖水、出院时教以冲调牛乳的方法和出院后硬性的定时哺乳制度等各种干扰因素。
2.1 正常哺乳的建立
近年来多主张在正常分娩、母婴健康情况良好的条件下尽早开奶(瑞典为生后10~15min),尽管此时并无乳汁分泌,但吸吮的刺激对以后乳汁的正常分泌和母婴相依感情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因此,早吸吮、频繁吸吮,增加产妇的营养和休息,限制婴儿辅食的添加是保证乳汁充足的关键[3]。此后应以婴儿的饥饿啼哭为准,根据按需哺乳的原则不定时给予哺喂。
(1)哺乳前
对乳腺和乳头进行湿热敷3~5min,同时按摩乳房可刺激射乳反射。除分娩后最初几天乳母可采取半卧位哺乳外,一般宜采用坐位,将要哺乳一侧的脚稍稍抬高(可置一小凳于脚下),抱婴儿于斜坐位,将婴儿的头部、肩部枕于要哺乳一侧的肘弯,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轻轻夹住乳晕两旁,手掌托住乳房,使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及乳头,且能自由地用鼻呼吸。这样,婴儿吸吮时便能把乳汁从乳晕下的乳窦中挤出,同时能刺激乳头上的神经末梢,产生泌乳和射乳反射。
每次哺乳应尽量让婴儿吸奶吸到满足为止[4],但不宜超过15~20min(据测定,最初5min的吸乳量占全部乳量的50%~60%)。
(2)哺乳完毕
用食指轻压婴儿下颏,将乳头轻轻拔出,切忌在口腔负压的情况下拉出乳头,否则易造成局部疼痛或皮肤破损。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因乳汁中的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然后将婴儿竖直、头部紧靠在母亲肩上,用手掌轻拍婴儿背部以帮助将胃内的空气呃出。哺乳后一般应将婴儿保持右侧卧位,以防止呕吐和造成窒息。
产后早期的泌乳量往往不多,故两侧乳房应交替进行哺乳为好,这样可促进乳汁分泌。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则可每次哺喂单侧乳房,并将另一侧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以避免乳汁贮留在乳房内而导致乳汁分泌量的减少。
(3)婴儿满月或产假期间
应提倡按需哺乳,以使乳汁分泌增多。婴儿逐渐长大,每次吸奶量也随之增多,吸奶的间隔时间会自然延长,此时可逐渐采用定时喂养,但时间不能规定得过于呆板,否则会造成母亲精神紧张。
一般来说,小于2个月的婴儿每天哺喂6~7次以下;3~4月者大约6次左右;以后渐减。观察表明,每昼夜哺乳大于(或等于)6次者,血液催乳素浓度可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2.2 哺乳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保持乳腺,尤其是乳头的卫生。若婴儿哺喂后能安静入睡,体重增加速度正常,而且吸吮时能听到咽奶的声音,则表示摄入的奶量充足,反之则不足。
生后最初2个月内可每周测一次体重,以后每2周或每个月测一次。正常婴儿每次摄入的奶量可有较大波动,故不宜在每次吃奶前后都测量体重,以免引起乳母的精神紧张或过早地补充牛乳。
因吸橡皮奶头较省力,故应尽量不用奶瓶哺喂;又因牛奶中常需要加糖,较母乳甜,补充牛奶后易使婴儿拒食母乳,从而导致母乳分泌量减少。
[1]黄醒华.全国母乳喂养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0):579.
[2]赵洪芝,齐丽霞.应用健康教育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J].护理研究,2003,17(12):641.
[3]杨俊德.母乳喂养行为干预的效果比较[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7(5):641.
[4]刘丽芳,李晓英.如何对患者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及健康宣教[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