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淋巴结型黑热病误诊为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分析

2010-04-04叶玉春

当代医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误治原虫小体

叶玉春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及诊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新疆、山西、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1]。黑热病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积极治疗,1958年已基本消灭[2]。近年在山丘及西北荒漠地区有散发病例报道[3-5]。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直至细胞不能再容纳而破裂,原虫逸出后又侵入其他巨噬细胞再行繁殖,如此反复,造成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而至肝、脾大等[1]。淋巴结病检可见淋巴窦及髓质中巨噬细胞胞浆里可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浆细胞显著增生伴Russell小体和嗜酸性蛋白结晶,偶而出现多核巨细胞,有时髓质巨噬细胞变成上皮样呈类肉瘤图像[6]。骨髓可见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内含大量杜利体,易误诊为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疟疾等。黑热病骨髓象多数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增生欠活跃,细胞核发育晚于胞浆;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核浆比例失调,晚幼红细胞易见双核、多核、异型核;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血小板散在,数量少;网状细胞、退化细胞明显增多,发现利杜小体是诊断黑热病最可靠的方法。另外rK39层析试条对黑热病患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保存、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适于在基层现场使用[7]。

2.2 误诊原因 本文病例病初淋巴结活检未找到利杜小体,未进一步骨髓涂片查找利什曼原虫,而误诊为恶性淋巴瘤,一方面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骨髓象及淋巴结病理亦缺乏特异性改变,另一方面与基层医院医生缺乏相关疾病经验、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本病锑剂治疗疗效明显,葡萄糖酸锑钠作为黑热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已问世60余年[7]。黑热病预后严重、病死率高,其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可高达90%[8]。早期发现采用特效药葡萄糖酸锑钠治疗,疗效明确,无明显副作用,治疗后一般无复发。由于近几年有散发病例,故临床医生发现有不规则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进行性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时应结合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对症状及体征分析考虑到此病。

[1]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0-23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0-662.

[3]马兴杰,沈泽民,李唯.黑热病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4):281.

[4]田建卿,沈云玲,魏华.黑热病误诊为恶性血液病二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2):875.

[5]王敬爱.小儿黑热病15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9,12(1):14.

[6]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3.

[7]左新平,伊马木.rK39免疫层析试条在新疆黑热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7,5(1):20.

[8]张永欣,刘馨.黑热病误诊误治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6):366.

[9]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7-1130.

猜你喜欢

误治原虫小体
《临床误诊误治》2022 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几种动物来源的蜱携带的细菌和原虫的检测
肉牛常见原虫病的症状及防治分析
一种优化小鼠成纤维细胞中自噬小体示踪的方法
水禽常见原虫病的防治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
NLRP3炎症小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