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克尔憩室诱发肠梗阻17例诊治分析
2010-04-04徐军
徐军
美克尔憩室为不多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常因出血、穿孔、腹膜炎及肠梗阻等并发症求治,术前诊断困难。现结合我院经手术治疗17例由美克尔憩室诱发的肠梗阻,对其诊治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为1998年1月~200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美克尔憩室导致的肠梗阻,其中男11例、女6例;发病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47岁,平均19岁。全部病例均以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急症入院。
1.2 临床表现
17例均有剧烈腹痛,以脐周为著,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缓解,发病初期腹胀并不太明显。13例表现为完全梗阻,4例表现为不全梗阻。3例有中毒性休克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升高。腹部X线平片显示17例均有气液平,其中5例可见明显局限性扩张的肠襻。1例因怀疑回盲部肿瘤而行CT检查,显示充满液体的、扩张的中远端小肠肠襻,但回肠末端及右半结肠空虚,且无包块和局灶性肠壁增厚。超声检查显示16例存在腹腔积液,诊断性腹腔穿刺15例抽出洗肉水样液体,2例抽出淡黄色液体。
1.4 治疗方法
17例最终均行手术治疗。其中8例手术前均经非手术治疗,平均52(18~109)h,包括禁食禁水、有效的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菌药物。同时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及腹部症状体征。本组行憩室基底部楔形切除,横形缝合2例,余15例均行包括憩室在内的肠段切除吻合术。术中所见:憩室部位距回盲部10~150cm,平均76.3cm。除1例位于肠管的系膜面以外,其余均位于系膜对侧缘的肠壁上。憩室直径平均1.8(1.2~3.3)cm,憩室长度平均5.9(2.5~15)cm。
2 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如期拆线,出院。病理报告,17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美克尔憩室,内有回肠各层结构,1例检出有异位胃黏膜组织。
3 讨论
美克尔憩室是胃肠道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肠梗阻是其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约25%的病人合并肠梗阻[1]。美克尔憩室可以通过纤维索带周围小肠襻的缠绕、回肠襻疝入憩室与肠系膜之间的索带、套迭、肠扭转、疝囊内箝闭、慢性美克尔憩室炎、继发肿瘤而引起小肠梗阻[2]。本组资料显示,美克尔憩室顶端的纤维条索,憩室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的空隙及肠系膜憩室束带间空隙所致内疝,肠襻沿憩室长轴发生扭转或粘连是引起肠梗阻的常见原因。
不论何种憩室病变引起的梗阻,均主要表现为低位小肠急性梗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小肠梗阻很难鉴别。尽管如此,美克尔憩室所致肠梗阻仍具有一定的特点[3]:①突然起病,腹痛、呕吐剧烈,但腹胀不太明显,病情进展迅速,非手术治疗中易发生肠绞窄。②既往无腹部手术、外伤史,部分患者既往有症状轻微的脐周不适。③憩室炎所致梗阻在梗阻前可出现脐周或右下腹疼痛,并伴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升高,与阑尾炎症状颇为相似,但压痛、腹肌紧张等炎性体征更偏向脐周或右中腹部,范围更广。④腹部X线片示小而低位的小肠梗阻,部分病例(内疝或扭转者)可出现闭袢且多位于下腹或盆腔,局部可有固定性触痛和肠形。⑤同位素99锝(99TC)扫描,对美克尔憩室内有异位胃黏膜者,可显示憩室内有放射性浓集区。
由于美克尔憩室所致肠梗阻发病急、进展快、易发生绞窄,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一旦怀疑肠梗阻为美克尔憩室所致,均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本组除入院时已有5例出现小肠坏死,另3例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发生肠绞窄,值得重视。手术方式取决于病变的具体情况。憩室基底部较窄且未出现小肠坏死者,可行憩室基底部楔形切除横形缝合。肠段切除术主要适用于美克尔憩室导致的肠梗阻已经引起肠坏死,或憩室基底部过宽,单纯切除缝合可发生肠管成角畸形者。不论哪种切除时应注意对病变的憩室应在距基底部约0.5cm的正常肠壁行楔形切除,切除后横形两层缝合肠壁,以免造成肠腔狭窄。由于本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故在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尽快实施探查,以免延误诊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Dumper J,Mackenzie S,Mitchell P,et al.Complications of Meckel’s diverticula in adults[J].Can J Surg,2006,49(5):353.
[2]Park JJ,Wolff BG,Tollefson MK,et al.Meckel diverticulum:the Mayo Clinic experience with 1476 patients(1950-2002)[J].Ann Surg,2005,241(3):529.
[3]何显力,包国强,高德明.成人梅克尔憩室致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6,1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