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陆保税港区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0-04-04罗志高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内陆地区保税内陆

罗志高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一、引言

我国的保税区 (bonded area)是经国务院批准“在靠近港口或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带设立的由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1]其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国务院2008年11月正式批复设立的首个内陆保税港区,也是首个空港与水港合一的保税区,故称保税港区。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重庆保税港区的建立会带来更多优惠投资政策,国内外各类资本、新技术、新产业必然大量流向保税港区和所在地区,重庆企业和外贸职能部门的涉外活动也将不断增多,这就必然需要大量既懂专业、又懂专业外语,即能以外语为工具开展业务工作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外语人才。本文从内陆保税港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这一视角,探讨其培养模式及意义。

二、内陆保税港区外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要培养既懂专业、又懂专业外语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的专业,应采取既可发挥自己特长、又能直接服务于内陆保税港区工作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不能再仅仅是语言本身,而应主动适应内陆保税港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以外语为工具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内陆保税港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可选取以下模式。

1.外语专业辅修模式。外语专业学生以外语专业为主,同时辅修一个其他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了“4+1”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5年,学习、掌握外语专业学生应学习掌握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言语技能,再选择另一专业进行辅修,学习、掌握这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能以外语从事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

2.翻译专业培养模式[2]。目前,全国共有 18 所大学在试点翻译专业学位培养。内陆地区的高校也在大力发展翻译专业,在有条件的高校如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西安外语学院等增设培养点。而内陆保税港区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重点考虑保税港区工作需要,大量增加港区工作所需的翻译内容,为保税港区输送直接可用的翻译人才,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学以致用,在保税港区大显身手。

3.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3]。目前,全国有 15 所大学在试点商务英语本科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内陆保税港区大力推动当地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下,高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商务英语专业。该专业培养方向可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偏重船舶外语专业、物流外语专业、或财务外语专业等。

4.小语种培养模式。重庆是首个建立内陆保税港区的城市,以后保税港区建设还会扩展到成都、西安等地。那时,内陆地区的许多产品不必经绕沿海地区,可由内陆直接出口欧亚市场,如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其中东地区等。目前,全国只有9个非通用语种基地,且内陆地区小语种基地非常少。因此,内陆地区应大力发展非通用外语语种教育,建立小语种如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基地,为保税港区输送所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

(二)高校非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非外语专业开设的都是公共外语,很少开设学科(如经济、法律、船舶、管理等)外语,且教学重点都放在外语语言知识本身,学生无法学到学科外语,自然不具备学科外语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我国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高校非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可选取如下模式。

1.基础外语与学科外语并重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建立经贸英语课程群和选修课体系,开设更多的学科外语选修课程,如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经贸英语、管理英语、金融英语等。再根据教改理论和学生实际,实行分级教学制度,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外语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倾向,选择学习不同的学科外语课程。

2.专业+外语复合型培养模式。非外语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辅修外语专业学位。当前,教育部正在大力建设双语课程,而且,许多大学已聘请国外教师上专业课。这样的培训模式能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学科英语水平和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所需行业外语人才,特别能满足保税港区所需的各种复合型专业技术外语人才。

3.国内培养+国外培训模式。在非英语各专业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或进修,或是开展交换生项目。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相关知识和动向,而且使其有良好的学科外语学习环境,有利于其学科外语能力和特长的形成。

(三)高职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内陆省市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不高,特别是在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上尤显薄弱。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可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岗位应用型外语人才,即2年校内课程+l年企业(行业)课程,两年在学校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学习学科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岗位所需外语技能,第三年到企业项岗实习。在这种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这种模式一改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能按企业需求培养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三、内陆保税港区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内陆保税港区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会带来叠加性多项优惠投资政策,国内外各类资本必然大量流向保税港区和其所在地区。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大量涌入,“三资”企业会不断增加,内陆地区企业涉外活动必将不断增多。同时,政府外贸职能部门和其它外贸实体机构对外业务活动将不断扩大,这就必然产生对既懂专业、又懂专业外语的人才的大量需求。以重庆为例,重庆保税港区作为独立封闭实体在短时间内需要十万白领和相关工作人员,例如翻译人员、物流人才、货代人员、财会人员、蓝领工作人员、海关官员等。

然而,我国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收人水平、生活质量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将处于领先水平,而内陆省市却在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信息交通等多方面的相对落后。所以,东部的人才不可能大量向内陆地区流动。为了适应保税港区外语人才需求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大开放要求,内陆地区必须立足自身的人才培养,培养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外语人才。因此,加大内陆地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再则,外语人才对于保税港区本身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英语环境正在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制胜因素,拥有合格充足的外语人才,将大大提升保税港区和所在地区的国际形象和投资环境,使其具有吸引外商的独特魄力。另一方面,外语人才对保税港区和所在地区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其吸收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科技及管理理念,及时捕捉到世界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使保税港区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四、结语

本文结合全国大学外语改革的理念、以及西部地区深入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内陆保税港区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包括高校外语专业人才、高校非外语专业外语人才、高职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内陆地区在国家区域性协调发展中有着战略性地位,内陆地区正在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国家也相继批准建立了广西钦州保税港区、重庆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两江新区等。而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保税港区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内陆地区必须积极面对市场形势变化,尽快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陈俊.中国保税区的法律制度建构 [J].国际经济合作.2004, (12):53-57.

[2]贺爱军,尤其达.翻译专业建设的世纪回眸与前景展望——《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述评[J].外语界, 2009, (4):50-55.

[3]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4):18-21.

猜你喜欢

内陆地区保税内陆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验收
青岛汽车口岸进入“保税时代”
内陆移民(外二首)
中部内陆地区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信贷风险管控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论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内陆国家级新区发展政策建议——基于内陆与沿海新区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