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
2010-04-04杨宇孛
杨宇孛
(重庆教育学院 学生处,重庆 40006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全国高校大学生从2001年的115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630万人[1],这种剧增使得高校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焦虑水平普遍升高。综观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大致线索,为了叙述的方便,分别从就业焦虑、大学生就业焦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就业焦虑和大学生就业焦虑作概念界定,并在介绍有关研究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以期为高校开展针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有关就业焦虑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焦虑(careerchoosing anxiety)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晓琴认为就业焦虑是由就业情境引起的,对择业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的担心、不安、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的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相应的变化。它与焦虑症状比较有三个不同的特点:第一,就业焦虑有明确的原因,因择业过程而产生,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第二,就业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是相符的,即大场合的、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择业面试,焦虑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而小范围的、对自己影响较小的择业面试,焦虑程度轻,持续时间短;第三,就业焦虑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障碍[2]。
张艺玲、黄子杰则认为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最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3],它是一种状态性焦虑,随着择业问题的凸显而逐步升高,随着该问题的解决而解除。
王本贤认为,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躁不安[4],它是一种特殊的、由整个择业情境所引起的精神紧张状态[5]。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怕字当头,向往就业,关心分配,可是一谈到分配就惶惶然,有大难将至之感,心情烦躁,意志消沉,忧心忡忡;从生理上看,轻者长吁短叹,重者神情紧张,血压升高,整天闷闷不乐,疲劳不堪;在行动上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果断不足,茶不思,饭不香,无所适从,常被恶梦所困扰。择业焦虑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表现尤为明显。
潘鸣、陆亦佳认为,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求职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6]。
本文对就业焦虑的界定为:个体(尤其是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对择业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由此引起的相应的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相应的变化。
二、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概念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焦虑 (career-choosing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一部分也因此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张晓琴 (2005)认为就业焦虑是由就业情境引起的,是正常人面临就业时产生的对现实的不适加担忧就业结果、将来以及他人的反应及由此引起的一些行为、生理上的反应,焦虑的程度因人而异[7]。
潘鸣、陆亦佳(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8]。
揭水平(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9]。
蔡水清、李根平(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心理上准备不足,感到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知怎样面向就业竞争而引发心理冲突或就业中遇到挫折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就业时心理不踏实,感到不安全,精神紧张,为之忧虑,惊慌,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10]。
本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界定为:大学毕业生通过对择业情景内外刺激的认知评价,预料择业情景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和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就业焦虑与一般焦虑一样包括四个基本的因素:刺激、自尊、认知评价和能力。
(二)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
1.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状况的研究
张弛、刘鹏(2002)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522名大学生择业期间的焦虑水平进行测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择业情境导致大学生焦虑水平普遍升高,部分学生呈过度焦虑状态[11]。
姜桂兰、丛兆举 (1997)采用Zung氏焦虑量表(SAS)对693名农业院校1995届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应届大学生中高焦虑水平的人数占 60.32%,显著高于非大学生[12]。
安雅然(2003)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Y)对688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在校大学生和一般人群,有67%的大学生为就业担忧[13]。
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上,已有的研究所得的结果不一致。张玉柱等人(2005)编制的就业焦虑原因问卷,以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问卷通过与20名毕业生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34个题目,首先选取了133名(男生42名,女生91名)毕业生进行试测,对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随后对内蒙古7所高校的2005届毕业生918名(男生354名,女生564名)施测。经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共删除8个题目,保留了剩余26个题目。这26个题目构成了4个因子,分别为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分为完全不符、基本不相符、有些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五点记分。调查发现,女生的状态焦虑显著高于男生[14]。肖凌燕等人(2000)、张玉柱等人(2006)调查发现女生的就业焦虑显著高于男生[15][16]。但是,张晓 琴(2005)、康文艳(2006)、谷鑫等人(2007)研究发现男女生在就业焦虑上没有显著的差异[17][18]。
在不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差异上,张玉柱等人(2005)调查发现专科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显著高于本科大学生[19]。而张晓琴(2005)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总分在学校方面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0]。康文艳(2006)的调查也显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与专科院校的大学生面对择业的焦虑程度没有显著差异[17]。
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城乡差异上,肖凌燕、邹泓(2000)利用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15]。而张晓琴(2005)的问卷调查却发现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总分在生源上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0]。康文艳(2006)的调查也显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面对择业的焦虑程度没有显著差异[17]。
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专业差异上,张晓琴(2005)及康文艳(2006)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在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差异[20][17]。而张玉柱、陈中永(2006)调查却发现经济、医学和工科学生的就业焦虑显著较文科和理科低[16]。
在大学生就业焦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上,钱小华(2008)有关师范大学毕业生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与师范大学毕业生的焦虑程度及就业焦虑原因间有广泛而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就业焦虑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21]
此外,张晓琴(2005)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总分在就业意向和实习经历等方面皆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20]。张玉柱等人(2005)调查发现来自农牧民家庭的大学生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干部家庭的大学生[19]。
2.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张晓琴(2005)对高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职业自我效能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0]。张玉柱(2005)对高校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期间的焦虑主要来自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等方面[19]。舒晓丽(2006)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就业压力源各因子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采用不同的应付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焦虑水平,就业压力源通过应付方式对焦虑产生间接影响,积极应付方式对焦虑的作用是负向的,消极的应付方式对焦虑的作用是正向的[22]。康文艳(2006)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越高,则择业焦虑程度越低。面临择业,大学生越是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则择业焦虑程度也越低[17]。此外,路德红(2006)[23],陈明文(2007)[24],蔡水清、李根平(2007)[10]、钱小华(2008)[21]等均从理论的层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及对策。
三、以往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综观已有的文献发现,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中揭示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这对于我们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特点和发现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对情绪理论的建构与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还有一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一,已有的对于大学生焦虑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地揭示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或状况,以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即“是什么”的问题。对于就业焦虑的具体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的探讨缺少深度,也没有提出相关的对策,更没有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展开对就业焦虑的研究。
第二,有关就业焦虑的研究具有时代性。因此,在就业机制和教育制度没有改革之前,其研究存在着真空层。1999年时我国高校实行并轨招生的第一年,之后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就业焦虑的研究开始出现,但因为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描述性阶段,缺乏详细、科学、系统的调查数据的支持。
第三,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具体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很少,实证性研究就更少,更多的研究只是在进行大学生焦虑研究的时候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
第四,与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内容相结合进行的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还较少,目前未见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调查。
[1]2009年社会蓝皮书 [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7]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张艺玲,黄子杰.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J].中国校医,2007,(3).
[4]王本贤.大学生择业焦虑心理与调适[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5]康文艳.大学生择业焦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7.
[6][8]潘鸣,陆亦佳,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6,(1).
[9]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54-55.
[10]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61-62.
[11]张 弛,刘 鹉.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779-780.
[12]姜桂兰等.农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焦虑状况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112.
[13]安雅然.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43-145.
[14]张玉柱,单和盛,诺敏.高师毕业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62-63.
[15]肖凌燕,邹泓.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44-50.
[16]张玉柱,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8):555-557.
[17]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谷鑫,李丹琳,刘永琦,汪永锋,康卓君.兰州市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诸因素研究 [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124-126.
[19]张玉柱.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1.
[20]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1]钱小华.四川省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2]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大学生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3]路德红.寓就业焦虑疏导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J].教育与职业,2006,(11):59-60.
[24]陈明文.运用心理辅导缓解中职生的就业焦虑[J].职业教育研究,2007,(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