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会话幽默产生的关联理论解读
2010-04-04廖东红
廖东红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涪陵408003)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在对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作出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Sperber和Wilson在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通过认知推理或明示推理来进行的,这一理论对语义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英语会话幽默的理解也是语义理解的过程,所以通过关联理论来解读英语会话幽默产生的过程,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英语幽默。
一、关联理论与英语会话幽默
《现代汉语词典》对幽默下的定义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休霍尔曼(C.Hugh Holman)认为:“Humor implies a sympathetic recognition of human values and deals with the foibles and incongruities of human nature,goodnaturedly exhibited.”[1]幽默仿佛润滑剂,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常常用来化解矛盾,消解尴尬,说服劝戒,语言角力,讽刺自负者等。事实上,幽默的产生一方面与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密切相关,如双关、歧义等,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特别是会话幽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语境是由语言上下文和非语言性环境组成。前者是指语言符号内的因素,及上下语(可听的)或上下文(可见的)。后者是语言符号外因素,它可以是外在于人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如地点、对象、场合、意外出现的人或物、自然环境等,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背景,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历史事件等。[2]
Sperber和Wilson认为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和新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或情况下对话语表达的全部含义都得到理解。他通常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就是关联性。[3]这种关联性有两条原则: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解释了最大关联,即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尽可能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则指向最佳关联,即听话人在话语理解时用恰当有效的处理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说话人对某人发话时就期待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话人在对话语明示信息加以充实,对话语的暗含进行补充的基础上,以最小的加工努力获得最佳关联的理解。[4]因此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都会期待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但由于交流的一方对事件的背景或话语理解难免会产生有意无意的错误,这时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就不一定会得以实现,因为会话幽默通常都会有会话背景,会话背景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使听话人对交际产生言语预设,也就是交际双方可以使话语与话语背景所提供的语境信息之间产生最大关联;而第二部分的言语意义与其所做的预设大相径庭,使听话人在预设言语意义和实际言语意义之间产生落差或反差,所以说会话幽默来自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反差。
二、关联理论对英语会话幽默产生的阐释
理解幽默的能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幽默现象十分复杂,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幽默产生有着“语言——心理”的深层结构,包括“语流暗示的语义方向突然改变,造成心里之期望的突然扑空;语言所指称对象的意外贬损或语言运用时的出奇技巧,造成情感之郁积的巧妙释放[5]。因而要理解英语会话幽默必须对其进行认知解读,将其与前提、语义隐含、语境、回指等联系起来。
(一)前提-脱节-关联-链接
英语会话幽默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和新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新信息是指听话人对某个话题的未知信息或发话人说出来的话;旧信息是指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假设,即听话人现有的关于对世界的假设。关联原则设想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是一种具有最佳关联性的交际行为,因此寻求最佳关联点来确定话语要传递的信息内容是关键之所在。一旦脱离这个前提,会造成新旧信息对接失败,从而失去最佳关联,只有重新链接才能产生幽默的效果。例如:
丈夫给妻子挂长途电话,通过接线员对妻子说:“Person to person for Mrs I.A.Pologize.That’s spelled‘P’as in…”在这句话里让人感到奇怪的称呼是Mrs I.A.Pologize,要想理解这个称呼的真正含义,必须明白这样的前提:由于夫妻之间闹了小别扭分手后,丈夫感到后悔和内疚,就临时给自己起了I.A.Pologize,表达自己的心迹,妻子一听肯定会心领神会,原来的误会立刻乌云消散,前嫌尽释。
(二)语义歧义-反差-关联-顿悟
Sperber和Wilson在其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指出语句意义的多样性和欠明性,而英语会话幽默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此。因为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在特定的语境下词汇意义是可确定的,是为交际双方所预知的,而多数会话幽默在语义设计中故意忽略某些语境要素,从而使语义摆脱或超越人们预设的语义范畴,进入另一语义范畴,产生明显的语义反差。如:
Teacher:David,you can’t sleep inmy class.
David:If you did not talk so loudly,Icould.
此句幽默源于can’t,因为can’t可以理解为“不能”或“不允许”。老师的意思是“不允许在课堂上睡觉”,David故意逆转理解为“不能”,因而David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幽默语义溢于言表。再如:
“Pubertymeans”,announced Peggy,“the earliestage atwhich a girl is able to bear children.”
“Whatdo you think of that”Mother asked.
“I’m not sure,”Peggy replied.“I’ve always been able to bear children.It’sadults Ican’tbear.”
上面的会话幽默主要体现在多义词bear上,bear在词组bear children里不仅可以表示“生孩子”,而且可表示“忍受孩子”。在对话中Peggy作为小孩,没能很好地借助于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对新旧信息和假设进行分析处理,发生语义理解反差,把bear误解为“忍受孩子”,孩童的稚气跃然纸上,令人不禁莞尔。
(三)语境-关联-失效-误解
关联理论在寻求最佳关联时,还会受到非语言因素的制约(如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而有些会话幽默正是利用语言环境的缺乏和最佳关联的缺失,使语境失效造成误解,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而形成的。如:
——“Ihear your daughter speaks Esperanto.Does she speak fluently”
——“Just like a native.”
因为答话人不知道Esperanto(世界语)是1887年由波兰某眼科医生创造的一种人类语言,并非原始语言,也就是说听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缺少这一知识储备,实际上关于这一语言根本就不存在native speakers,故失去最佳关联,幽默油然而生。
(四)语义隐含-错位-关联-反差
英语幽默话语包括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所谓隐含内容是指能尽可能地减少说话人对自己发表的否定性评价所负的责任,又为消除交际双方的意见分歧而拒绝评价提供了条件,如果直接评价可能会与受话人产生矛盾,把发话人置于尴尬的境地,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很多情况下,说话人会尽量避免语义的明示,而使用既有显性内涵和隐性内涵的话语避免正面冲突。这时话语的理解就要求听话人借助于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对新旧信息和假设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关联原则从明示信息中推断出隐含意义和深层含义,从而破解话语含义和交际者真正的意图,一旦语义理解错位,幽默情趣顿时显现。如:
——“Ido look nice in the picture,don’t I”
——“Well,Madam,the answer lies in the negative.”
对话中的negative一词两义“底片”和“否定”,表层意义似乎是指照片美在底片,仿佛答非所问,但细细品味,却意在其深层含义: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仅避免了正面回答的尴尬,同时隐含着幽默风趣。再如:
——Why does the bridegroom take the bride’s hands in the church
——Oh,that’s justa custom—like two boxers shaking handsbefore a fight.
这段对话之所以能够建立联系在于其外在表征的一致,新郎与新娘牵手和两个拳击手的握手外在形式是一样的,但是两者的内涵是不同的,拳击手的握手是战斗的前奏,而新郎与新娘的牵手本应该是甜蜜的开始,但在这里却与战争联系起来,这是听话人故意答非所问,表达了对这种普通的社会现象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里语义隐含起着作用,如果对两个拳击手握手的隐含缺乏认识,就无法建立关联,从而失去揭示本质的基础,那反差无从实现,幽默也就无所依附。
(五)回指-模糊-关联-曲解
指示现象在日常会话中非常普遍,指示对象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英语会话幽默常常故意模糊或混淆所指人或物,打破常规思维,造成心理期望扑空现象,听话人产生曲解。如:
Teacher:Kevin,why are you late this time
Kevin:I bruised two fingers knocking in a nail at home.
Teacher:Idon’tsee any bandages.
Kevin:Oh,they weren’tmy fingers!I told my little ister to hold the nail.
我们可以看到这则英语会话幽默就是由于听话人所说的和说话人所想的指示不一致而产生的。Kevin所说的手指是他小妹妹的手指,而老师曲解为Kevin自己的手指,所以会再发问,而Kevin预先故意不提供充分信息,而是通过补充新的信息来达到明示的作用,从而让人会心一笑。再如:
Paul:(In a restaurant)Go see if the chef has got pig’s eet.
Saul:Ican’t tell.He’s got the shoes on.
这是一则发生在餐馆里的对话,Paul想当然地认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Saul应该理解pig’s feet一词所指,不会发生指示歧义,但事实上Saul混淆了pig’s feet的指示,曲解为厨师本人的脚,让人哭笑不得,幽默顺应而生。
三、实现英语会话幽默准确理解的策略
英语会话幽默的产生与话语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如果语境缺乏,关联理论提出的推理过程就无从顺利进行。因而英语会话幽默的准确理解需要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努力和协作,尤其需要听话人的正确解读。所谓的正确解读在于说话人期待听话人的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而听话人同样也期待说话人提供足够的信息,但由于双方的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百科知识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失效,双方的语义链接失败,幽默就会应运而生。所以理解英语会话幽默就是理解话语命题的字面意义与语用意义之间的差异,而会话幽默效应的强度与话语命题的字面意义和特定语境中话语的语用意义之间的反差成正比。
四、结语
英语会话幽默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作为话语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英语会话幽默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和最大关联两原则入手从前提、话语隐含、语境、回指等方面对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读,但由于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段千变万化,研究的纬度千差万别,所以要想真正理解英语会话幽默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1]胡翠娥,刘士聪.新颖的立意幽默的语言[J].中国翻译,2002,(1):83-84.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73.
[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58.132.
[4]Ibid,1995.260-266.
[5]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12.
[6]Wilson,D.Relevance and Communication[J].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2000,(2).
[7]李兰萍.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32-36.
[8]南佐民.会话幽默的语义作用过程解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18-20.
[9]涂靖.幽默的关联理论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93-94.
[10]王牧群,李相敏.英语会话幽默的谬误和诡辩及其语用功能[J].外语学刊,2007,(5):67-70.
[11]张淑静.幽默的语用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