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2010-04-04刘秀峰廖其发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

刘秀峰,廖其发

(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现代史上浓重的一笔。当时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乡村的重要性,将乡村建设作为民族复兴和民族再造的重要途径,纷纷提出各自的乡村建设方案,走出繁华的城市,走进落后的农村,实践他们的理想。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统计,先后有团体和机构600多个,在各地设立的实验区有1000余处。这其中著名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会的定县实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俞庆棠和高阳领导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无锡实验、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等。目前我们对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以上这些乡村建设实验,况且多局限于抗战前的研究,近年来对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虽有所增多,但基本局限于卢作孚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缺乏对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全面研究〔本文所指的四川泛指民国时期四川省所统辖的范围,也包括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入蜀,从1939年 (民国二十八年)到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间升为中央直辖市的重庆市〕。我们认为对四川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研究,不仅可以通盘考察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更可以弥补抗战爆发后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上的薄弱环节。2007年6月国家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就需要借鉴经验,探索就需要吸取教训,所谓“自助者人恒助之”、“求己方宜求人”。回溯那不久的历史片段,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四川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乃至在整个乡村建设运动史上有着光辉而厚重的一页,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在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独树一帜,堪称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绝响”。

本文通过对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整体把握和与全国其它地区乡村建设运动作比较,从历史的维度我们将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从一而终、独树一帜、人才荟萃、成效卓著、走向世界。以下我们将一一对之进行论述。

一、从一而终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而其发展成形大致时间在1926年前后,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志,其一就是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1926年在河北定县设立办事处,将平教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迁入农村。在晏阳初等知识分子的带领下,广大知识分子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携妻挈子,纷纷走向农村基层进行教育活动,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其二就是1926年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要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农村。”[1]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乡村教育运动的热潮。“在乡村教育运动形成后不久,尤其是1927年后,乡村教育开始向乡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乡村教育的实践表明,要“救济农村”、“复兴农村”,仅靠乡村教育还不行,还必须进行乡村建设。这时的四川虽然割据纷争,但由于防区制已经得到巩固,政界上层和不少贤达之士也认识到了乡村的衰败和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始谋求乡村的复兴,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 (北)、 巴 (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乡村建设运动,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虽然经历了北碚峡防团务局时期(1927-1936年)、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时期 (1936-1942年)、北碚管理局时期(1942-1949年),但其乡村建设实验一直并未中断,从1927年到1949年前后经历了23年,这不仅是四川省最早的乡村建设实验,在全国来看也是比较早的,同时也是民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乡村建设运动,比晏阳初的河北定县实验(1926年—1937年)多12年,比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1931年—1936年)多16年。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成为民国时期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解放的乡村建设实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完整的历史记录”[2]。

二、独树一帜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乡村建设运动遭受很大的冲击,各地乡村建设实验纷纷终止,然而,由于大后方建设的需要,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则达到了鼎盛,全国各地乡村建设人才、团体纷纷迁入四川,给四川乡村建设运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四川成为乡村建设运动在抗战爆发后全国独存的区域。尤其是晏阳初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入川,对四川全省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甚大。所做工作主要有:设立四川省设计委员会和开展全省调查工作、协助新都实验县工作、创建华西实验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等,如其所创建的华西实验区实现了晏阳初多年来的夙愿,进行“省实验”;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的成立也实现了平教会“20年来之夙愿”,1945年正式准许扩充为独立学院,改名为“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这一学院的成立,使中国首次有了全国性培养乡村改造人才的高等学府,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史上“学术的新纪元”。[3]

除了由于川外乡村建设力量入川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外,四川省政府也适应形势变化,加速了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步伐,如1937年,为适应抗战后方社会教育的需要,四川省政府令三区专署同省教院合作,成立乡村建设委员会,由乡建专家梁漱溟指导,推进三区专署所辖十县的乡建事业,设置实验乡,实施政教合一、破社会、普及教育,增加生产。l938年4月1日在磁器口设立龙隐实验乡。使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所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也得到大的发展。

抗战后,由于参与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人员和团体比较复杂,所采用的乡建模式也各不相同,使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近乎囊括了民国期间所出现的各种乡建模式,其中有地方实力派主导型的乡建实验,如卢作孚、卢子英所领导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有高校主导型的乡村建设实验,如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指导的复元乡村教育实验区、龙隐实验乡等;也有政府主导型的县政改革,如新都县政改革;同时也有教育家主导型乡村建设实验,如晏阳初、平教会领导的华西实验区。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展现出了民国乡建运动的繁盛景象,也展现了抗战爆发后,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并未因此中断,而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景象。

三、人才荟萃

民国四川乡村教育运动汇集了全国很多知名的乡村教育家和乡村教育运动团体。在抗战前,四川本地就有不少乡村建设家和团体,如卢作孚及其弟卢子英一直致力于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江津县长高显鉴(字泳修、咏修)于1932年在江津白沙成立了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这是四川省最早的乡建实验机构。在江津县建立了江津平民教育实验区,邀请曾在定县实验区工作有年、学识经验极为丰富的吴太仁为实验区干事长,在江津开展平民教育运动;1932年7月,四川善后督办公署防区扩大,急需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农业的专门人员,作为将来防区各县建设乡村之用,遂决定由川东师范学校(时名川东共立师范学校)筹办乡村建设学院和中心农场。1933年7月,四川省善后督办公署颁布建立乡村建设学院办法和组织大纲,宣告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正式成立,由川东师范学校的乡村师范专修科、农事试验场两部分组成,甘绩镛任院长;1935年,高显鉴接任四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1936年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高显鉴仍续聘为院长。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及活动,当时到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和省立四川教育学院任职和支持事务的乡村教育家主要有,梁漱溟的学生张俶知、赖钧伯,陶行知的学生张宗麟、陶行知的好友邵鹤亭等。因此,在抗战前,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已经汇聚了不少乡建人才和团体,卢作孚、卢子英、高显鉴、甘绩镛、张俶知、赖钧伯、张宗麟、邵鹤亭等均致力于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省立四川教育学院也一直致力于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促进地方乡村建设。

抗战爆发后,随着一些乡村教育家和团体的入川,使四川乡村建设运动更是如火如荼,这时入川的乡村教育家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傅葆琛、瞿菊农、黄炎培等,这时的四川汇聚了号称“乡村建设三杰”的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晏阳初所领导的平教会直接参与和指导了四川的乡村建设运动,如设立四川省设计委员会和开展全省调查工作、协助新都实验县工作、创建华西实验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等;梁漱溟虽未直接参与四川乡村建设运动,但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四川的乡村建设运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曾于1937年6月和1939年1月两次邀请乡建专家梁漱溟来校讲学,并请他为1939年创刊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题写了刊名。1937年6月来北碚,考察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作有《中西文化的差异》讲演。1940年又到北碚对各项建设作了全面考察。[4]

四、成效卓著

这些不同的乡村建设模式,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中惟以卢作孚所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效果最为显著,使北碚从一个交通闭塞、盗匪猖撅的偏僻乡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的美丽城市。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赢得了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众多同时期教育家们的高度赞誉,有位美国学者更认为 “北碚是迄今为止中国城市规划最杰出的例子”,[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四川省政府在参观考察北碚后,在1948年分别命名北碚为“基教实验区”和“模范实验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虽然在当时、甚至至今没有引起外界的足够重视、但是其取得的成效足以与民国时期其他著名的乡村建设实验媲美,正如刘重来《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中所客观评价到的“这数百乡建团体和千余试验点,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交通相对发达、信息相对灵通、地势相对平坦,且靠城市、港口较近的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他们的乡建言论和乡建举措,也很快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其领军人物如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等人,更是名满天下。……然而谁能想到,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也正开展着一场独树一帜的乡村建设运动。由于它地处偏僻,相对闭塞,在当时信息不灵的年代,远没有晏阳初、梁漱溟等的乡村建设那么显眼和备受社会关注,但它却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一个。”[5]卢作孚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坚持以实业辅助建设、以经济支撑建设,以一个实业家来主持一地的乡村建设,这与教育家、学者身份主持者乡村建设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晏阳初、梁漱溟等比较起来,更有经济头脑和更具务实开拓精神,使北碚成为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神话”。

五、走向世界

民国四川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影响远及世界各地。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正是从四川走向世界,1943年5月24日,西半球各国数百所高等学术机构在纽约举行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集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莱特、杜威等著名学者和科学家一起被推举为 “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晏阳初成为荣获这一称号的唯一的东方人。晏阳初获得的表扬状称:“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易读懂,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又是他的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6]此后,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始走向世界,1947年4月,美国援华法案特列“晏阳初条款”,设置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1948年,8月,中国政府委任晏阳初、蒋梦麟、沈宗瀚为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1950年以后,晏阳初受聘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先后到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泰国、巴基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委内瑞拉、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加纳等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考察,提出工作建议,指导各国的平民教育运动,受到各国的欢迎。为了适应世界性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需要,晏阳初于1967年5月在菲律宾创立了国际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担任院长。亚非拉第三世界不少国家选派优秀领袖人才前往接受培训。这所学院成为发展中国家乡建人才的培训中心,也是世界乡建运动研究和实验的中心。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08.

[2][5]刘重来.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02.

[3]祝彦.救活中国——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回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86.

[4]杨孝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念及其在重庆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8,(11):88-92.

[6]四川省政协、巴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平民教育家晏阳初[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297.

猜你喜欢

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重读卢作孚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卢作孚的“中国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卢作孚:生如奇迹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