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视角下的复杂“文本”——论《读书》中的周扬

2010-04-04孙书文

城市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周扬李辉王蒙

孙书文

《读书》杂志,在当下人文知识分子群中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个思想、学术探讨的重要平台,它以学术之眼关注现实、发现问题、介绍新知、开展“批判”。《读书》凭借其独特的眼光,网络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人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众说纷纭的周扬也被“编织”其中。发表于《读书》杂志不同时期的《摇荡的秋千》(李辉)、《周扬的目光》(王蒙)等一系列文章构成一个独特的周扬研究历史,结构了一个复杂的“文本”。

李辉《摇荡的秋千》(《读书》1993年第 10期),可能是《读书》专论周扬并产生很大影响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这篇文章,奠定了《读书》中周扬的基调: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政治化的知识分子,一个不能脱离知识分子的许多特质,而又陷入了政治漩涡的文人。后来的文字,补充、丰富了周扬的这一整体形象。

周扬在很长一个时期曾是一个“气势”非凡人物,“他的议论锋利如出鞘的剑”。1963年王蒙听到周扬一次讲话录音,但即使是录音,“他的每一个字包括语气词和咳嗽声都显得那样权威。我直听得汗流浃背,诚惶诚恐,觉得党的恩威,周扬同党的恩威都重于泰山。”[1]时移事易,与王蒙不同,对这样一个人物,作为后辈的李辉却用“摇荡的秋千”作了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在仕途上,他仿佛坐在一个从未停止摇荡的秋千上面,荡来荡去,性格的悲剧也就因此而产生,因此而无法避免。”这秋千的动力或许是在他“仕途的雄心和文化的使命感”的矛盾。这一论断引起了一些“前辈”的异议。如顾骧在《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与晚年周扬师》中曾言:“我们谈心时说起,有位领导同志对他讲过一件事:过去有些他的同事或部下,现在都登了高位,有政治局委员,也有书记处书记,而他从开国到现在仍是个副部长。谈到这些,他说,权位对他并不重要,他主要靠影响工作。他在新时期的言行,又确实不是从仕途、‘职位’的利害出发,不是在仕途与学术两者之间打‘秋千’。他在官场上混了几十年,难道不懂得,升官、保官最重要的秘决是跟风走,按照上面的调子唱,听话,讨领导人的欢心,用那时一句流行的话说,叫‘紧跟’。他如果一心是向上爬,大可不必冒风险作理论‘探讨’,更不要顶风反‘左’;如果能大批‘自由化’更会利于仕途发展。他在追求真理。这是我所认同的周扬。”[2]468李辉后来在与丁一岚的谈话中曾说过,或许“权力”比“仕途”更为贴切。但无论怎样说,李辉所“忠爱”的这一意象,基于《读书》本身的影响力和他本人著作的印行,对许多论者发生了作用。其实,对自己一生,对这种评价,周扬似乎也已料到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小说颁奖大会上,“周说,大概在某些作家当中,把他是看成政治家的,是‘不讲良心’的,而某些政治家又把他当作艺术家的保护伞,是‘自由化’的。”“周扬很激动,他半天说不出话来,由于我坐前排,我看到他流出了眼泪。实实在在的眼泪,不是眼睛湿润闪光之类。”“他确实说到内心的隐痛”。[1]这或许是周扬的“悲剧”所在。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中,没有“政治家”这一头衔,他对政治家这一称谓有他的考虑。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在解放后曾多次批评周扬在政治上不开展,在他看来,身处高位的周扬,不但不能称为政治家,而且甚至可以说政治上不合格。

周扬的复杂,周扬的“悲剧”,周扬的性格,在那个时段中并不是独此一份。如他与胡乔木,就有着许多的相似。《读书》中,他们两个常常并提,互证着对方。在1993年第10期,紧跟李辉《摇荡的秋千》之后是萧乾的《想当初,胡乔木》。如果说这还是巧合的话,那么,在多篇文章中,他们两个都有着格外的缘分。李辉在文中,由周想起胡,“他的特殊复杂的内心精神世界,至少不亚于周扬”。的确,他们两个有着太多的相似。在党内,他们都有着很高的知识素养,曾列入毛泽东所喜欢的党内“四大秀才”之列(另外两人是田家英和陈伯达)。他们都被称为典型的左派,可以说都是“左王”,还都被人指责为“善变”。就连他们的性格也极相似:表面看,“严肃,不苟言笑”,但同时又都有着不城府、甚至是天真的一面。他们都是仕途上的文化人。“在复杂的环境里,他先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又为要和中央保持一致而不得不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在他身上‘士’和‘仕’的矛盾。”[3]这是在说乔木,但对周扬同样适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身处在毛泽东的光环之下。在那个时代,这当然不是他们的特殊之处,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的特殊性在于,作为身处剧烈变幻的政治环境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不成熟,他们的局促,与同样可以无愧于知识分子这一称号的毛泽东对政治的把握,形成鲜明对比。在起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乔木要把日丹诺夫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全盘写进去,惹得毛非常不高兴;而解放后,周扬则多被毛批评,认为他不开展,或下不了手。遭遇毛泽东这样一位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的诗人式领袖,对他们而言或许不是幸事。基于共同的性格与境遇,按理说,周扬与胡乔木本可以成为非常知心的朋友,但在《读书》的文章中,见到更多是他们的分歧。1981年,乔木曾对王蒙谈起不要太“现代派”,“我曾与周扬同志谈起乔木的这一番意思。周立即表示了与胡针锋相对的意见。周主张大胆探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4]更有意味的,还是1983年的那一幕。两人经历了文革后,都对中国“左”祸有着深刻认识和反省,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矛盾公开化,走向决裂。文革后,表现得异常宽容、也非常需要宽容的周扬,却被乔木不宽容了一次,因此他最终不能原谅乔木;而素无城府的乔木,这一次却表现得非常有政治智慧。事后乔木给病中的周扬写诗表示慰问:

谁让你逃出剑匣,谁让你

割伤我的好友的手指?

血从他手上流出,也从

我心头流出,就在同时。

请原谅!可锋利不是过失。

伤口愈合,友情会保持。

雨后的阳光将照见大地

更美了:拥抱着一对战士。[1]439

这不是一首求和的诗,它最终表白的是作者立场的坚定。因而,阳光最终没能拥抱这一对战士。他们在理论上的是与非已大致有了定评,但这段纠纷本身有着更复杂的意味。这是对周扬一次沉重打击,要比“文革”中被投入监狱还要来得出乎意料。文人相轻,这一句简单的概括似乎不能说明乔木与周扬的纠葛。“乔木和周扬都经历了漫长的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他们对某种问题的正确和错误的理解都会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也会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正因为都‘嫉恶如仇’,在其各自的人生历史上也都留下了自己的闪失。周扬对自己的过失,诚心诚意地忏悔,甚至泪流满面;乔木对自己的过失,也有认识,但表现得有些含蓄,比较委婉。这也许与他的性格有关。”[5]周扬与乔木,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他们的矛盾与纷争,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坛乃至知识分子史上一个极富张力的文本。

晚年的周扬,多以一个忏悔的形象出现。面对他的忏悔,论家们的态度也颇复杂。

有的人指责他:谁给你忏悔的资格?还有人则指责他:忏悔了便行了吗?在前者看来,忏悔,不是一个个人的行为,而是关乎一个“集体”的尊严。在这些人那里,永不忏悔,这样才能有尊严;即使忏悔也是这一集体的事,而且还要讲求策略和方式。周扬先忏悔了,便不再是这一集体中的一员,便连忏悔的资格也没有了。随便忏悔,会损害了党的声誉,这是不准周扬忏悔的口实。在后者看来,接受了你的忏悔,你便可以心安理得?没有这等好事,就是不让你忏悔,让你永世不得解脱。谢咏认为,中国历史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形成了知识分子晚年忏悔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周扬的忏悔和巴金的忏悔,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并没有“直接”伤害过人。文中提及周扬病中约见“胡风分子”绿原,谢咏由此而感慨:“对个人来说,你是在朝时忏悔,还是在野时忏悔?这大有不同。对历史来说,你是在禁锢时忏悔还是在宽松下忏悔,这大有不同。”这是对周扬忏悔的真诚性提出了怀疑。[6]在1995年第2期中,则有彭荆风与谢探讨,他对忏悔有他的理解:“忏悔并不能改变每个人在历史上曾扮演过的角色,只不过以当事人的身份把真相以及现在的认识道出而已,这也需要学识、品德和勇气!这比那些整了人还公然声明永不忏悔的人好多了!”[7]我赞同这种看法。要周扬在禁锢时或于在朝的位置上忏悔,这是对他的苛求。许多事情在后世是极容易判断是与非,许多抉择若脱离了当时的环境也很容易做出,但对在历史洪流中的人们作这样的要求,便是苛责。处于“道”与“势”矛盾中,当“这‘势’是以正义、真理或革命的化身而出现的时候,那么周扬或其他知识分子该又如何面对呢?”[8]当年情势下,周扬不会意识到忏悔,而且也不被容许忏悔。

需注意的是,周扬对自己晚年的这种行为,并不认为是“忏悔”。据张光年对李辉讲,周扬反感“忏悔”这一说法,他认为有错改正,不必忏悔,“忏悔”一词让他极易想起宗教中的原罪。有错即纠,而不是如宗教徒般地沉浸于自赎之中,这便没有了忏悔本身所带有的刻意干名的成份,这显出周扬对历史负责的真诚。

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大会上,356位作家和11个代表团分别致信病中的周扬表示慰问。“早日走进我们中间来”,这一深情的呼唤周扬恐怕没有能够听到,但可以肯定这一定是他最想听到的。周扬最终为大多数作家所接受并赢得尊重。这种尊重已不同于文革前的敬畏,这种尊重给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而不再是向一个文坛的 CEO献媚。这是周扬的幸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民族的幸福。

陈述者陈述别人的同时,无一例外也是在陈述自己。书写复杂的周扬,同时也显出复杂的书写者,王蒙与李辉,便在写周扬中显出各自不同。

王蒙谈起他在《收获》上读到李辉写姚文元、周扬等人文章的感觉:“李老弟台虽然年轻,无法亲临其境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但是他既能以今天的前进了的眼光解剖旧事,又能体贴入微地进入彼情彼境……他的这一类文章入情入理,有情有义,揣摩勾画,栩栩如生。”“遗憾的是,我写不成李辉的文章那个样子。”而李辉也有他的遗憾。王蒙与周扬、乔木在一段时间走得很近,文革前周扬保护过他,而文革后,乔木又对他极为赞赏。他能细致体会到周扬的目光,体味到晚年周扬的无奈,还有周扬如老父般对子女的依恋;[1]他也能感到乔木天真的一面。[4]而这在李辉却只能去寻找二手材料了。

《周扬的目光》中,王蒙对周扬的几个片断的组接,很有小说的笔法。而他的评说又极有意思,是多个方面的杂陈,有一种“斑驳”的况味。尽管他有多处“明白”的评说,但我们又几乎从中读不出他的态度:单就每一个评说而言是再清楚不过,但它们混合在一起,则又没有了一个核心的话题。这与当前的一些先锋派的诗歌颇有些相似。随忆随评,依事件而作点评,而不是就某一中心意见组织材料;但事件的组织又是此处无心胜有心的。这里面能见出岁月的痕迹和智慧。

李辉《摇荡的秋千》虽以“关于周扬的随想”为副题,但其实极为严整,他有一个核心的观念,这一点在题目中即已点出了。李辉的文字有一种把学术化为思想的妙处,或者说有显处这种妙处的趋势。而王蒙的文字,则让人觉得有些“隔”,无意而为的文字中又似乎处处有深意焉,颇有城府的样子。与李辉让人亲切的文字相比,这又让人有些“畏”,其中或许有些代沟的东西。这让人想起他《不成样子的怀念》中的话:“我总是致力于使上面派下来的提法更合理也更容易接受些,也许我常常抹稀泥,但我仍然认为抹稀泥比剑拔弩张和动不动‘断裂’可取。”[4]周扬,王蒙,李辉与我们这些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辈,正好是四代人了。传统是一条河流,当集合在“周扬”的周围,我能体会到历史的流动,历史的气息在现实的生活中弥漫。

使用三联1999年版光盘《读书杂志20年》检索“周扬”这一词条,共发现82处,这或许能说明周扬与《读书》的缘分吧。电子检索是精细的,但无疑它又会遗漏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它不能检索出《求知难》(《读书》1982年第 10期)背后的周扬。文章署名“纪训”,纪训便是陈伯达。据《陈伯达传》第八章记述,这篇文章经周扬审阅后,又经《中国社会科学》总编黎澍之手在《读书》上发表。当时,陈还在服刑期中,而周扬与他曾有过一次长达四五个小时的长谈。文里文外,我们感受到时势风云的变幻,也可以看出周扬人格中的一面。单从文章看,陈伯达从《西游记》入手,写得妙趣横生,散而不乱,是典型的《读书》式的文章。他的观点有这样几个:一是内部的矛盾不可忽视,着重是孙悟空与猪八戒的矛盾;二是小生产者——如悟空——有着两面性,从来不能形成一个阶级;三是,他们求神道求佛道是可笑的,但佛教尤其是辩证思维方式对中国的思想是产生了巨大作用。师徒四人历八十一难而求取真经,求知是要历千难万险的,要在实践中摸索。文章的一些论点在今天接受起来已有些难度,他解读的方式是毛泽东一贯提倡的把小说当历史来读。这样有理趣的文章,是周扬写不出的;而他的经历又使他很容易认同文章的结论:真知难求,要在实践中摸索。这种认识反映在他后来的行动中,是对新鲜事物的宽容,如对现代派。这或许是周扬赞赏此文的个中原因。

王蒙说:“周扬不论功过如何,他是个大人物,不是小人”;[1]李辉说,“他的复杂他的难度,远远大于我以往所描述过的任何人物”;[9]而叶凯则如释重负下了结论:“周扬还是个知识分子”。[8]在这个复杂的大知识分子周扬的周围还有许多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如他与鲁迅,他与胡风,他与毛泽东……《读书》,就其传统而言,恰恰是不避大题目,反而是对这类大题目表现其“顽固”执着的一面。这造就了《读书》与周扬“二者”的缘份。《读书》中,基于不同的视角的种种书写把周扬结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本”。

[1] 王蒙.周扬的目光[J].读书, 1996(4):12-16.

[2] 王蒙, 袁鹰.忆周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

[3] 常念斯.老泪纵横忆乔木[J].读书, 1996(4):121-124.

[4] 王蒙.不成样子的怀念[J].读书, 1996(4):48-54.

[5] 张湛彬.阳光何日拥抱这一对战士[J].读书, 2000(5):58-65.

[6] 谢咏.怎一个“忏悔”了得[J].读书, 1994(7):8-9.

[7] 彭荆风.忏悔和永不忏悔[J].读书, 1995(2):4-5.

[8] 叶凯.作为知识分子的周扬[J].读书, 2001(4):40-46.

[9] 李辉.摇荡的秋千[J].读书, 1993(10):31-38.

猜你喜欢

周扬李辉王蒙
Parity–time symmetric acoustic system constructed by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plates with active external circuits
Mechanism of microweld formation and breakage during Cu–Cu wire bonding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浅析王蒙山水画苍润繁密的艺术之美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追忆“文革”中的周扬
李辉废塑料加工设备技术升级产量高更赚钱
谁动了我的肖像权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特殊任务
爱情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