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
2010-04-04刘中顼
刘中顼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日益将如何开展自己城市建设的问题提到了每座城市人民的面前,尤其是提到了城市建设的领导者、决策者面前。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如何实现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命题,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特色城市,建设文明卫生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城市,建设文化城市,还有建设城市的“两型”社会,等等。这些重要的命题,都是各个城市在其发展中所设定的建设目标。这些建设目标的设定,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城市能够真正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认为上述的各类命题与建设目标,都是要让城市的建设,达到一种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想境界。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城市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指导思想。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一切关系和问题,都可以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原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核心
凡是发达的国家,人们绝大多数都居住于城市。以目前世界通行的标准来衡量,当全国人口70℅以上居住于城市,就实现了国家的城市化。据世界银行编辑的《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在80%以上,当时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荷兰为88 %、丹麦和澳大利亚均为86%。据世界银行编辑的《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欧盟国家有78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美国和加拿大的城市人口都占总人口的77%,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为79 %。在发达国家里,城市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主要空间。
虽然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从现在起到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城市也将成为我国人民生活的主要空间。据有关统计,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已占全国人口的 44.94%,而进入城市生活的实际人口,当然大于统计部门统计的城镇居民数。自199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都保持1.5~2.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现在又过去了3年,生活在中国城镇中的人口又有了增长。往后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城市生活的居民当然会不断超越农村居民数量。因此,城市的一切建设与发展都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理所当然地要为城市人民,同时也为乡村人民服务。城市为乡村人民服务,主要体现在城市为乡村所提供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方面;而城市为城市人民的服务,则更加直接与密切,内容也更加丰富与广泛。以人为本就要求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一切以关心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核心。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
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以人为本的要求,从生产方面来说,必须努力改善城市人民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劳动生产中的现代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人民的就业率。加强劳动保护,尤其解决安全生产的问题,并对生产事故中的伤残劳动者提供医疗保障和生活照顾。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多地涉及到城市人民的生活方面。首要的方面,是要着重解决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问题。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居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依凭。有居生活才安,安居才能乐业,因此居住问题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杜甫也许是较早提出住房问题的文士,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曾强烈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也一直是自古以来中国普通百姓的强烈愿望。所以,城市的建设要为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安居着想,建造普通百姓买得起、住得起的经适房、廉租房,完成城市人民安居工程的大业,正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的突出表现。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多数普通百姓的需要为本,只有普通百姓得到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实惠,享受到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成果,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能不能较好地解决城市人民的安居问题,是城市建设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应当在城市的发展中全面关心和解决城市人民生活方面的其它问题。如菜篮子工程问题,有大量丰富而质优的肉类、鱼类、禽蛋类产品供给,有丰富多样的商品供给,这些民生问题正是一座城市以人为本的最直接的体现。
城市建设中的以人为本也体在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面。城市交通是密切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除了科学规划市内的街区道路,立交桥、地下隧道的建设,公交线路的安排,还有车站、码头、机场的修建,公路、铁路、地铁、水路、航空线的连接等等,都必须努力实现科学的规划与建设,为市民的出行便利着想。
城市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同时也包括了城市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的各种建设,如公园、休闲广场、体育场馆、商场、医院、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等与人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设施的建设。这些附属设施,同样应当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规划合理,布点科学。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还要求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要抓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要抓精神文明的建设。一座城市应当使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民具有愉悦、丰富、健康、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要有思想先进、趣味健康,艺术高雅的文学艺术产品来奉献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健康的艺术享受中,受到真善美的陶冶,提高市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自觉地抵制赌搏和宣扬暴力、凶杀、色情及其他低级趣味的东西。城市软件建设方面还应当突出文明卫生城市建设的内容。市民行为文明礼貌,街区环境清洁卫生,交通秩序井然,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确实的保障。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城市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
城市建设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座城市才会真正成为人民的宜居城市,乐居城市。
二、科学发展观是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南
当今的城市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城市“两型社会”的建设,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投入,环境保护要达到良性循环的科学要求,是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达到科学平衡的理想境界。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和环节中,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而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是极少的。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来计算,我国除煤炭能达到世界人均量的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淡水资源尤其缺乏,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但是,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人们却并没有对我国能源形势的严峻引起高度重视。我国资源人均量极少,而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0%和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大中型矿山中,几乎没有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占43%。水资源的日益枯竭已使不少过去的居住区成为弃地,今年西南大旱中,不少地方因为水源枯竭,老百姓只得由政府安排大量迁移。我国北方的不少城市都面临严重缺水的形势。从这些深刻的警示中我们不能不感到水资源、能源对于我国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节约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不断开发新的资源,才能为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环境问题同样是直接关系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大问题。早在1937年毛泽东同志就注意到了人类生产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2]1959年他更加深刻地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3]违背自然规律搞发展无疑是要碰钉子的。在城市建设中只有与环境友好,城市才能建设成宜居城市。所谓与环境友好,就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包括水资源、空气资源,森林资源、绿地资源以及城市所处自然环境中的动物(走兽飞禽)资源,使城市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将城市建设成“生态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楼宇建筑、街市道路与蓝天白云、山光水色、森林绿野、鸟语花香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人们提出的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都是在追求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建设目标。
但是,在人类城市化的过程中,确实因为以往忽视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因为城市这一人造的第二自然,与本有的第一自然之间有着不少固有的矛盾。如城区建筑需要占去大量的土地,并要以砂石水泥覆盖巨大面积的自然绿野,甚至以毁灭大面积的森林为代价。城际之间的道路修筑,也要占去大量的农田沃土,砍伐许多的树木森林,改变地理形态,尤其是有的工矿业建设还会影响地质结构,破坏自然水源,直接影响城市的空气资源。这都是城市建设中难以避免,或在目前还不可避免的问题。近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全世界水资源、大气层、森林、绿野、能源、矿藏、地质结构都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以致于现在保护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呼声不断强烈。为了地球环境的保护,国际上频繁地召开各国首脑参加的高峰会议,而这些危机都是由于全球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直接带来的严重问题。在世界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发展中,除森林消耗较大之外几乎没有对地球产生多大的破坏,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至今才仅仅两百多年,却给地球带来了如此严重的破坏。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如何既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成为每座城市建设中必须思考的迫切问题。在当今世界环境已经变得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尤其是我国对工业污染处理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如何以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来指导与规约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城市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意义尤为重大。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1]37
环境友好型的建设要求,就要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充分注意保护城市的水资源、空气、森林、植被、动物及其它自然的生态资源;加强工业污水、烟尘和废气的排放控制与处理,加强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这既是卫生城市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保护人民健康与城市环境的迫切需要。环境友好型的建设要求,还应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不光要保护自然,还要积极主动地建设自然,如加强植树造林,种草固沙,加强水土保持,加强河流疏浚等等。只有把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城市与环境友好,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只有以“两型社会”的标准来建设我们的城市,城市建设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建设中的文明,才能将城市建设成宜居城市,具有生机活力的城市,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
三、科学发展观是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城市社会是人类每个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高级形态,它从生产到生活,衣食住行、物质享受、精神追求,无不最充分、最全面、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在同时代最高发展水平与生活要求。因此城市社会具有表现人类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因素的全面性,城市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全面的发展。
一座城市各方面都需要发展,这是必然的;但其发展又因为客观条件制约,也会有各方面发展的量的多少,质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总会有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统筹兼顾,科学协调。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互相促进、互相支撑,实现良性互动。”[1]56
在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中,什么优先发展,什么暂缓发展,什么重点发展,什么次要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包括某些第一产业,等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如何配合、如何协调,这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其间也必然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不解决好这些矛盾,势必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内部问题解决得好,当然也就能使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有效提升城市对外竞争的整体实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协调的原则,才能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城市中的各种矛盾。统筹协调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且始终存在的问题。因为统筹就要全面兼顾;协调就须科学平衡。但是全面只可能做到相对的全面,平衡又总是暂时的、不断变化的。旧的平衡总会不断地被新的不平衡打破,平衡打破之后又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充满了“重点”与“兼顾”的冲突,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而一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又只有全面协调,才能保证其发展的良好质量和较快的速度。
科学发展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性,才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每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关系到每座城市人民的长远利益。尤其是我国目前还处于刚过温饱,渐近小康,也还有不少人处于贫困状态中的情况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要不断努力的方向。但是任何提高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就十分重要。可持续发展当然首先是要发展,不发展就无所谓可持续。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让自然付出了代价,同时在发展中人类的科学技术也为解决因工业化、城市化给自然环境造成的问题提供了不少的技术支持。尽管目前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人类的技术支持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也为解决这些问题积累了经验和办法,更重要的是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高度重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解决污染问题的能力也会迅速提高,最终打破因贫困而加剧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但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共生双赢的境界。所以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资金、物质与技术的持续支持,自然环境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反过来只有在发展中注重了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支持,有限范围的环境承载力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从而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就要求人们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所有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废品回收,废物利用,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等设施的建设。
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大兴节约之风。中华民族是有悠久节俭传统的民族。高消费、比享受、竞奢侈,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至少不是老百姓的传统。城市建设中的节约,首要的当然是节约资源,尤其是北方城市中的水资源,南方城市中的能源(包括煤与电、石油、天然气),能源的节约不仅能够减少消耗,同时也能减少排放,减少污染,一举两得。节约当然还包括节约资金、财力、人力和物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降低投入和消耗,减少污染和浪费。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2]134把浪贯与贪污并列,而且提到了犯罪的高度,可见毛泽东对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何等重视!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就是提倡勤俭建国。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指出:“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4]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节俭,才能有效地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来建设城市,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降耗增效等方面做得更加科学,促进城市经济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的建设,还应当一切根据城市的客观实际来科学地谋划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当讲究因城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原则。我们所说的因城制宜,主要是说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城市过去的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是说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能脱离城市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因时制宜,是说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能脱离城市当前的现实情况。因此。应依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综合、客观、科学地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之路,走特色城市的发展道路。这是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城市建设发展中形成了特色,并不断强化特色,发展特色,由城市特色建设中量的积累,最后达到建成特色城市的目标,才能使城市达到特色立市、特色兴市的理想发展境界。当今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凝聚力,才有立市之本,兴市之途,旺市之法。有了特色才能使自己的城市在城市带或城市群中脱颖而出,风采不凡,魅力独具,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城市的特色是城际之间竞争的致胜法宝。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科学战略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可以透彻地解析当今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使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走上科学的光辉大道!
[1]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26.
[2] 毛泽东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82-283.
[3] 毛泽东文集: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72.
[4] 毛泽东选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