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0-04-02潘拥军
潘拥军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5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迅速增长,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广州作为我国三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全面迅速发展,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广大市民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相比,与其他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相比,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广州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成就
1.1 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将新增19万 m2以上(详见表1),阅览座位增加8488个。馆舍建筑面积和阅览座位的增加,使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
表1 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新馆设施建设情况表
1.2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截至2007年底,广州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873万册,比2002年的415万册增长了110%;2007年购书经费总额达1854万元,比2002年的1241万元增长了49%。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5年广州市委宣传部投入2000万元,主要用于广州市、区(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图书采购,累计购入新书300多万册。此次公益采购,是“政府采购的成功典范,因为它同时实现了政府资金效率、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出版社图书发行、市民大众阅读的‘四赢’!可谓是当今我国图书馆书刊采购的典型成功案例,也是政府主导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1.3 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2006年,广州市文化局组织专家拟订《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广州市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截至2007年底,广州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建有分馆、馆外流通点、汽车图书馆服务点等馆外服务点355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支中心、街镇服务点100%全覆盖,市级、区(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配备的电脑数量均高于评估标准。200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广州市第七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提出2009年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和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目前,广州地区建立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
1.4 服务效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广州地区14家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总量达1687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近25%,持证读者达57.5万人,比2002年增长近143%。特别是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在全国同类图书馆中名列前茅。针对残疾人、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影响深远,展览、讲座和形式多样的群众读书活动蓬勃发展,其中广州图书馆的“羊城学堂”、“广州文化讲坛”,越秀区图书馆的“岭南大讲坛”,海珠区图书馆的“海珠街坊讲坛”,荔湾区图书馆的“艺术论坛”等深受读者喜爱。
1.5 人员队伍素质普遍提高
2007年,在广州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有423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88%,比2002年增长近20%。2006年和2007年,广州市委宣传部委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承办的 “广州市图书馆专业人才高级研修班”,由近40位国内外著名图书馆学专家为学员授课。培训方式采用专家报告、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小组报告、个案调研、学术参观、研修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培训人次达到70余人次。广州地区图书馆业务骨干通过培训,接受了一次新理念的洗礼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更新。这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
1.6 拟定《广州市图书馆条例》
2006年7 月,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委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牵头,联合广州各类型图书馆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广州市图书馆条例》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同年10月,《广州市图书馆条例 (草案)》的起草工作基本完成,并提交到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办公室。2007年,图书馆立法列入广州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2008年,随着《广州市图书馆条例(草案)》征求公众意见座谈会的召开和立法调研组赴香港中央图书馆进行立法调研,图书馆立法转入深化调研、完善阶段。《广州市图书馆条例》力争成为继深圳、内蒙古、湖北、北京之后我国的第五部图书馆地方法规。该条例在规定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建设面积、藏书数量和年入藏信息资源数量,规范图书馆的服务行为,维护公众的利益,以及保障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待遇等方面较前四部法规将有所超越。
2 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服务保障水平不高
其一,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偏少,服务网点不多。按国际图联建设标准,每5万人口的区域应该拥有一所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制定的 《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指出:“在比较发达的市区和郊区,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在15分钟车程之内;在市内主要居民区,通常离图书馆1.5公里左右就需设立分馆,3-4公里左右就需设立一个较大的图书馆。”香港由74所图书馆构成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均9.4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目前,深圳已实现每1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1.5万人拥有一所社区图书馆。广州地区目前只有市、区(县)两级图书馆共15所,平均每63.3万人才拥有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广州地区基层图书馆(室)建设非常薄弱,街道(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馆(室)大部分规模小,图书陈旧,对读者没有吸引力。农村、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水平也很低。据调查,截至2005年底,广州市共有2592个居委会(包括行政村),其中在被调查的1999个居委会和行政村中,仅有982个建有图书室。其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偏低。截至2005年底,包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以及各个街道(乡镇)图书室在内,广州地区图书馆共有馆藏书刊文献1689.5万册,人均1.77册。 其三,持证读者数量及图书借阅册次有限。据有关统计,英国、美国民众持有公共图书馆读者证的比重达到了总人口的60%以上,而广州地区(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图书馆的持证读者数量仅为广州地区总人口的5%;从读者一年内人均借阅公共图书馆书刊资料的数量看,2005年香港地区为8.8册(件),英、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达到10册(件)以上,而广州地区仅为0.5 册(件)。
2.2 图书馆服务效益偏低
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事业普遍采用总分馆制管理体制,实行行业集中管理,整体规划,均衡投入,规范管理,采用统一技术平台,文献信息资源统采统编、通借通还,服务绩效突出。而广州地区图书馆事业依然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缺乏统筹规划、均衡投入、规范管理,总体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图书馆之间的人才、技术、设备、文献、用户等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一方面导致了广州地区图书馆服务绩效偏低。如表2所示,2005年和2009年,与香港地区相比,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导致了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均衡。如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图书馆无论办馆条件还是服务绩效,大部分都在各城区图书馆平均水平以下。从馆舍建筑面积看,有的图书馆达8000m2,有的才2300m2;从馆藏数量看,有的图书馆有60万册,有的仅13万多册;从年文献购置费看,有的图书馆有100万元购书经费,而有的只有20万元;从工作人员数量看,有的图书馆有20名工作人员,而有的图书馆仅有5人;从年接待读者数量看,有的图书馆接近60万人次,而大部分只有20多万人次。
表2 2005年和2009年广州与香港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比较表
2.3 缺乏有保障的事业经费投入机制
以广州图书馆为例,该馆虽属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但长期以来,实际施行的是差额拨款制度,每年事业经费的10%左右需要该馆自筹解决,如员工津贴(包括离退休员工津贴)、合同制职工社保费、节假日开放服务加班补贴费等费用。2007年,广州市统一安排调整员工津贴,图书馆编制内工作人员和原属编制内的退休人员调整津贴标准的增加部分,其中60%由广州市财政支付,其他由单位自筹。目前广州图书馆有离退休人员70人,在职员工175人(其中编制内合同制职工53人),需要单位筹集的资金总额高达数百万元。这对缺乏独立创收经营能力和手段的公益性图书馆而言,压力很大。这就导致:一是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尚未实现纯公益性。国家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取向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也越来越明显。国家图书馆自2008年2月7日起,全面减免收费项目,取消了读者卡工本费、读者卡年度验证费、读者存包费、自习室使用费、讲座门票费等,同时复印费自2007年下调40%后,再次下调30%。浙江图书馆自2006年6月1日起,免收20元的借书证工本费,自2007年12月1日起,全免借书证的年费,借书证年检由原来的一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深圳图书馆自2006年起除借书证押金、打印、复印等仅收取成本费外,基本上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而广州市目前的状况是借书证工本费、借书证验证费、自学室使用费等传统收费项目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还不能减免,影响了图书馆服务公益性的体现;二是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即使在各图书馆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以尽量保障员工待遇的情况下,广州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待遇,与广州市公务员、与国内许多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相比,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这直接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馆员队伍的稳定。2007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有43人,占全馆员工总数的20%;深圳图书馆有高级职称人员37人(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占员工总数的16%;广州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有14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12人),占员工总数的8%。
3 加强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3.1 加快图书馆立法进程
加快推进《广州市图书馆条例》立法进程,在该条例现行草案制定的推进各级各类图书馆合作共享、均衡发展图书馆服务网络和配置资源等内容以外,增加事业投入保障和公益服务的条款。该条例的通过,将对广州市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尤其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全面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平等、免费的公益服务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3.2 建立公共图书馆管理新机制
一是政府要加大购书经费等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进行扶持与捐赠,切实落实企业或个人对非营利组织捐赠时的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广州图书馆购书经费为1050万元,深圳图书馆为1600万元 (2008年为1800万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3717万元,首都图书馆为1600万元(2008年2500万元),天津图书馆为1400万元,南京图书馆为2500万元,上海图书馆为1亿元。可见,广州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与其他图书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政府加大图书馆购书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图书馆工作者要通过宣传和自身的服务,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二是建立公共图书馆公益服务保障机制,以保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开展。可参照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做法,实行事业单位员工津贴由政府财政100%全额拨付,切实解决好合同制职工管理、员工节假日补贴、加班费等问题,使公共图书馆作为全额拨款单位,真正提供名副其实的公益性服务。
三是实行行业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解放思想、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性举措。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可在全市或区(县)实行公共图书馆事业行业管理模式,对从业人员进行集中配置和管理。此外,也可将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的图书馆联结成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服务网络,增强服务网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行“一卡通借通还”服务。
3.3 实现服务创新
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基层服务点覆盖率;健全市、区(县级市)、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构建“15分钟文化圈”。
二是加大阅读活动推广力度,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读书行为和阅读方式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革。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快餐式阅读、功利性阅读、“粉丝”阅读、屏幕阅读等成为现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图书馆要加强服务宣传推介工作和导读工作,培养市民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率。
[1] 程焕文.岭南模式: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22-25.
[2]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统计数字报告 [EB/OL].[2010-08-25].http://sc.lcsd.gov.hk/gb/www.lcsd.gov.hk/b5/ppr_stat istic_cs.php.
[3] 潘拥军.公平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之魂[J].图书馆,2007(3):22-25.
[4]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