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转角超低展弦比扩压叶栅流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2010-03-28焦广云

装备制造技术 2010年9期
关键词:附面层叶栅叶中

严 明 ,焦广云 ,魏 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重点实验室;2.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0191)

随着现代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航空发动机的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中,压气机性能的改善,对整个发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压气机的性能,成了目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许多研究者都尝试了对叶型进行改造,借此来提高压气机压比和效率,有效地减小或消除附面层分离。

由于加大了对气流的转折能力,所以大转角静子叶栅内流动分离加剧,叶型损失增加。超低展弦比叶栅流动,受端壁附面层影响严重,最终造成较大的二次流损失。压气机中二次流损失与叶栅端壁和叶片表面附面层有关,如端区附面层中摩擦造成的损失、叶片表面附面层潜移引起的低能气体堆积造成的损失、通道涡造成的漩涡耗散损失等。二次流损失越大,总压损失越大,而总压损失系数沿叶高分布总是叶根、叶尖两端高,叶中低。这样,在设计时,要想减少端区的总压损失的话,需控制径向流动,使高能气体输运到端壁,降低端区的能量损失,提高端区总压。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实验研究成果证明:采用倾斜、弯曲叶片,能明显降低叶栅能量损失。因此,本文设计了7种叶型叶栅并对其进行CFD模拟,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各个叶型叶栅的气动性能。

1 几何模型

本文共研究7个叶型叶栅,分别是:常规直叶栅(叶根到叶尖均匀加载),正倾斜叶片叶栅,直叶栅(外端壁前加载,内端壁后加载),直叶栅(叶中前加载,端区后加载),端区正弯曲叶栅,串列叶栅,直叶栅(叶根到叶尖全部前加载)。为方便起见,将其依次编号为:0型,1型,2型,3型,4型,5型,6型。下文中的叙述,将都采用这种编号方式。这7种叶型都具有大转角、超低展弦比的特点,转角为55°,展弦比为0.199。叶高0.0055m,弦长0.0276m。具体三维叶型如图1。

图1 0~6型叶片三维叶型

2 计算网格及初场边界条件

计算网格利用其旋转对称性,只对一个叶片进行数值计算,网格利用Autogrid软件生成,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各叶型网格参数设置

初场设为静压1.064MPa,静温300 K;进口边界条件给定来流速度,轴向速度75m/s,周向速度106.18m/s,切向速度为0;出口给定背压1.064MPa;叶片表面为无滑移边条,两边界面为周期性边条。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计算采用FINE软件完成,为方便起见,计算结果均以0型为参照,分析如下:

3.1 静压增压比分析

表2 各叶型叶栅静压增压比

从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0型,2型和4型有小幅提高,6型提高最大,1型、3型、5型有较大幅度降低。从这个参数来看,6型最好。

3.2 落后角分析

表3 各叶型叶栅落后角

从表3可以直接看出,6型叶栅平均落后角最小,相对0型减少了42.5%,3型相对于0型也有减少,减少了18.2%,6型减少的幅度较小,而2、4、5型叶栅平均落后角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从这个参数来看,6型最好。

3.3 流动损失分析

流动的能量的损失体现在总压损失上,用总压恢复系数σ=p2*/p1*来衡量损失的大小,本文中各叶型总压损失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总压恢复系数

从表4可以看出,6型叶栅总压损失最小,5型叶栅总压损失最大。下面取每个叶型沿叶根到叶尖方向0.05倍叶高、0.5倍叶高、0.95倍叶高3个截面的马赫数分布和吸力面马赫数分布观察分离和损失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0型叶片沿叶高0.05、0.5、0.95截面处及吸力面马赫数分布

图3 1型叶片沿叶高0.05、0.5、0.95截面处及吸力面马赫数分布

图4 2型叶片沿叶高0.05、0.5、0.95截面处及吸力面马赫数分布

图5 3型叶片沿叶高0.05、0.5、0.95截面处及吸力面马赫数分布

图6 4型叶片沿叶高0.05、0.5、0.95截面处及吸力面马赫数分布

图7 5型叶片沿叶高0.05、0.5、0.95截面处及吸力面马赫数分布

图8 6型叶片沿叶高0.05、0.5、0.95截面处及吸力面马赫数分布

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0型内外端壁分离区域较大,1型内端壁有明显改善,外端壁处分离稍加强,叶中处分离区域变大。结合吸力面马赫数分布来分析,可以看出分离发生之后,0型外端壁速度高,叶中速度低,使得附面层向叶中堆积,叶中处损失严重。再分析1型可发现,1型发生分离较早,内端壁处马赫数比叶中高,这样的话,内端壁附面层会向叶中迁移,同时发现内端壁至叶中区域速度梯度大,输运的能力较强,所以,低能气体在叶中至外端壁处堆积,该区域流动损失加剧,而叶中至内端壁区域流动情况有所改善。

对比图2和图4可以看出,2型内端壁分离情况明显改善,外端壁至叶中处分离稍有所加强。分析吸力面马赫数分布可看出,在靠近内端壁区域,下侧马赫数高,上侧马赫数低,这样会造成低能气体由内端壁向叶中方向输送,这种趋势比0型要明显,所以在靠近内端壁区域2型分离区小,流动损失少。2型外端壁至叶中方向为负马赫数梯度,并且该处梯度比0型要大,所以2型低能气体向叶中方向输运的效果要明显,导致外端壁至叶中区域流动损失加大。

对比图2和图5可以看出,3型内外端壁分离情况都有所改善。3型在整个流向上,呈现内外端壁压力高、叶中压力低的分布,即外端壁至叶中和内端壁至叶中,均为正马赫数梯度。在这种马赫数梯度下,内外端壁的低能流体向叶中迁移,两端区流动损失减少,叶中处流动损失加大。而在接近出口处可发现,马赫数分布逐渐变成两端区低,叶中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低能气体向两端壁迁移,反映到总压分布上,便是叶中区域总压损失大,两端区稍有损失。

对比图2和图6可以看出,4型内端壁处分离情况均有所改善。4型两端区附近压力分布,都是两端区马赫数高,附近区域马赫数低。这种分布趋势,比0型明显,所以两端区分离情况得以改善,流动损失减小,叶中损失增大。在接近出口的一段区域里,叶中马赫数比两端区压力高,低能流体向两端迁移。

对比图2和图7的吸力面马赫数分布可知,5型下端壁分离情况严重,分离发生的较早,第二排叶栅从前缘至尾缘几乎全部分离,外端壁至叶中处掺混比较均匀,所以此区域流动损失减小的幅度比较小,相对而言,内端壁至叶中区域损失较大。

对比图2和图8可以看出,6型内端壁分离情况改善明显,外端壁处分离情况无明显改变,叶中分离稍有加强。6型与3型的马赫数分布相似,同样是内端壁区域,分离情况得到改善,流动损失减少,外端壁区域分离的比较早,流动损失增大。但总体上来看,6型总压损失比0型小。这与3型总压损失比0型大有所差异的地方在于:6型为前加载叶型,在未出现附面层分离时,加载叶型损失小,使得总体损失减小。内端壁处分离区较大,叶中处分离区域稍小,外端壁处分离区很小。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7种大转角、超低展弦比叶型叶栅的静压增压比,落后角和流动损失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相对于常规直叶栅(叶根到叶尖均匀加载):

(1)正倾斜叶型内端壁处附面层分离情况改善明显,但外端壁至流动损失增加。总体看来,落后角增大,总压损失增大,静压增压比减小。

(2)外端壁前加载、内端壁后加载叶型内端壁附面层分离情况改善,外端壁附面层分离情况加剧。总体看来,落后角增大,总压损失也增大,静压增压比增大。

(3)端区正弯叶型改善了内外端区附面层分离情况。综合来看,落后角增大,出口总压损失略有增大,静压增压比减小。

(4)叶中前加载、端区后加载叶型,使得两端区附面层分离情况略有改善。叶中处低能气体先堆积后迁移,总压几乎没有变化。总体来讲,总压损失减小,落后角增大,静压增压比略有增大。

(5)串列叶栅分离区集中在内端壁至叶中处,但由于内端壁处分离发生的较早,前缘至尾缘几乎全部分离,所以内端壁至叶中处处掺混比较均匀。总体说来落后角减小,总体损失增大,静压增压比降低。

(6)叶根到叶尖全部前加载叶型二次流加强,叶型损失减少,总体损失减少,落后角减小,静压增压比增大。

综合以上各个性能参数来看,叶根到叶尖全部前加载叶型性能最好,适合大转角、超低展弦比叶栅,可为以后的叶型叶栅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王会社,钟兢军,王仲奇,赵 刚.正倾斜叶片压气机叶栅二次流的数值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7,(17):375-378.

[2]王会社,袁 新,钟兢军,王仲奇.叶片正弯曲对压气机叶栅叶片表面流动的影响[J].推进技术,2004,25(3):143-146.

[3]陈绍文,陈 浮,王可立,谷 君,王仲奇.采用弯叶片的不同折转角压气机叶栅流场气动性能[J].推进技术,2007,28(2):179-182.

[4]焦广云.大转角、超低展弦比扩压叶栅流场计算与分析[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猜你喜欢

附面层叶栅叶中
亚声速压气机平面叶栅及其改型的吹风试验
基于数值模拟的流场附面层边缘识别方法
蔓三七叶中分离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
一测多评法测定湖北海棠叶中5种黄酮的含量
木菠萝叶中水溶性黄酮苷的分离、鉴定和测定
超声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空气流量组合测量耙的研制及试验
针对轴流压气机的非轴对称端壁造型优化设计
发动机进口附面层测量试验与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