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10-03-23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手电筒科学探究

林 森

(青岛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山东 青岛 266034)

小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林 森

(青岛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山东 青岛 26603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奥秘。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科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科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以玩激趣,诱发探究,注重科学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教育心理学指出: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产生大脑疲劳,难以维持学习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灵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则容易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美国FOSS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指出:“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识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学生总是乐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1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

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在教学“做手电筒”这一内容时,我为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手电筒,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拆开这个手电筒,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再问学生在了解了手电筒的这些组成部分后,最想研究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对手电筒的内部构造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然后学生尝试探究自己提出的“手电筒为什么会亮?”这一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积极探究之中。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科学探究的研究性

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科学探究的氛围。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在学习制作手电筒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了解手电筒的各部分是怎样组成的,又是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的,为以后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科学探究的动力。“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实就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教学的成败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同样,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做手电筒”一课,在设计“同时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这一电路时,有的就用了串联电路,有的用了并联电路,等等,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方法津津乐道地探究着,课上探究了还不够,回家了继续研究。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在科学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三、传授探究的方法,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教育学家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怎样干就怎样干。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是向着与社会相适应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要把“让学生自主学习”既看成学生发展的目标,又看成学生发展的过程。如果学生具备了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以及根据目标确定学习行为的能力,就应该让他们“自主”;暂时不具备这种能力,也不应该由教师“包办”,而应该着眼于培养这种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和水平。”所以,科学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我见到了成功者显出的满足,探究者发出的惊喜,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不断反思,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得到这些结果的及其间的经历,如他们如何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

另外,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探究欲强,但探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在提问时逐步增加探究性的引导,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种现象,你想到了什么?”等,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责任编辑:刘升芳

猜你喜欢

手电筒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古旧手电筒的“新”故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时间手电筒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