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MPA专业学位教育现状及展望
——基于与美国MPA教育模式的比较

2010-03-23李慧敏赖得挥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学分案例课程

李慧敏,赖得挥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共广东省委政法委员会,广东 广州 510082)

广东省MPA专业学位教育现状及展望
——基于与美国MPA教育模式的比较

李慧敏1,赖得挥2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共广东省委政法委员会,广东 广州 510082)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分析,并与美国MPA教育中最具根本性、基础性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方式进行比较,探索MPA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为广东新型公共管理高级人才培养机制及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MPA专业学位教育;广东省;现状;展望

MPA是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英文首位字母缩写,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学位一起成为发达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支柱。[1]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省MPA教育格局基本成形,教育模式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形势变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MPA教育要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必须学习借鉴国外尤其发达国家经验,把握国际MPA教育发展的最新方向,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广东公共管理实践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美国作为全球MPA专业教育的发祥地和领头羊,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成功的教育模式尤其值得借鉴。

一、广东省MPA教育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1.与时俱进,由“单证”教育向“双证”教育模式转变

广东省高校自2001年开始招收MPA学生,至今已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4所高校获得MPA专业学位培养资格,平均每年招生500人左右。[2]一直以来,MPA专业学位教育只能取得学位证,没有学历证。2009年,国家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广东也相应进行改革,对MPA专业教育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授予不同层次资格证书,简而言之即有“单证”和“双证”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种为:每年10月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学制三年,在职不脱产,授课时间根据学生工作需要,主要安排在周末。对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条件的,授予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有学位但没有学历。第二种为:每年1月参加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学制三年,在职不脱产或全日制脱产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授予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国家承认其学历和学位,具有学历证和学位证“双证”。

2.勇于改革,由传统教育向多学科综合教育模式转变

MPA专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学位教育模式,旨在立足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为适应MPA专业学位教育的需要,广东省4所设置MPA专业的高校一改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专门组建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并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成立MPA教育(管理)中心。如暨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学位的特点,按照新的范式建设公共管理学科。[3]一方面依托管理学院作为办学实体,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强化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另一方面整合校内教学资源,依托经济学院、法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等学科的综合优势,进而形成以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多学科交叉融会贯通的优势,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教育。

3.积极创新,由普通高等教育向特色职业教育模式转变

MPA教育目的是培养能掌握和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人才,这要求MPA学生既要懂得一般的公共管理知识,又要熟悉精通公共管理部门的运作特点。因此,广东省根据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在合理配置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具有特色的MPA教育模式,培育高校特色专长与核心竞争力,打造MPA教育自有品牌,形成各大院校既“百花齐放”又“自成一体”的教育格局。如中山大学的专业优势比较明显,推出政府过程与治理、领导与战略管理、公共政策等方向;暨南大学发掘国内知名华侨学府的资源,推出侨务政策与涉外管理、领导科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等方向;华南理工大学突显理工科优势,推出科技政策与管理、电子政务、公共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管理等方向;华南师范大学发挥教育管理的特长,推出教育管理、科学领导与系统管理、宏观经济与区域发展管理等方向。

二、广东省MPA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公共管理教育和培训方面通常面临三类共同的挑战:支持性的培训氛围不足,培训内容和课程不适当,以及培训过程和教学方法效果较差。[4]同样,广东省MPA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既有发展中国家的共性问题,也有特殊国情省情所产生的具体困扰。

1.课程设置和结构不甚合理

当前,广东省MPA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实行三种层次的课程体系:核心课、方向必修课以及选修课。其一,核心课程大同小异。8门核心课中有7门是由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定,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3学分,其构成是:核心课程24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8学分,社会调查1学分。这说明,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多考虑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初步构建。其二,方向必修课划分过细。专业方向划分过细、过多,且用“学分”这一强制规定来要求必须选择某些规定课程的做法亦不足取,特别是对于以培养“通才”为目标的MPA教育无疑南辕北辙。其三,选修课程数量过少。过少的选修课程势必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知识结构的合理发展。

2.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而广东省MPA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3.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单一

广东省MPA高校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校内专职教师,校外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少、跨院系的教师也少,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单一。其一,由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教育和研究时间较短,科班出身教师少,大多是从邻近专业“转行”过来,教师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经验不深。其二,绝大部分MPA任课教师没有政府和公共领域工作经历,缺乏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讲授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属于“纸上谈兵”。其三,受现行政府人事体制的影响,大学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存在障碍,导致培养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困难。[5]

三、美国MPA专业学位建设的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欲求广东省MPA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美国的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并可通过比较中西特点探索广东改革发展的思路。

1.课程设置丰富,体现实践性和多样性

美国MPA课程设置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结合,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强的特点。其一,核心课程体系丰富多样。不同MPA项目之间核心课要求不同,少的仅要求2门,多的则超过10门,平均是7.12门。随着公共管理领域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需求,MPA课程设置采取开放的体系,根据形势变化及人才需求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适时调整专业领域,改变课程设置。例如,伴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作用的不断加强,以及电子政府理念的深化,把信息技术类课程列为MPA核心课。其二,选修课程量多面宽。美国各大学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保证各个研究层次的授课与讨论的需要,满足MPA学员胜任未来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需要;允许学员任意选修学校其他课程。如肯尼迪政府学院(KSG)就鼓励学员选修哈佛大学其他学院的课程,如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甚至还鼓励学生选修由麻省理工(MIT)、Fletcher法律大学和Tufits大学所提供的相应课程。其三,研讨课程追求“实践应用为本”。美国的MPA教育机构要求实习课程的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10%左右,并要求学员必须在有关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工作实践,在实习期间接受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和日常事务,必须写出与实习工作有关的课程报告,经过审查后才能获得实习课程的学分。

2.教学方式灵活,形式多变不拘一格

美国MPA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了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其一,案例教学成为MPA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抉择,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肯尼迪政府学院(KSG)围绕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现实需要,组织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在搜集、整理、撰写好以本国发生的事情为素材的案例的同时,还注意收集其他国家的案例素材,撰写出紧跟时代且针对性强的案例,并由案例撰写人或项目组的教师来讲授案例。其二,注重情景教学。通过设置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既调动了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马克斯韦尔学院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还利用录像设备,使学生通过看录像体会自己的表演。[5]其三,注重研讨式教学。威尔逊学院把暑假作为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平时为学生安排两周一次的午餐研讨会,与教师一起研讨有关政策问题。[6]

3.师资队伍雄厚,多学科背景专兼职相结合

美国从事MPA教育的教师,强调多学科背景、专兼职相结合、专家与官员相结合。其一,有政府部门或公共管理部门的社会工作经历,或者与政府部门有联合研究项目,或者有较长期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咨询项目。其二,对政府部门或公共组织的运作机制、现实状况有切实深入的了解,掌握真实案例并能运用自如,分析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多数能够同时胜任教学、科研和担任公共部门咨询的任务。“教师(学者)—官员—教师”是常见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7]其三,学校有一套严格的教师聘请及评估程序。每门课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收到课程评估表,为该教师打分,学院将学生们提出的意见汇总后提供给该教师,作为其改进教学的参考。

四、广东省MPA职业背景教育的认识与展望

MPA教育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与其政府管理职业化机制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中国现阶段MPA教育中所产生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缺少政府管理职业化机制。[8]因此,建设有广东特色的MPA教育,必须把MPA定位于职业背景教育,强调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合作,从师资队伍建设、MPA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等领域探寻与公务员职业化接轨的路径。

1.扩大政府与高校人力资源的互动交流,增强职业认同感

广东MPA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人力资源交流互动,形成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教师参与政府课题研究,吸收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并探索建立专职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制度,增加教师的政府管理实践经验,培养兼通MPA教育与政府工作的复合型教师。其次,高校要主动联络政府,邀请资深政府官员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开设高质量的讲座,讲有现实性、前沿性和启发性的专题。[9]第三,逐步建立职业化的用人机制。各级组织和人事部门应进行相关的政策调适,将MPA教育作为公务员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职业化的用人机制,在制度上保障MPA教育学员的录用、提升。[8]第四,建立责任与权利相结合的首席教授制和责任教授制,为每门核心课程设1名首席教授,为每个专业方向设置1名责任教授,通过管理上的授权,将授课教师的责任、权力相结合,实现制度化、动态化的教学团队建设。

2.课程设置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广东MPA教育应采取基础理论(宽基础)+专业技能(活模块)+发展潜能(以人为本)+实训(能力中心)的模式,根据职业需求开展课程教育。一是透过宽泛的课程设置框架,适当调整课程门类比例,增加选修课比重,可跨院系选择课程,发挥学际整合的综效,使课程系统具有一定弹性,增加学员学习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二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研究领域,并将实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尤其注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是有意识地加大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推进MPA教学实现公共管理实践和理论的互通互融。如暨南大学推出的MPA移动课堂,通过考察临近城市规划与区域文化,融会贯通学习内容效果较好。四是建立竞争性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方面,成立MPA核心课程和专业顾问委员会,对课程和专业方向建设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建立课程评估机制,由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胜劣汰”,激发教师、教师团队的积极性,确保课程质量,促进课程结构和师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3.教学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职业化建设

MPA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激发培养对象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第一,开放式教学,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采用案例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开设“社区共建课堂”、“地方政府讲坛”等形式,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并充分“消化”。第二,互动教学,“教学本质是实现一种对话”,通过对话把枯燥的理论讲授变成对论题的自由畅谈与辩论,这种对话可通过组建互教互学的学习型组织,把社会大课堂引进学校,实现教学相长。第三,注重启发和引导学员自己撰写案例、讲述案例、评点案例、修改和完善案例,真正给被培训者一个空间和一个场所,使情景模拟式、专题研讨式、师生互动式等教学法方式方法能自然贴切地融入案例教学中去,进而确保教育培训名副其实地实现以案例教学为主线,以相关理论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桥梁,以教学范式为依据,以提高素质为目的。

[1]陈振明.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MPA教育及其课程的设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3):72.

[2]卢文刚.广东高校MPA教育与人才开发[J].高教探索,2010(2):88.

[3]卢文刚.暨南大学MPA教育,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4]Kerrigan J.E,and Luke J.S.“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third word: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Policy Studies Review 4(1989):904-912.

[5]沈勇,程文浩.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63.

[6]江莹,袁桂华.国外MPA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4(6).

[7]王建民.哈佛大学公共管理教育:观察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84.

[8]丛梅.MPA教育主体缺失及对策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3.

[9]许源源.论MPA教育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19.

责任编辑:乔 健

G643

A

1671-2277-(2010)06-0019-03

猜你喜欢

学分案例课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学分美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