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高校内涵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0-03-23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天津市教师队伍内涵

吴 玫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天津高校内涵发展的对策研究

吴 玫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由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导的自主发展方式。高校内涵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大学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保障,师资、课程及学科建设是内涵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科研是内涵发展的动力。经多年努力,天津市高校内涵发展有成绩,也有差距,天津高校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评价机制、教师队伍、课程与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将会取得更好的业绩。

高校;内涵发展;对策

一、高校内涵发展概念的涵义

“内涵”与“外延”相对,隶属逻辑学范畴。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它反映概念“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它反映概念“量”的规定性。我们通常所讲的“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只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事物发展的两种路径和形式。“内涵发展”强调事物内在“质”的提高和进步,表现为通过事物内部的变革得以使内部各要素的效用最大化;而“外延发展”则侧重事物外部“量”的扩张和增加,表现为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

所谓高校内涵发展是指在总体规模基本稳定或适度发展的前提下,主要通过高校内部的变革,即通过优化结构、改善环境、改进管理模式、合理配置资源等,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式。而高校外延发展是指基本不改变高校内部运作模式,而主要通过规模扩张,即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外部措施来扩大高校总体规模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呈螺旋上升态势,这种循环上升既是国家战略决策、社会需求等外力推动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所为。新时期,高校的内涵发展主要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元化“质”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对国际化目标的追求或区域竞争压力的驱动,因此,新时期高校内涵发展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科学定位,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以增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等为重点,在提升人、财、物等硬件要素质量的同时,加强教育理念、管理、文化、教学方法等“软实力”的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的社会背景下,除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之外,也必将把创新性、公平性、开放性、社会性等作为我国高校内涵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的目标指向。

二、高校内涵发展的路径

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质量,而质量的提高,不在于学校的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好,楼房有多高,而在于高校的制度和文化建设,在于人才素质,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新时期高校内涵发展是以大学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根本保障,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和立足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目标的自主发展模式。

1.制度和文化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硬件条件人、财、物的保障和支持,但是它们只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而不是根本保障。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这些硬件条件的效用,尤其是人的效用。这些需要有效的制度和先进的文化作保障。

管理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各类教育资源提供一种组合运行模式和约束激励机制,属于隐性教育资源,即高校的软件条件。大学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管理质量如何,体现在人、财、物是否得到了与学校定位相一致的优化配置,是否降低了教育成本;体现在是否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体现在对教职员工的激励效果,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中。

学校文化,广义地理解,是大学人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经过一代或几代人共同努力而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学校文化蕴育人们的观念,培育人们的精神,滋养人们的心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成长所需要的养分。西南联大正是以其爱国、自由、民主、科学的精神,开明的办学思想,成就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高校的文化建设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生活、课程传播等方式,将学校文化内化为大学人的观念,从而影响大学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高校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的制度建设,增强师生对学校制度的认同,产生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包括对多元价值观的理解、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与开发,从而增进学生的福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文化也属于隐性教育资源,是高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高校的制度管理和文化熏陶贯穿高校教育实践的全程,是其他教育资源的统领,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发展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目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之中,成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立校”是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的明证,如我国的西南联大,美国的哈佛等莫不如是。文化建设也应是高校内涵发展不容轻视的内容。

2.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关键

人才,始终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西南联大之所以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大批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人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师云集。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拘一格广纳人才,铸就了北京大学的辉煌。世界许多一流大学的声誉和成就,也与他们拥有众多的顶级人才密不可分,仅以诺贝尔奖得主拥有量来说,剑桥就有74位,哈佛有40位。[1](285)这些都说明了大师、人才对于高校的重要性。

要实现高校质量的跨越发展,引进世界级的大师人才必不可少。如日本的东京大学(1877年建),建校伊始,它的重点学科就面向全世界招聘教授,并一度形成了外国教授多于本国教授的局面。香港科技大学建校才10多年,就在国际上有了较大影响,与它的许多教授均为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是分不开的。因而,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最优秀的教师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做出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取得最大限度的外界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强校”,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举措。

3.科学研究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研究在大学三项功能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志,是高校社会声誉的支撑,而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高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以科研促进教师队伍学术水平的提升,以科研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以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已经成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主要动力。“科研兴校”,也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

4.以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为高校内涵发展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教学质量是高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的核心,而教学质量首要是课程体系的质量。本科课程体系是高校传授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上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271)课程体系反映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也形成了高校的个性特色。大众化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更倾向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之对应的课程目标也要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高校类型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以及学生个性化需求,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多样化。一是课程种类多样化。如选修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放性课程等的设置;二是课程形式多样化,如开设研究课程、讨论课程、主题讲座等;三是课程结构多样化。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是国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各国高校的普遍做法。如美国大学的选修课比例高达1/3甚至更多,日本战后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增设选修课或加大选修课比例。建立一个既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特色往往集中体现在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上。那些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任何学科都位居世界一流,往往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最前沿,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美国的社区学院虽没有多高的名望,但是其专业设置紧密贴合区域社会的发展需要,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以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

总之,课程体系的质量和学科建设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根基,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三、天津市高校内涵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2009年天津市有普通高校55所,其中本科院校19所(地方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26所,独立学院10所。在校大学生44.36万人,其中研究生3.7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给天津的高等教育工作既带来生机又并存很多困难。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天津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一些距离。

1.高校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天津市80%的国家级、部委级和85%的市级重点实验室集中在高校,天津市高校有着实力雄厚的科研基础,做出了不俗的科研业绩,成为我市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强大力量,为天津高校内涵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天津市88%的国家自然科学奖、86%的技术发明奖和32%的科技进步奖,以及96%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均出自天津市高校。在全市实施的四批80个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中,我市高校牵头和重点参与的有32个。2009年天津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市的比重高达97.11%,高于上海的78.34%、北京的56.20%,比国家平均水平82.31%高出近1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我市高校在全市科研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

据统计,2009年天津市普通高校各类教职工共44611人,专任教师27118人,占全体教职工的60.79%,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19860人。纵向比较,天津市高校教师队伍近几年不断壮大,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性提升,师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横向比较,天津市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长江学者数量看,天津累计已有84人,占全国的4.64%,是北京的六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全国排名第5;从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数量看,天津累计21人,占全国(不含军事院校)的4.33%,不足北京的三分之一,是上海的三分之二,全国排名第11位。这些数据说明,天津市高校内涵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任务还很艰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3.学科建设总体实力还不够强,诸要素尚未形成合力

2007年以前,截至2007年,天津市国家重点学科(含二级覆盖)由前期的36个增加到88个,其中一级重点学科13个。天津市国家重点学科(含二级覆盖)数量增速明显,增加了1.44倍,占全国国家重点学科(含二级覆盖)总数的4.56%,较之前期的3.73%上涨0.83个百分点,虽与京沪两地的差距在缩小,但总体实力还不够强。与京沪比较,北京和上海国家重点学科(含二级覆盖)数分别为456个和182个,是天津的5.2倍和2.1倍。[2]

全市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别达到了273个和754个。天津博士点数在全国排名第8位,硕士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第13位。而北京和上海的博士点数分别为1103个和614个,是天津的4倍和2.3倍。重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水平不高,说明我市高校对内涵发展的资源投入不够,一流学者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科研的带动效果和辐射效应不理想等,是诸多要素投入目标单一、缺乏合作的反映,是学科综合建设规划和长远目标制定缺失的结果。

4.教学工作喜忧参半,综合教学水平尚需提高

国家对高校课程和教学团队的评选,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评选结果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市高校内涵发展进程的反映。天津市的高校教学工作从精品课程数量和结构上看,在全国还存在明显优势,但从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看,与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即存在个体优于团队的现象,说明我市高校的综合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自2003年评选精品课程以来至2009年,天津市高校6年累计已有13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总数列全国第八名,校均3门,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本科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总数达到93门(19所本科),校均4.89门,分别位列全国第七名和第四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总数达到42门(26所高职学院),校均1.62门,分别位列全国第八名和第二名。同期,北京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累计407门、上海197门,分别是天津的3倍、1.5倍,而天津在校均排名上仅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在总量上,天津与北京、上海还有较大差距,但校均排名上有较大的优势。普通高校、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校均排名分别达到全国第3、第4和第2名。[3]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2007年开始评选国家级教学团队以来,天津高校目前累计26个,在全国排名第11位,是北京(106个)的四分之一、上海(47个)的二分之一。且近三年来天津市高校累计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数量占全国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国家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截至2009年,天津累计有12所高校的21个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入选数量全国排名第11位,占全国总数的4.18%。北京55个、上海31个,分别是天津的2.6倍和1.5倍。

四、高校内涵发展的实施对策

1.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强化战略管理

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是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制度保障。高校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根据高校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规划,确立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最佳规模以及发展方式。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学校的管理规章、年度目标、实施政策、调整组织结构、培育学校文化等,以强化学校的战略管理。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需要一个专业化、高水平的团队。上海教育评估院以项目的形式,协助上海各个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高校科学定位,这一做法对天津将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2.倾斜投入,增强内涵发展

从政府层面而言,首先建立激励机制,以政策和专项基金形式,扶持和支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如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学科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其次改革现有的财政拨款体制与机制,将财政拨款与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质量、效益相联系,并按学校类型或学科类型核准学生成本,改平均拨款方式为按学校类型、学科类型、学校绩效拨款的方式,将财政资金向内涵发展取得成效的高校倾斜,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从学校层面而言,首先,降低校园基建项目的资金投入增长速度,加大投向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资金比例。其次,深入挖掘高校的现有潜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推行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找出规模、质量、效益的盈亏均衡点,建立投入产出利益最大化的运作模型,指导高校做出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案。

3.建立内涵发展评价机制

目前,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教育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但是,现行的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评估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更侧重规模指标和数量指标,评估理念已经不适应高校内涵发展的要求。建立内涵发展的评价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确立内涵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指标应覆盖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体现高等教育的所有职能,反映不同教育参与者的感受;二是建立高校绩效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揭示高校内部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别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准确、更公平、更具指导意义;四是改革高校的评估体制,在行政评估和学校自评以外,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实现管、办、评分离,使评估工作更合理,评估结果更有信度,加强高校的监督与管理。

4.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从政府方面,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立长效机制,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给予支持,如完善能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教师教学及“双师型”培训基地,建立鼓励和支持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的成长专项基金,构建全市高等教育优质人才资源共享平台等。

从高校方面,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结合学校实际,除了加大引进一流人才的力度外,立足本校,自主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争先创优、自主成长;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以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为教师及后备人才构建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包括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者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办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开发利用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如聘请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社会上学有专长者,作为教师资源的补充。

5.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学科建设

天津市高校入选国家精品课程校均排名并不落后,但是在总量上,天津与北京、上海还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地方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以课程质量管理、课程评优带动高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带动教师队伍的成长,应是各高校常抓不懈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天津市网络学院的精品课程总数只有1门,与北京61门、上海15门的差距非常大,这一数据表明天津市高校在推动终身教育、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还有很大欠缺。目前,虽然这不是高校内涵发展工作的重点,但该数据反映了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否与时俱进。

加快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实力,是天津市高校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尤其是重点学科、与支柱产业对口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应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其次,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如企事业单位的研发机构、人力资源等,对高校的新建学科或重点学科予以学术支持。再次,高校学科建设应秉持承接历史、立足地方的原则。高校在历史遗留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已有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立足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实际,努力实现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最后,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加强以学科为中心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储备。

[1]蒋冀骋,等.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5.

[2]数据来源: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3]数据来源:国家精品课程网,http://www.jpkcnet.com.

责任编辑:乔 健

G640

A

1671-2277-(2010)06-0015-04

猜你喜欢

天津市教师队伍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有趣的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如果画笔会说话?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挖掘习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