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调节及其教育价值

2010-03-23刘瑞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调节情绪教学内容

徐 江,刘瑞华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情绪调节及其教育价值

徐 江,刘瑞华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情绪调节是情绪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根据不同的标准,情绪调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情绪调节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接受,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学生行为的自律,促进学习意志的发挥。

情绪调节;教育价值;教学策略

尽管情绪调节的概念在情绪心理学中出现较早,但是,在教育领域研究的兴起则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愉快教育”和“以情优教”等情感教学理论的提出相伴而生。近年来,情绪调节研究在学校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系统地阐述情绪调节的内涵、方式、策略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价值,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情绪教学研究。

一、情绪调节的内涵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1]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概念的界定仍存在争议,但“从现有文献来看,情绪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涵义的界定方式,主要可以归为三类”[2](277):第一类可称之为适应性界定方式,即强调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情绪调节是一种社会可以忍受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第二类可称之为功效性界定方式,即突出情绪调节,皆在服务于个人的目的。如“情绪调节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第三类可称之为特征性界定方式,即从情绪调节的某一特征或特性着手,对之加以界定。如“从操作过程入手,认为情绪调节是激发一种活动以调节(减弱、增强或改变)另一种活动的过程”。

二、情绪调节的方式及策略

1.情绪调节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情绪调节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学者在《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一文中对情绪调节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根据不同的界定方式,情绪调节可分为适应性、功效性、特征性三种;根据不同的维度,情绪调节又可划分为三类: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减弱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根据Gross对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调节可分为先行关注调节即原因调节和反应关注调节即反应调节。

另外,我国情绪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根据情绪发生的情境特点,明确地提出以人际情境和个体情境为区分标准的情绪调节方式,并将其分别命名为“人际情绪调节和个体情绪调节”。[3]人际情绪调节是指人际互动中对自我或互动对象的情绪的调节:一方面,自我的情绪会因为互动情境中他人的接纳、理解、安慰、赞赏或拒绝等因素而增强或减弱;另一方面,自我通过“表达”接纳、理解、安慰、赞赏或拒绝等因素而增强或减弱互动对象的情绪。个体情绪调节是指自我为了某种目标,自动地或者控制地采用某种策略,以增强、减弱或者保持自己的情绪,这种加工过程也可能受到想像中的他人或者已经内化的他人的期望的影响。

2.情绪调节的策略

在情绪调节的研究中,对情绪调节的策略探讨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情绪调节是当前一个令人兴奋且成果丰富的研究领域,其中情绪调节策略是情绪调节研究的热点问题”。[4]情绪调节的资深研究者Gross通过对情绪调节深入研究后指出: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涉及对情绪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观体验以及生理变化和行为表达等方面的改变,主要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策略。[5]认知重评是指从认知上改变个体对情绪事件的理解,从而改变其情绪体验;表达抑制是指个体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对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进行抑制。

三、情绪调节的教育价值

尽管情绪调节的价值很多,诸如影响“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情绪及行为障碍、幸福感和学生学业成就等”,[6]但在具体的学校学科教学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绪调节促进教学内容的接受

“教学的可接受性,是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接受”。[7]而在“能不能学”和“愿不愿学”这对基本矛盾之中,“愿不愿学”又是其主要矛盾,它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教学发展起决定作用。而“能不能学”是其次要矛盾,其在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对教学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能不能”主要受制于认知因素,“愿不愿”主要受制于情绪性因素。情绪活动与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事物与人自身关系的反映。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直接反映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主观意义,并进而决定学生对之的态度和是否接受的意愿。正因为如此,在学校教学中应合理地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努力从情绪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2.情绪调节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正如新的教学矛盾论认为:教学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8]其中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首先关注与情绪相关的教学内容,还能够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的发展。目前,情绪对认知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判断容易效应所证实,该理论认为:“面对特定的情境信息,早期的情绪判断能够促进随后的认知判断,早期的认知判断也能够促进随后的情绪判断,但是前者比后者的影响更强”。[9]这就意味着面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接受、愿意接受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显著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判断,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调节学生的情绪,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3.情绪调节促进学生行为的自律

行为的自律,是指人在没有外在强化或外在控制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应用某种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我国情绪心理学家乔建中教授指出:“人之所以自律自己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因为他通过多次的行为经历及其情绪体验,在行为与情绪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相互关系结构,以致彼此间可以相互调节和相互强化。”[2](273)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律行为的产生,是由于特定行为经常导致某种情绪性的结果或经常引发某种性质的情绪体验。因而该行为与相应的情绪体验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条件性联系。另外,情绪的进化理论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似乎表明:不同的情绪体验本身已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并构成学生行为是否发生的直接动因。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学生行为的目的,使学生的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

4.情绪调节促进学生意志的发挥

所谓意志状态,主要是指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以及自制性等优秀的意志品质。它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自己行动的目的,促使学生最终形成不怕困难,对后继学习拥有足够的信心。“一般来说,学生的意志努力总是在伴随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得以有效的发挥”。[2](273)因为意志努力总是发生在“困难”情境之中,“而对学生来说,‘困难’具有强烈的情绪特征,其复杂性和阻碍性更多的是与情绪体验相联系”。如果学习中的“困难”在积极的情绪活动中产生,那么学生往往将其看成是一种有益的挑战,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它。反之,如果学习中的“困难”在消极的情绪活动中产生,那么学生对学习内容明显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可见,情绪对学生意志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对学生情绪合理调节,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意志发挥的效用。

[1]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6).

[2]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卢家楣,孙俊才,刘伟.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12).

[4]刘海燕,郭德俊.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3).

[5]张敏,卢家楣,谭贤政.情感风格及其心理功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6).

[6]刘启刚.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9).

[7]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7.

[8]卢家楣.教学的基本矛盾新论[J].教育研究,2004(5).

[9]Matthias Siemer and Rainer Reisenzein The Process of Emotion Inference Emotion 2007,Vol,7,No1,1-20.

责任编辑:金锡萍

B842.6

A

1671-2277-(2010)06-0046-02

猜你喜欢

调节情绪教学内容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情绪认同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