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十年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新旨趣

2010-03-23赵明元王慧琳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思想体育

赵明元,王慧琳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发轫于1903年的我国学校体育历经百年,期间的坎坷磨难换来了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丰硕成果。沧桑过后的新世纪也已走过了十年。在这十年(2000年—2009年)的发展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和“研究程度不断深入”。[1]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作初步的梳理,尝试总结我国体育工作者在新世纪的十年里辛勤耕耘的理论硕果。对此问题进行总结与评述将有助于启发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思路并展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未来走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0年至2009年公开发表的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理论成果。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利用天津高等文献信息中心提供的CNKI全文数据库,以“学校体育思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从2000年1月1日截止到2010年1月1日,分别检索出相关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及相关度较小的文献。

1.2.2逻辑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文献中的异同点,从而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十年间以“学校体育思想”为主题进行宏观阐述的专题论文共有378篇。其中发表在各级各类期刊上的有35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9篇。通过梳理文献,从研究的视角上看,出现三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旨趣。

2.1 研究内容从“国外寻求”到“本土探索”

新世纪起始十年,承接上个世纪“回顾与考量未来”的传统,继续就学校体育思想史进行回顾并考量未来的发展走势。共发表此类性质的文章60篇,占整体的17%。可以说,从学校体育诞生之日起人们对体育思想的认识就开始探索。当然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探索者在新世纪起始十年间“上下求索”,一方面“目光向外”继续寻求他国先进经验;另一面开始着力从本土出发,坚持“立足本土”,采用历史溯源的方法,用中国古代思想先贤们的智慧启迪现代人的思维,找寻学校体育思想本土化的基础。

在本土化思索的领域里,当代学者的关注范围正在逐渐拓宽。从数字对比上看,针对国外体育学者学校体育思想展开专题论述的涉及到罗杰斯、洛克、麦克乐、裴斯泰洛奇、斯宾塞等教育家和体育家的文章各1篇;专题论述自然体育思想以及具有“国际比较”性质的文章共有11篇。而开始对我国前辈学人或政治家学校体育思想进行深度追问的共有42篇。其中,论述毛泽东学校体育思想的最多(12篇);其次为陶行知(5篇)、蔡元培(4篇)、孔子、颜元、康有为(各有3篇);同时研究者还关注了严复、袁敦礼、吴蕴瑞、杨贤江以及陈嘉庚等人。无论是涉及范围还是数量都远大于前者。

其次,体育人开始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王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的内核,对当今的“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以学生为主体”和“全面教育”等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3]同时,杨弢、曹莉、陈德平、韦善干、刘怀志、陈明等人分别就孔子与“现代学校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和乐教育” 进行论述,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对古代和近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4],而且可以“通过对孔子健身思想的挖掘和解读,重新审视孔子的健身思想和健身实践”[5],特别是孔子的思想精髓——“和”、“乐” 会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和尝试[6]。

当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还体现在对我国古代先贤关于学校体育思想的只言片语进行精心提炼。

谢学在其学位论文《基于儒家文化的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教学体系构建》中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体育教学实践与体育教学理念类似于“排异反应”[7]的现象是由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受到许多外来的影响。而转变现状的起点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作者从儒家文化视角出发汲取中国儒家文化的“人文”、“中庸”等思想精髓,力图从道德范畴来分析和修补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理论瑕疵,进而指导我国的体育教学实践[8]。

巧合的是,同在2007年,唐国勇以道家的自然养生观念为逻辑起点关怀我国当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及其未来。认为道家自然养生观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丰富了体育的内涵,也宽泛了体育的外延。借鉴“天人合一”、“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形神相依”的核心思想,诠释现代学校体育对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9]。

以上研究的关注点由“外”转“内”,可以说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趋向,其背后隐含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目前,对中国古代先贤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还只是对单一特定历史人物的考量,缺乏宏观上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的观点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需要以史学方法进一步收集与整理史料文献,并深度挖掘学校体育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

2.2 研究主题从学校体育思想“一元中心”到“多元并存”

长期以来,理论界“体质教育”和“技术教学”这两大思潮纷争不断,而两种主流话语间夹杂是不断涌现的各种观点,呈现出多种思想并存、互相鼓荡的“百花齐放” 的繁荣局面。在思想的初步交融与整合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这两种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仅就发表论文数量来看,涉及“健康第一”内容的论文占本专题检索378篇的15%;另外,论及“终身体育”的论文占本专题的11%。

可以说,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完全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的。但各种体育思想也在不断地成长,并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在这种多元思想并存的情况下,理论工作者自然会给予极大的关注。

新世纪之初,张细谦、林岚、陶成、张洪潭等人分别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从时间发展脉络上看,依次出现的是“健康第一”、“体质教育”、“体育与竞技相结合”、“终身体育”、“素质教育”、 “技能教育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以及“培养能力体育思想”等等。

关于这几种观点,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想“调和”、“体质派”和“三基派”的“折衷主义和自由多元主义”,[10]还是力图自成一派,其实都是互有“重叠”[11]。

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中,一种观点认为“活跃体育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对体育学科特质的认识和对体育教育功能的开发”[12]。还有观点认为“各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悖逆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世界本身是多元的,必然导致多元的价值思想”[13]。因此主张搁置争论,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发现和发展理论。张文英认为各种学校体育思想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小学阶段以快乐体育为主导思想;初中阶段强调增强体质;高中和大学阶段提倡“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14]。张益增乐观认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还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即学校体育将在思想及实践上实现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教育的接轨[15]。

周军、何也明指出从体育教学特点的多元性来看,单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体育教育的指导均存在片面和困惑。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的,如果能够根据地区差异、本校特征、学生个性实施体育教学,才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意义,其结论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可以享有多元性的教学指导思想[16]。而另一种声音显得异乎寻常的响亮,高升、张振华分别在《健康第一而不是惟一》和《论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中以高等学校体育、复合型人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立论基础,认为应是全面发展,而把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等同于学校教育思想,无疑是偏颇的[17]。分析“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透视二者嬗变的根源,从而揭示传统思维对逻辑思维排斥的负面影响,解答形而上学的困惑[18]。

纵观十年文献,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学校体育思想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理论指导下的非此即彼的“一元”指导思想,可取之处就在于承认我国学校教育思想的多元性,并在争鸣中互相启迪。不足之处是个别研究中的“学校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混用,影响了彼此交流中“语境”的统一。

2.3 研究视角从单一维度向多视角维度发展

拓宽研究视域,从单一维度到多视角分析,意味着研究者不再仅仅立足于本学科就体育而论体育,而是将学校体育思想放在跨学科的视角下进行考量。卢春宏将学校体育思想置于文化宏观视域中,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构建进行了阐述,旨在挖掘和完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理论体系[19]。兰自力、黄文仁采用多向度和多角度的分析方法提出对待学校体育思想既要避免“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的思维模式或“霸权”话语,同时也要避免彻底的折衷主义和自由多元主义,避免那种认为“什么都行”的极端相对主义[20]项立敏则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审视我国目前各种学校体育思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一个“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过程”[21]。把学校体育思想放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下从价值取向审视学校体育思想。

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人文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范式。从不同角度与不同高度审视学校体育思想,无疑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3 结语

总之,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向着广度扩展,同时也向着纵深挺进。学校体育思想的确立,是学校体育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每一时期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建国以后,我国的学校体育思想取得了很大发展,从建国初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走过“与工农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发展至今天的“终身体育”思想。而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则是朝着多个方向发展,这也是由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1] 周红萍.近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论文状况分析[J].体育学刊,2005,12(2):141.

[2] 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3] 王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60.

[4] 刘怀志. 孔子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之探究[J]. 职大学报,2009(3):109.

[5] 韦善干. 孔子的健身思想与现代学校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39.

[6] 杨弢,曹莉,陈德平. 孔子“和乐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改革理念[J]. 体育科学研究,2004,8(2):83.

[7] 傅振磊,董新光. 体育贫困问题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4):74.

[8] 谢学.基于儒家文化的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教学体系构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9] 唐国勇. 道家自然养生观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 兰自力,黄文仁.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与梳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90.

[11] 张洪潭. 体育基本理论与研究:修订与拓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 杜光宁.论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体育与科学,2006,27(6):96.

[13] 吴永乐.关于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思想的分析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7,19(3):274.

[14] 张文英.大学体育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主导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28(8):93.

[15] 张益增.构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3):70.

[16] 周军,何也明.刍议学校体育与多元性教学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121.

[17] 高升.健康第一而不是惟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80.

[18] 张振华.论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4):111.

[19] 卢春宏.东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现代学校体育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104.

[20] 兰自力,黄文仁.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与梳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90.

[21] 项立敏.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演变的社会学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04.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思想体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