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录
2010-03-23
●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学纯粹理性批判
黄 璐 刘建国(1.1)
对村落体育的个案分析与思考
——来自南岔村的调查研究
刘 军 党玮玺(1.6)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与全球化框架下体育文化整合
孙 鸿(1.10)
我国体育软实力的表现形式、内容与价值取向
杨旭辉 张振华(1.13)
经济学视角下体育腐败之研究
——基于权力寻租理论的分析
赵金岭 张淑香(1.16)
时尚体育——高校体育教育新视角
连玉盛(1.19)
中国篮球“年龄门”事件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裴彩利(1.22)
从“周海滨转会事件”管窥中国足球转会制度的弊端
李 岩 施志社(1.24)
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法规建设的思考
董小莉 梁丽郁(1.27)
山西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研究
樊临虎(1.30)
河南省健身气功站点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探讨
司红玉 夏 寒 赵铁牛 赵 玲(1.33)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的驱动性因素实证分析
——以苏州市为例
张宏伟 虞荣娟(1.36)
构建苏州国际教育园体育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研究
黄晨曦 王玉国(1.40)
广州大学城体育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卞伯高 马少辉(1.45)
互联网对河南省高校研究生体育意识影响的调查研究
柴 新(1.48)
山西省城乡群众体育不均衡现状的对比研究
刘 静 宋富增(1.51)
在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论新农村体育的发展
胡秀英(1.54)
陕西省专业运动员自我效能现状的调查分析
潘秀刚 陈善平 张中江 高峰杉(1.57)
我国女子水球运动员个性特征分析
贾 军 王 茹(1.60)
体育文学的当代演进与价值诉求
孙永泰(2.1)
福建体育文化探略
林 伟 连道明 曾 亮(2.6)
美国职业运动保险体系研究
徐 鹏 唐金根(2.10)
以区域非均衡理论研究四川农村体育影响因素
杨 英 邓跃宁(2.13)
影响甘肃省国民体质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王世哲(2.17)
性别角色与女性休闲运动的研究
陈建国 袁继芳(2.20)
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地位变迁的特征
先小平(2.23)
试论奥林匹克的“育人”思想
何 涛(2.27)
新公共管理运动对社区体育建设的启示
陈 旸(2.30)
基于社会共享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的构想
胡靖平 纪红霞(2.33)
高校体育市场的产品开发与营销模式探讨
赵承磊(2.36)
中国足球后备人才数量日益减少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姚贞光(2.39)
析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大众的体育诉求
郭建营(2.42)
大学生体育行为和参与选择的性别差异
张中江 陈善平 潘秀刚(2.45)
基于“体育社团”功能下的高职院校运动会模式构建
姚应祥(2.48)
机制与政策:论优化体育消费者行为的路径选择
赵金岭 张淑香(2.51)
河北省乡(镇)村体育场地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
何 涛(2.55)
家庭对初中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对山西省初中生的调查分析
栗晓燕 畅振山(2.59)
生态体育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多维思考
陈光华 吕利平 刘亚钰(3.1)
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史立峰 汤卫东(3.6)
对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策略的研究
王永安 樊 翠(3.9)
新中国60年体育口号变迁之研究
王小平 刘会平(3.11)
湘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黄文辉 万 义(3.14)
对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考察与分析
——以广西融水雨卜村为例
钱应华(3.18)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谭祝平 吴湘军(3.23)
对阳光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思考
刘孝成 金成平 钟永锋(3.26)
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阻滞因素与对策研究
杨书彬 张玉超 邵晓丹(3.29)
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问题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
侯会生 兰保森 刘 刚 张凤民 吴 非 王 新 刘海元 丁 涛(3.33)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体育师资需求的分析研究
车志宏(3.39)
NBA与CBA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
杨 凡 李靖宇(3.42)
对运动训练专业单招评分标准定量分析的研究
——以篮球实战能力定量评价为例
王高宣(3.46)
对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与行为控制的调查分析
王慧君(3.49)
太原市老年人参与网球运动之风险意识分析
孙 尧 刘云龙(3.52)
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因素的调查与研究
——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
张 伟(3.55)
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状调查
栾 飞(3.58)
体育、民族主义:议题与争议
王润斌(4.1)
古希腊体育文明解读
王 珊(4.6)
NBA球员“汉字纹身热”现象的文化解析
卢 吉(4.9)
中国竞技体育性别特征研究
扈诗兴 巩清波 吴宋姣(4.12)
体育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失真之思考
魏 斌 王 晓 曹永勇(4.16)
论我国城市化对大众参与体育的影响
张剑利 宋维能 曾全红(4.19)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运动
吕 明(4.22)
论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文化自觉”
张华莹 韩传来(4.25)
从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文化的演进
屈雯喆(4.29)
中华武术的和谐理念对人文奥运的影响
王 宏(4.33)
我国河南省高校体育保险发展趋向略论
庞玉枝(4.35)
我国主流体育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
——基于2005—2007年CNKI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乔玉成 刘临英 梁维卿(5.1)
龙城名士傅山的体育思想及践行
王雄伟 王兴一(5.9)
“海西”中小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以莆田市、晋江市为例
许奋奋(5.12)
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旅游节庆模式为例
吕群超 谢新丽 郑立文 谢新暎(5.18)
论低碳经济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新挑战
康辉斌 郝彩云(5.22)
体育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演化与培育研究
张 洋 刘志峰(5.24)
NGO参与大型运动会志愿者管理研究
雷 雯(5.28)
长沙市中小型健身俱乐部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
刘 坚(5.3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体育服务业风险管理研究
兰 诚 黄增学(5.36)
论休闲体育娱乐活动与青少年网瘾的预防及戒除
王明建(5.40)
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李 粲(5.43)
和谐社会视野下竞技体育职业道德的探究
徐红萍 李 江(5.48)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
朱少华 王 芳(5.51)
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
方 慧(5.54)
强化体能:青少年体育应有的本质观和价值追求
吴旭东(5.58)
江苏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模型研究
陈开梅 董 磊(5.61)
湘西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张福兰 陈 景 张天成(5.65)
关于网球运动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研究
邱宏军(5.69)
重庆市高校开展小铁人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李 露(5.72)
“两型社会”建设中湖南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
唐金根 李佳川 徐 鹏 李北来(5.74)
我国体育科学学术生产力分布格局研究
——以1999—2008年国家科学基金项目、CSSCI和CSCD源期刊论文为视角
许登云 乔玉成(6.1)
大众传媒举办地区性体育赛事的经济学分析
王永生 蔡 勇(6.10)
论竞技体育的生命特性
陈淑奇(6.13)
新世纪十年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新旨趣
赵明元 王慧琳(6.17)
2004—201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游泳运动科学文献研究述评
罗秋兰(6.20)
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张宏伟 沈 辉(6.24)
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白春燕 赵 松(6.27)
退役运动员转换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基于CBE 理论视角下的研究
王 进(6.31)
从人权视角审视我国的学生体育权利问题
刘永风 何 金(6.34)
论发展非奥运项目的必要性
王 乐(6.38)
论特奥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
王秀红 吴雪萍(6.42)
培养高校体育志愿者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探析
梅 婷(6.46)
渝东南城乡中小学校体育资源区域统筹研究
张世威 张 伟(6.49)
统筹发展城乡体育文化的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
周学兵 孙国民 于晓东(6.53)
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民体育现状调查
——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李率文 余小平(6.57)
哈尼族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张绍俊(6.61)
论我国体育赞助经纪人才的培养
朱述良(6.63)
“体育家教走俏市场”现象的原因剖析
梁浩波(6.66)
● 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
——天水夹板舞
刘大军 蔡智忠 高海利 苏兴田(1.63)
那达慕对促进区域社会进步的研究
李凤新(1.66)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祝伟明 孙细英 易志成 淋上湖(1.70)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陀螺运动发展现状与研究
向 珉 向 政 张 辉(1.73)
山西忻州传统“挠羊赛”发展战略研究
郝牡清 郝志伟(1.77)
山西省散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以山西省第九届武术学校(馆)散打比赛为例
苏健蛟 张颖慧(1.79)
北方游牧民族节会体育文化研究
王亚琪 汪鸿宾 雷少华 刘仁憨 郭 卫(2.62)
玛曲赛马文化功能初探
杨英杰(2.66)
是谁在边缘地吟唱
——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谭旭利 龙家勇 张继生(2.69)
阿肯弹唱会体育产业化发展可行性研究
王 萍(2.72)
我国民间体育的再造——兼谈脚斗士运动的发展
王军利(2.74)
从武术职业联赛(WMA)看传统武术的发展趋势
徐泉森 董 晨(2.77)
民族休闲体育——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与研究的新视点
韦丽春 郎耀秀(3.61)
我国高校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现状调查
姬上兵(3.6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探究
毕存箭 杨俊敏(3.66)
高职院校开设太极柔力球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柳振纲 曲丽萍(3.69)
山东省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李淑梅 李小军 张媛萍(3.71)
海西妈祖信俗活动中的民俗体育之特征及发展
林丽萍 武 炜 朱美娟(4.38)
论全民健身视野下的雷州半岛民族传统体育
温 搏 曲 进(4.41)
岭南文化对港澳和珠三角地区龙舟运动形成、发展的影响
李湘远(4.45)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章舜娇(4.48)
武术社会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
吴应广(4.51)
中国武术审美方式研究
胡秀英(4.55)
对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反思
计伟忠 况成武(4.57)
民间传统体育与乡村社会生活
——以忻州、定襄、原平摔跤挠羊赛为例
潘慧生(5.76)
对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侯胜川 林 立(5.82)
太极柔力球运动探源
张士伟 张 浩 刘振宇(5.86)
论奥林匹克与中国武术教育价值的一致性
雷军蓉 张继生 谭旭利(6.69)
论传统形意拳“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及现实意义
康德强 虞定海(6.73)
河东高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暴丽霞 冯 强(6.76)
从中医学视角解析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郭礼文 苏转平(6.78)
● 学校体育学
网络环境下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郭 文 黄依柱 张尚晏 朱建伟 王国猛(1.82)
中美两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李 铁 马业康(1.85)
体育课程的文化研究
——体育课程研究中一种理论方法的探索
石立江(1.92)
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因素分析
葛振斌 常乃军 曹永林(1.95)
山西省高考体育类考生情况分析
曹青军 曹司雨 刘春华(1.98)
青海牧区学校课余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赵永魁 郜建海(2.79)
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探讨
张河水 王建洲(2.83)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杜治华(2.86)
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及其效果研究
张新民 陈张英(2.89)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夏 炎 郭红梅 付 奕(2.92)
南京工业大学开设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的调研
陈晓霞 周爱东(2.94)
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关系研究
戴维红 许小燕(2.97)
谈河南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丁 洁(2.10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陈善平 韩骥磊 潘秀刚 张中江(3.74)
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异常”现象及其纠正
汪康乐 邰崇禧(3.77)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手段现代化实施途径
屈东华 周文凯 屈雯喆(3.80)
时尚健身项目“排舞”在高校普及推广的研究
郭 瑞(3.83)
创新型多维体系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李 娟 周亚琴(3.86)
优化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
谭 兵(3.89)
论中小学体育教师赋权增能
刘 军 党玮玺(3.92)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黄铁英 沈 军(3.96)
中国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的分化与创新
陈 慧(4.59)
生存论视域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建构的理论探索
茅善琴 戴 兵 朱玉霞 黄华明(4.62)
岗位聘任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陈建华 王 浩(4.65)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郑柏武 廖金琳 钟兆祥 卢玉龙(4.68)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
黎健民(4.71)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
尹念龙(4.74)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篮球选项课理论研究
巴玉峰(4.78)
对SPARK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王国鹏 梁龙旭(4.81)
学校跑步现象探析
管庆丽 王海源(4.84)
新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考核评分标准的修订与实施
郭国兵 王锐玲(5.88)
“逆向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
程新年(5.92)
合作学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以形体艺术课程为例
侯海燕(5.96)
背跃式跳高教学中摆动腿技术分析
刘 博(5.101)
体育院校单招生理论课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志荣(5.105)
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的结构与差异研究
冯晓丽 冯 瑞(6.80)
元认识理论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的实践
江 荣 孙 萍(6.87)
高校篮球课技术教学中自我谈话法的实验研究
韩立森(6.90)
山西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
马彩珍 王 江(6.90)
湖南省高校体育赛事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陈 勇(6.93)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设置比较研究
——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为例
郝小刚(6.93)
高校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的实践与探索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陈晓霞 陈建华(6.97)
从就业需求探讨网球专项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西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周 杰 郭立亚(6.101)
“依法治体”突显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
陈良业(6.105)
●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
我国定向运动员竞技动机特征研究
林立新 王清生 郭鸿鸣(1.101)
历届奥运会中长跑竞技水平的演进及动因考量
张玉泉(1.105)
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2008年奥运会前参赛频率研究
张 振 宋明伟(1.109)
我国竞技跳水单人项目世界大赛金牌分布特征分析
刘 瑛 张海燕(1.112)
NBA赛程分析与评价
王红霞 张 力 任志淼(2.104)
第40届体操世锦赛与第29届奥运会体操单项决赛A分对比分析
许敏雄(2.107)
制约新一届中国女排竞技水平的非技术因素分析
张玉红(2.110)
中外优秀女子网球单打选手常规技术统计对比分析研究
欧吉林 郭立亚(2.113)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金牌扩大化”的隐患与变革
马永红(3.98)
足球运动员体适能训练研究
任 渊 王润平(3.101)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张军霞(3.104)
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分析及反思
闫 艺 孙世明(3.108)
区域分值法在篮球半场教学比赛中的应用
李 宁 黎冬梅 黄兴裕(3.113)
山西省公安民警体能素质训练现状调查研究
师原兵(3.115)
对我国优秀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
常 军 王 轩(3.118)
对网球比赛节奏影响因素的探讨
李桂林 郭立亚(3.121)
现代田径运动优势转移现象研究
丁英俊 朱 冀 杨改生(4.88)
对竞走运动单周期力学模型的研究
魏统朋 陈 丽(4.92)
北京奥运会上世界优秀马拉松选手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张军波(4.96)
跳远起跳阶段躯干运动学特征研究
石 磊(4.99)
运动表象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影响
翁 艳(4.103)
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顶级强队技术分析
谢彦嘉 先小平(4.107)
足球赛场球员暴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范成文 钟丽萍(4.113)
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范探讨
卢三妹(4.116)
拉丁舞业余训练对中年女性身体自尊的影响
——以成都市中年女性为例
邓陈亮(4.119)
运动技能的自我控制学习:反馈、辅助设备与示范
汤翠翠 王树明(5.107)
知觉运动技能的时空透视与心理反应过程
郭炎林(5.110)
新奥运周期中国女排人员配备结构研究
杜小伟 杨 娟(5.114)
对“恒大女排现象”的探讨
钱 升(5.119)
山西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刘生杰 李建英(6.108)
山东省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现状调研
赵 升(6.114)
慢速垒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郭炎林(6.117)
中外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编排对比分析
薛瑞妮 王 丛(6.120)
世界优秀男子足球运动员年龄特征分析
——以第18届、19届世界杯统计数据为例
王 林(6.123)
● 运动人体科学
补充人参皂甙Re和Rb1对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冯毅翀 潘华山 赵自明 魏俊峰(1.115)
短跑道速滑起跑动作及肌电图分析
俞劲楠 伊藤章 吉井健悟(1.119)
对运动适宜强度阈公式的讨论与研究
李晓勇(1.122)
对散打运动员部分大脑机能能力及神经类型的研究
周维方(1.126)
运动能力及伏隔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于 芳 崔建梅 刘鸿宇(2.116)
乳酸堆积与骨骼肌疲劳研究评述
张 翔(2.120)
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国民体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谌晓安 刘晓丽(2.123)
对高校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分析研究
赵 勇 李建英(2.126)
大学生BMI值与身体自我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李瑛靓 乔玉成(3.124)
竞技武术不同套路演练中心率的比较
徐辉丽 王 维(3.126)
张艳秋 张琴英(4.122)
羊肚菌提取物对运动大鼠血乳酸含量及LDH活性影响的研究
陈祥和 李世昌 胡 川(4.126)
力竭运动24h后大鼠睾丸酶活性及Bcl-2、Bax蛋白表达变化
刘祥梅 吴宇强 谭 军(5.121)
心率变异性指标在体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综述)
宋淑华 刘 坚 高春刚(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