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2010-03-22徐海霞

天府新论 2010年6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经济

徐海霞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徐海霞

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扩大就业;进一步优化财政投资结构,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引导产业调整和升级;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应当结合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正确选择运用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和减税政策。

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期;就业;就业冲击;积极财政政策

国际经验表明,扩大就业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促进就业和适度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财政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近两年来,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处于低迷的状态。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波及全球经济,它的影响比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大。伴随着世界市场的萎缩,主要依靠出口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我国沿海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我国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也无情地冲击着我国本就困难的就业市场,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如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返乡潮”现象。在外部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采取 “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把“反冲击”和“反周期”的政策措施有效结合起来。

一、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这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四种效应:一是主要危机国家进口需求萎缩的收入效应;二是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三是外商直接投资 (FD I)流入减少的投资效应;四是服务贸易需求下降带来的间接效应。上述四种效应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综合影响,进而对中国国内就业带来冲击。

首先,金融危机透过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随着金融危机全球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增长减速,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居民家庭消费下降,银行储蓄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萎缩,许多产品订单减少或取消,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据海关统计,2008年 11月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 2.2%,出现了自 2001年 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这样,对外贸易的下降必然带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IMF,2008),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2.2%,同比下降 0.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比上年下降 0.8、0.7和 0.7个百分点。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的冲击效应也不容忽视。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外贸出口在人民币升值作用下已出现下降趋势。2005年 7月到2008年 10月间,人民币升值 21.2%。人民币加速升值对中国外贸产生了很大冲击。以服装类纺织品出口为例,2005年 7月到 2007年 8月间,同比的出口增长速度平均为 24.0%;到 2008年 1月,保持在22.0%左右;但从2008年2月以来一直下降, 9月同比的增长率只有 1.8%。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对欧元和英镑等汇率出现了大幅的升值。人民币升值相当于产品的价格效应,这削弱了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对欧盟和英国等出口需求。

中国是全球吸收 FD I投资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或由于资本市场的融资约束而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或是出于对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大幅下降的预期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资金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 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2216家,同比下降 38.3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53.22亿美元,同比下降36.52%。而 2008年 1—11月间以上两个比率却为-27.51%和 26.29%。

金融危机还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入减少情况下,国际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的就业直接遭受冲击。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 60%左右,出口比重占 91%。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 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 1/3,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 2005年的 76万人下降到 2007年的 43万人。其次就是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最多的制造业最容易受到冲击。而中国外贸出口中工业品比例占 95%以上,其中,来料加工所占比例相当高。2008年 1—9月,广东省倒闭的 1.5万户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农民工和低技能劳动力也最易遭到冲击。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很高。据统计,2006年 56.7%的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就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 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1个省份 120个村庄统计显示,截止到 2008年 10月,大约有 6.5%的农民工返乡。如果按照 1.3亿农民工计算,大约有 845万人返乡。最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中,2007年处于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国家开始治理通胀,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 5年左右,因而今后 2—3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还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会产生挤压。

本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就业的影响,已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蔡昉 (2009)、张车伟 (2009)等学者分别根据投入产出表和 2005年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于就业岗位的减少进行了估算,认为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就业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影响非常大。这些研究对于评估金融危机下的总体就业形势非常必要。但是随着经济复苏的来临,我们认为,预判经济格局的变动及其失业的主要类型对于减少失业、促进就业更为重要。

自上世纪 90年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净出口的贡献也呈快速上升趋势,而消费的贡献率却急剧下降。1997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37.0%、44.4%和4.2%,而到了 2007年,这三大支出的贡献率转变为39.4%、40.9%和 19.7%,表明本次金融危机前与亚洲金融危机前中国的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经济增长由主要由消费占优的内需拉动为主,转变成了以投资占优,净出口贡献也非常明显的三轮驱动模式。鉴于本次金融危机中欧美等中国传统出口国的经济均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次危机爆发后,这些国家的负债消费模式也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因此,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将会更有赖于国内需求,这将使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

2002年以来,我国技能人才的短缺非常明显。即使是在受到全球金融影响较大的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城镇劳动力总体求人倍率 (岗位数与求职者之比)下降到了近五年最低点的 0.86,但是技能与技术人才的求人倍率仍然在 1以上,而且,越是高级人才越是短缺。基于此,我们预计,除了长期存在的摩擦性失业之外,由于技能不足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进一步加剧,并成为未来失业的主要形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过去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不仅可能存在,还有可能更为严重。

二、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措施

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就业、扩大就业中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总体上来看,发达国家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财政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一是实施适当的财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能力的增加;二是出台就业扶持政策,直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这些政策措施是我们的重要借鉴。

(一)运用财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首先,发达国家经常采取对中小企业实行低税率及社会保险费优惠政策以减轻企业负担,创造就业机会。1998年,日本政府增加投资 17万亿日元,减免企业税收 6万亿日元,创造了 100万个就业岗位。2008年以来,美国政府为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宣布减税 1600亿美元,其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税负,刺激投资和增加就业机会。英国政府连续削减公司所得税税率,将年产出低于30万英镑的小企业公司税率由 24%降低到 20%这一历史最低水平 (大企业税率 30%)。此外,对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开办的微型企业,自开办之日起免征 1-3年企业所得税。欧盟对劳动密集行业实行低增值税税率的尝试。欧盟理事会规定,低税率的试点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小规模修理修配服务业、私人住宅翻修装璜、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服务等劳动密集行业中。实践表明,低税率试点对欧盟就业格局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税率试点行业新增就业岗位达到 20万个。法国对企业以无限期合同雇用第一名失业人员,准其免缴 2年的社会保险费;如以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合同雇用第二或第三名失业人员,则准其免缴 1年的社会保险费。

其次,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西方国家虽然其发展程度各异,但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一般都在 95%以上,因此,解决本国就业问题实际上就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从具体做法来看,各国为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都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如美国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并以直接贷款和协调贷款方式提供资助。凡中小企业家直接向银行申贷未果,只要拥有经营经验和技术,都可向小企业管理局申请贷款担保,目前,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资金最高可占中小企业每笔贷款的 75%。此外,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英国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和小企业基层联络中心,简化小企业注册手续,为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为鼓励发展小企业,德国设立了“欧洲复兴计划特殊资产基金”,德国政府规定,如果在东部地区创办小企业,可优先获得贷款。1996年,韩国政府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韩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不仅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发展方向等给予指导和扶持,还对国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政策提出意见。政府以支持中小企业 1万亿韩元的启动资金为基数,加倍拨款至 2万亿韩元,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业务调整。

(二)出台就业扶持政策,直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1、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创造就业岗位。此法通常运用于失业高峰期。许多发达国家除了按财政年度正常拨款以外还安排专项拨款,通过政府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修维护等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1998年—2002年累计拨付 35亿英镑专项资金举办公用事业,支持“五年促进就业计划”。2000年,韩国政府实施了投资 11.5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帮助 61万低收入者和长期失业者实现了再就业。2002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向东部地区投资 10亿欧元建设公共工程,创造了 1万个工作岗位。澳大利亚规定,参加公共工程的失业青年可继续领取失业津贴,每两周还可以得到 20.8澳元的补贴。

2、重视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对失业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并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的 2003年度预算计划中,大大加强对就业培训的财政支持,政府用于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方面的款项达到 90多亿美元,每年培训 100多万失业人员;联邦政府财政还对与企业联合为失业青年提供培训实习机会的学校予以扶持,每年资助 2.8亿美元。另外,澳大利亚则实行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政府通过招标同就业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并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管,仅 2000年—2003年,政府就拨付了30亿澳元用于购买就业服务成果。

3、对招用失业者的企业实行就业补贴。一些国家对企业招用失业者采取各种形式的补贴措施。如英国对雇用 25岁以上的长期失业青年 6个月以上 (其间每周工作 30小时以上)并给予培训的雇主,给予每周 40到 75英镑的工资补贴和 750英镑的培训补贴;对失业青年参加志愿工作队或环保工作队的,提供 6个月求职津贴和交通津贴。而日本政府对效益不佳企业在其内部安置富余人员提供为期一年的工资补贴,补贴标准为工资额一半;对转产、重组企业提供一次性就业稳定特别补贴,安置5-9人补贴 150-250万日元,安置 10-19人补贴 300-500万日元。

4、鼓励自营就业和创业。为了拓展就业空间,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改变传统的就业方式,对自营就业者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条件来鼓励其创业。比如,意大利政府 2000年推出了 “荣誉贷款”计划,向适合从事自营就业的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对创业计划提供可行性论证并提供一定的开业贷款。德国政府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将给予两万马克的资助,同时政府也鼓励从业者、正在接受培训者以及闲散人员独立开业,凡投资额在 12万德国马克以下的企业,拥有所需投资额 12%以上的自有资金即可获得补助资金,最高额可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三、促进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全面复苏的财政政策选择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世界金融危机所致的日趋严峻的中国未来城镇就业形势,为了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扩大就业;进一步优化财政投资结构,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引导产业调整和升级;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应当结合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正确选择运用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和减税政策。

(一)平衡外贸出口与国内消费需求

国家已经出台的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扶持措施,如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企业增值税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等,这对于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和保持企业资金链条正常运行,能够收到积极效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压力。但是从贸易角度看,即使这些政策能够收到好的效果,但如果全球经济没有恢复,发达国家进口需求没有出现强劲增长,我国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缺少订单的不确定性。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不仅使经济容易遭受外部冲击,而且也无助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一个办法是启动国内消费需求,利用国内订单替代国外订单。政府可以在提供税收减免和信贷扶持的情况下,让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企业根据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在产品种类和功能上调整、设计和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满足国内消费需要。与城市相比,农村家庭在生产用具、家电和日常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还有较大的空间,但考虑到出口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可采取对农村家庭采取消费补贴的方式,启动农村消费需求。这样,鼓励出口企业增加对国内销售和面向农村销售可以保持就业岗位稳定和收入持续增长,是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条件下,要把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失业预警制度、企业规模裁员的报告制度或就业补贴等制度,保持企业现有的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其次,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投资,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机会;第三是采取信贷、税收和技术扶持等措施鼓励创业,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

在上述推动就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为了拉动内需,我们还应当保持工资的稳定和增长。政府不应该采取直接干预企业劳动工资决策的方式达到提高职工工资的目的,而可以采取对企业减税和减负来鼓励企业稳定和提高职工工资。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和倡导工资集体谈判,但需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为工资提高的上限,以保持职工与企业之间利益的协调。我们在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可以通过调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及深化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并尽快形成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

由于社会保障覆盖率不广、保障水平偏低,导致中低收入家庭储蓄倾向过高,消费有后顾之忧。因此,通过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扩大农村低保覆盖率和保障水平等措施,可以大幅度促进居民消费,巩固和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效果。如果启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二)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引导产业调整升级

扩大政府消费直接干预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和就业带来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领域、方向和效率。目前从中央财政投资领域看,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以及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

不同产业拉动就业的效果差异很大。在产业链条中,一个产业有自己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通过产业之间关联,拉动就业分为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两种效应。由于基础设施等产业的链条长且资金投入量大,它拉动就业的直接效应较弱。基础设施投入通过产业关联虽然推动了钢铁、水泥、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但这些产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拉动就业的直接效应很弱。因此,从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出发,财政投资在结构上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使用财政资源,发挥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

基础设施等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可以发挥财政资源的 “种子”资金作用。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等领域民营资本的投入比例很低,通过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建立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参与基础设施、能源和原材料等领域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可以扩大社会投资的总规模;另一方面,通过节约有限的财政资源,可以用于中小企业扶持和民生等事业建设,发挥财政政策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功能。此外,在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的财政投入管理上,要强调财政投入拉动就业和国内消费的乘数效应。我们可以采取招投标方式和针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订单”管理模式,对符合要求的、与重大工程配套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优先权,提高财政政策解决就业的积极效果。

前几年反复出现的“民工荒”通过工资价格信号对中国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出了要求。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产业和企业被迫需要调整,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在中国目前的要素禀赋条件下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确定合理的投资方向,可以将外来冲击转化成为国内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契机,推动和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增长。我们在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产业升级方面,要注意汲取日本产业政策上的教训。日本在经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政府对产业升级采取较强的干预政策,这虽然在短期推动了日本的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但也形成了对政策的严重依赖和刚性,大企业化和重工业化使得日本的产业发展失去了调整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在利用财政政策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应着眼于引导和配套,而不是充当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资主体,并在科学论证和规划的前提下对产业升级和布局进行动态的、引导性的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对产业发展构成直接的政策干预,从而在符合市场需求和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

(三)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财政支出政策要优于减税政策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支出、政府直接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的有力动力,而在本次经济危机中,这项政策进一步凸显了它的地位。但是,难道我们就只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加快政府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吗?与此同时,“加大减税力度”,通过减少税收,特别是减少中小企业的税收,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当前所处的不利处境,也成为了应对本轮经济危机的呼声。那么,我们有必要看一看,在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政府为了扩大就业,如何对上述两种财政政策进行抉择呢?

1、从宏观经济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乘数要大于税收的乘数。根据国民收人决定理论,三部门经济的收人构成可以表示为:Y=C+I+G,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而且有 C=α+β (Y﹣ T)(0<β<l),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T代表净税收 (税收总额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将 C=α+β (Y﹣T)带入 Y=C+I+G,整理可得:Y= (α+I+G﹣BT)/(1﹣β)。于是有财政购买支出乘数 KG(KG=1/(1﹣β)),说明财政购买支出每增加 1个单位,将引起国民收人增加 1/(1﹣β)个单位;税收乘数为 KT(KT=﹣β/(1﹣β)),说明税收每减少一个单位,将引起国民收人增加β/(1﹣β)个单位。由于 0<β<l,则有 1/(1﹣β)>β/(1﹣β),说明政府财政购买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力度大于减免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力度。

2、政府财政支出政策比减税政策具有更好的计划性和效率性。政府财政支出的计划性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是通过深入研究之后,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时制宜而采取的相应策略,财政支出更加侧重对企业等其他盈利性组织不愿意或者是对资金和规模都要求很高的行业的投资,同时,对具有很强外部性的行业具有巨大的支持。从这些年中国 GDP的增长速度来看,由政府主导的财政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容小视。从实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进入 21世纪以来,政府财政支出的力度也是逐年递增,而且财政支出的领域也有所拓展,特别是近些年,更加关注民生、“三农”、社会保障及社会就业等问题。

政府财政支出的效率体现在政府财政对事业或者某些行业投人的周期较短,且效果显著,效率较高。政府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在选择投资项目或者扶持领域上更具有选择性,更加注重社会整体效益。这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具备的优势,是企业等其他以微观效益为主的投资主体所不具备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政府财政支出在引导经济复苏和发展上的功能将更加明显。

而通过减免税收政策确实能够变相地给那些在本次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的企业很大机会,通过降低税率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策略。再加上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间题,这一政策确实不错。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所面对的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当前宏观经济态势也反映出市场存在着较强的通胀预期,这会加重人们对当前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仍未健全,人们因为要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是将来必需的支出而减少当前实际可支配的收人,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甚至扩大。如果人们实际的支付能力有限或者下降,而通过减免税收加快企业的生产,这势必会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其结果不仅是社会生产资源的浪费,而且很可能成为另一轮经济萧条的起源。相比之下,在当前的形势下通过政府财政引导投资,同时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等转移性支付,虽说供需失衡问题不能完全解决但是总会得到一些改善。

3、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对整个社会效益的范围较减税政策更为广泛。政府财政支出面向的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基本建设的支出、支农生产支出、文教科卫支出,也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事业支出以及政策性补贴等。政府财政支出不仅规模大,也有见效快的特点,最重要的是,政府财政的支出能够使社会上广大的弱势群体得到必要的实惠,比如“三农”支出中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支出等。今年政府会继续对城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支出力度,这将完善和巩固农村及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这些地区将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若通过减免税收政策,真正受惠的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及收人处于中等偏下的群体,而是中高收人的社会阶层,并没有增长中高收人阶层对消费的实质需求。由此造成的供需失衡的状况,最终只会导致部分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减税,占中国人口大半的低收人群体的收人却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善,但低收人群体的消费需求空间还很大,这些群体实际需求和实际购买力的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善。由此观之,减免税收政策只是对企业和中高收入阶层有益,而对于提升低收人群体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的作用却十分微弱。

因此,本文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当谨慎采取既能够顾全大局,又能综合考虑到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的策略。综合以上分析,无论是基于理论分析,还是基于国情而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在对经济复苏和就业的促进作用上都是优于减税政策的。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第二版)〔M〕.吴敬涟校.梁小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蔡昉.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 〔J〕.中国发展观察,2009(,3).

张车伟,王智勇.全球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 —影响分析及对策思考 〔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唐平.中国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基于结构性就业分析 〔J〕.经济体制改革,2009,(3).

Alesina A.and Porotti R.,“Fiscal expansions and adjustments in OECD countries”,Economic Policy,1995,21:205-248.

Daveri F.and Tabellini G.,“Unemployment,growth and taxation in industrial countries”,Economic Policy,2000,30:49-104.

Mountford A.and H.Uhlig,“What are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shocks?”,CEPR Discussion Paper no.3338,2002.

FinnM.G.,”Cyclical effects of government's employment and goods purchas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8,39: 635-657.

Aiyagari S.R.,L.J.Christiano and M.Eichenbaum,“The output,employment and interest rate effects of government consumption”,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1992,39:73-86.

F81

A

1004—0633(2010)06—056—06

本文为 2009年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编号:yyy09004)的部分成果。

2010—05—05

徐海霞,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 上海 200235

(本文责任编辑 王云川)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