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国际体育关系理论研究
2010-03-22陈少坚
谢 军,陈少坚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中国特色国际体育关系理论研究
谢 军,陈少坚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演绎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就我国对外体育交往 60 a来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研究提供体育元素的思考。研究认为:在国际体育关系中,特色的中国体育外交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色彩和风格,带有中华民族的征象或标志,包括历史的记忆和认同论、“小球推动地球”论、“奥运模式”论、“营造和平和良好的环境”论、“和平发展”论、“体育强国”论等。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体育外交;理论创新
体育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工作领域。新中国成立 60 a来,中国体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和平友好、独立自主、相互学习、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和国际体育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广泛的体育对外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营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了不懈努力,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文章从中国体育对外交往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的国际体育关系理论,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对中国如何在非政府国际组织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带来启示。
1 历史的记忆和认同
第一届奥运会于 1896年在雅典举行。到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的时候,中国人才第一次提到了奥运。当时《天津青年》杂志向中华炎黄子孙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何时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这 3个问题我们今天看来,觉得非常简单,也很寻常,但是在 100 a前,却是遥不可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国力薄弱,帝国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给华人扣上 “东亚病夫”的帽子,并做出了使中国难以启齿的歧视性和侮辱性的行为。这一个屈辱的世纪,国人至今无法忘却,始终在鞭策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体育要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国家的体育运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水平,必须具有特色,必须具有实力。
“举国体制”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一些国家不甘心失去殖民统治利益,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政治、经济等封锁,军事上的威慑,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外交的困境,全国上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到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建设中,中国政府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有限的经济资源,举全国之力,发展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热情欢迎一大批海外归国体育人士,为繁荣祖国的体育事业辛勤工作。
发动群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体育管理组织,形成上下一盘棋的体育组织三大系统,即国家行政部门系统 (体委系统和其他行政部门系统的体育组织)、军队系统和社会系统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等),组织开展全国的体育活动。建立了“劳卫制”的群众体育工作体系和“三级训练制”的竞技体育工作体系。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下,我国的竞技运动迅速提高,一些项目的国家队陆续组建起来,如篮球(1951年)、田径 (1953年)、乒乓球、游泳、羽毛球 (1954年)、体操 (1955年)和排球 (1956年)等国家队。
科学训练突出自己的优势项目。根据东方人的身心特点,重点发展以乒乓球、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适宜东方人身心特征并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经过“‘一五’和‘二五’的国家发展计划”,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新中国的体育从极为落后到开始在国际体坛上崭露头角。1953年,吴传玉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运动会上获 100 m仰泳冠军,为新中国夺得第一枚国际体育比赛的金牌。1956年,陈镜开三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创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仅 1958年至1959年,就有 40人 26次打破举重、游泳、跳伞等18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容国团夺得第 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20世纪 50年代末,射击、航模、篮球、排球、女子速滑等运动项目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为新中国开辟国际体育外交奠定了基础。
2 “小球推动地球”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外交思想,体育要着眼于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有利于和平共处。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广泛团结国际体育界中坚持正义的进步人士,孤立反动和顽固派。因此,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往对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有着特殊的意义。
坚持同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团结与合作的方针,把向他们提供援助看作是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20世纪 50年代至 80年代初,派遣援外教练是我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无偿援助,当时的宗旨是“尽国际义务,为世界人民服务”。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支出,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开展援外教练工作。从1957年向越南派出第一支援外教练队伍始至 2007年的 50 a间,应世界各国的邀请,我国共向世界上12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 36个体育项目 2 547名体育教练人员。其中“我国已向亚洲、非洲、拉美共88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 2 324名援外教练。”[1]早在1962年我们向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非洲国家——加纳派出了援外教练组,至今共向非洲 39个国家派出了 18个项目 576名教练。中国教练所到之处,“中国人,好!”的赞扬声不绝于耳。他们培养的运动员为受援国争得了荣誉。他们赢得了“体操之父”、“最成功的教练”、“最受欢迎的教练”、“开创新纪元”、“创造历史”等等的赞美,被誉为“民间大使”。
“小球”转动地球——“乒乓外交”,打破中美二十几年外交关系僵局。国际体育交往活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国家的利益连在一起,与国际形势的发展紧密相关。在 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为结束越南战争、脱离泥潭必须借助中国的配合;中苏因珍宝岛事件关系进一步趋于紧张,中方试图确立以遏制前苏联为目标的多极外交。由此,中美两国同时产生了接近的要求。1971年 4月,中国乒乓球队恢复参加第 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日本名古屋)。在两国运动员、官员的私下接触中,美国方面频频表示访华意愿。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官员反复向国内请示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 4日,美国第三号乒乓球员科恩幸运地与中国球员梁戈亮练了十几分钟球后,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并合影留念,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被新闻媒体广为报道。毛泽东直到美国队即将离日的最后一天 (4月 7日)才决定同意邀请其访华,实现了中美两国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民间交往,“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周总理语)。“乒乓外交”取得了“小球推动地球”的轰动性效应,加快实现了中美高层接触的进程。[2]
3 “奥运模式”论
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各国际体育组织进行体育教学、竞赛、学术研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主权独立,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
要全面实现体育的对外开放,首先要解决好许多历史遗留下来涉及到政治的复杂问题,如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问题的办法,在国际奥委会组织的重大国际比赛中的代表权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就没办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对外开放。1980年,在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一国两制”政治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成功地创造了 “奥运模式”,历史上遗留下来阻碍中国体育向世界开放的荆棘被拆除了。
1954年,国际奥委会第 49届会议在希腊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中国台湾省地方体育组织也被列入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各国奥委会名单。这分明仍坚持“两个中国”的错误态度。此后, 1956年,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继续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在多次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同年11月 6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 16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表态:“在坚决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绝对不能迁就,只要国际奥委会不改正错误,我们决不与之合作。”[3]从此,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正常联系被迫中断长达 20 a之久。然而,为寻求解决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合法席位问题的办法,中国并没有放弃。一方面,坚决与蓄意制造“两个中国”的少部分人做斗争;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的发展。不懈努力地争取重回国际奥委会的怀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据此,党中央批准了在国际组织中针对台湾问题的新方针,“在一些非政府性国际组织内,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章程的不同规定,可以允许台湾非政府机构作为我有关组织机构的分支参加,或允许其作为非全国性机构参加。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或单独以‘台湾’的名义在国际组织中出现。”[4]中央新的对台方针,为解决我国合法席位和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基于我国对外工作多年的良好基础,在国际友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下,加之我国代表们有理有节的力争,1979年 10月 25日,国际奥委会接受了中国奥委会提案,在国际奥委会名古屋执委会上通过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决议:第一,国际奥委会确认以‘中国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北京的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第二,以 ‘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台北的奥林匹克委员会,条件是中国台北奥委会的旗帜和歌曲都必须改变,使用会旗、会歌。”[5]这就是被国际体育界誉为的“奥运模式”,打破了在国际奥委会中如何妥善处理台湾问题这一长达 21 a之久的僵局,也使体育运动成为体现“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实践先导,率先为海峡两岸的交流打开了一条通道。祖国的体育事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尖兵,以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实力,在体育运动上找到了与世界联系的切入点,昂首挺胸地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4 “营造和平良好的环境”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局势跌宕起伏,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深刻指出:“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6]外交是一国内政的必然延续。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党的中心工作转移,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迫切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我们今天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正需要发掘中国体育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优势。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文明模式应该相互交流和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文明对话不仅是各种文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也是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的方式,对话的目的是缓解冲突,缩小分歧,求同存异。21世纪是东西方体育文化取长补短、互补共生、不断扩大共同点的世纪。在这方面,中国“和”文化历来主张“协和万邦”,正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如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术,正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学习。中华武术,不仅从外在的身体活动、器械等表现出物质文化,而且还表现出规范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比如民族精神、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乡土情谊等。有着巨大凝聚力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各族儿女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综合国力为主要基础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进程中,体育作为展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传播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标志和手段,正越来越以其独有的魅力、不断扩大的影响和持续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活动,使世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 60年来,体育始终在扮演着对外交往“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角色。成为我国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为新时期的非政府组织外交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当今世界,体育外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对外体育交往,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5 和平发展论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同志做出的科学判断。冷战结束后,针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正确把握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分重要。
体育外交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特点,突出表现为其所具有的亲和力。无论是国王或总统,企业总裁或地方政府官员,或是平民百姓,都可作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外体育交往紧紧围绕国内国际 2个大局,按照中央制定的“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和“多给予、少索取”以及“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了“以对美、俄、欧盟以及日等大国和周边邻国开展体育合作为着力点,以积极开展与亚洲、非洲及拉美地区国家的体育交流和合作,继续帮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为立足点,以对国际体育非政府组织开展多边体育外交为拓展点,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援助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发挥体育优势,为国家总体外交和改革开放大局服务。[7]
第一,保持与美国稳定良好的体育交往,推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20世纪 70年代的“乒乓外交”,90年代至今的中国篮球球员的 NBA之行,以及 21世纪的中美排球“和平”之战等,为中美两国人民增加了解与互信,让美国人民真实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 1月 1日中美建交 30 a之际,两国举办了“乒乓外交”、“30 a后再回首图片展”,受到两国人民的高度评价。
第二,做好未建交国家工作,为我国与未建交国家关系正常化铺路搭桥。台湾为了拓展其在国际上的空间,通过“金钱外交”的方式,与非洲、拉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小国家建立了所谓的“邦交关系”。为了扩大我国在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影响,配合国家的整体外交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派出了援外教练。外援教练在我驻外使领馆的领导下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工作,与当地人民交朋友,增进友谊,宣传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展示了新中国教练的精神风貌。一些台湾的所谓“邦交”国家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一些同我国尚未建交的国家也开始与我国改善关系。如 2004年 12月 9日,即台湾与博茨瓦纳“建交”案破产的前一天,博茨瓦纳新闻媒体几乎以整版甚至 2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中国政府对博茨瓦纳乒乓球项目的多年援助和中国教练为博茨瓦纳乒乓球事业做出的贡献。这对促使台瓦“建交”案破产,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突显了体育外交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第三,以体会友,推动中日两国世代友好。在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困难时期,持续开展体育交流成为双方保持对话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如在 20世纪末至 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冰冻期,以大规模人员互访、体育学术研讨和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的中日体育交流,始终是维系和增进中日国民感情的重要渠道。
第四,以非政府组织多边国际交流为拓展点,积极参与国际奥委会事务和诸多非政府体育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自 1979年中国重新加入国际奥委会以来,截止 2006年,中国已经是 110个国际体育组织、128个亚洲及远东、泛太平洋体育组织的成员,而在这些组织当中,至少有一名来自中国的体育官员担任职务[8]。30 a来,中国体育积极出席参与系列多边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介绍中国的发展,阐述中国在重大国际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与国际体育界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体育已经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非政府组织的外交网络,为国家外交工作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使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路子越走越宽,基础越来越稳固。
第五,努力统筹地理区域外交和具体领域的外交。地理区域外交为大家所知晓,比如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外交,乃至于相当程度的多边外交。但是具体领域的外交,比如说像经济外交、安全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等等,现在需要更加重视。2008年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应该讲是一个文化的盛会,也是人文外交。正如外交家所言,如果把奥运会搞好,把人文外交搞好,2008年的中国外交就成功了至少一半。2008年有多达180多位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其他政要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或者参加奥运会、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和其他活动,或者参加亚欧首脑会议。来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其他政要人数之多、之重要,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空前的。应该讲,2008这一年也是中国外交的“开拓之年”、“丰收之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影响显著提高,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可以说世界的 “中国观”和中国的“世界观”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世界的“中国观”更加客观和全面,中国的“世界观”则更加成熟和理性。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一个历史性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北京奥运会的井然有序,开幕式的美轮美奂以及 200万志愿者的微笑等都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5 000年的灿烂文明和改革开放 30 a年来综合国力的巨大发展,展示了中国和平、开放、和谐和进步的良好形象,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活力。通过北京奥运会,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关注也更加迫切,世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也已经基本接受。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不适应感也在上升。奥运前后,西方一些国家和势力借奥运火炬传递以及抵制奥运会开幕式等,给中国制造麻烦,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能够按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充分暴露了国际上的一些人和势力仍然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尤其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种势力还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与当今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是不相符合的。中国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建立“中国特色国际体育关系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中国特色”是在新中国 60多年体育对外交往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体育关系理论从属于国家意识形态,中国的国际体育关系理论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它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也基于中华民族现实和长远利益的特殊视角、特殊认识和基本观点。
6 “体育强国”论
这是一个充斥着强国情结的时代,或者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国民意志的强烈表征和典型体现。体育强国心态在中国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到 2008年 9月 29日总书记讲话提出“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建设作为一种战略目标的特定称谓成为我们时代的体育旗帜。实际上,通过体育增强国力和树立国际形象的心声从新中国建国之初就产生了。从 20世纪 50年代的“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到 60年代的“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从 70年代早中期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到 70年代末期开始传播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 80年代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到 90年代的“全民健身,利国利民”,无一不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通过体育锻造强大的中国,对于中国建成体育强国的强烈期盼,通过体育证明中国的强大和自信。
然而,历史走到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外先进的体育运动方法和理念被引进到中国,以及国民的主体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并强烈地认识到:中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 6.58个,中国国民健康水平居世界 100位之外,中国的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偏少,中国体育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 1%,这些数据都表明我们离体育强国的路还有很远。因此,衡量体育强国的标志,不仅仅是竞技运动水平和最好成绩,还应包括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群众体育普及的程度,体育运动的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各种体育设施的状况,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体育文化建设等各领域统筹协调发展。
2006年 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9]科学发展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等重要理念,正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在国际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对中华文明“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2008年 9月 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体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各门类均衡发展”。[10]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挖掘潜力”就是以人为本,“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就是与时俱进,“各门类均衡发展”就是统筹协调,“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就是社会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海外军团”。海外人士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取决于海外人士穿透政策过程的能力以及国家左右这些海外人士的能力。所谓“海外军团”,是改革开放后发生在中国体育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主要是指在 20世纪 80年代的出国热潮中,有一批国家优秀运动员,因为他们杰出的运动成绩或社会知名度,使他们获得了国外留学或俱乐部聘用的机会,并逐渐以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外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群体。“海外军团”一般都是我国优势项目的优秀选手,主要集中在乒乓球、体操、跳水、排球等项目中。资料显示,仅乒乓球一项,1990年在国外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就达 300多人,其中还不乏有世界冠军何智丽和奥运冠军陈静。“海外军团”现象既给中国体育的发展带来挑战,也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就挑战而言,它主要集中在 2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的,即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中,一些仍保持着重要实力的海外运动员直接向昔日的队友发起冲击,代表他们各自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出征,从而加大了中国队争金夺银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相对隐性的,即“海外军团”带去了许多中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大了中国竞技体育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威胁,使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所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就发展机遇而言,凸现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形象,凸现了中国某些优势运动项目在国际体育界的重要地位。此外,“海外军团”在给所在国家和地区带去中国优势项目技术和训练方法的同时,亦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也传播到了异国他乡。他们无形中成了沟通中外友谊的美好使者,也奏响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角。
[1]刘鹏.五十载奋斗征程谱写壮丽诗篇[N].中国体育报, 2007-10-22(2).
[2]谢琼桓.这里的星光如此灿烂 [J].求是杂志,2001,45 (2):13.
[3]李梦华.中国奥运回忆录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95.
[4]刘德佩,白君玲.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体育改革: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
[5]何振梁.海峡两岸的第一个书面协议[J].纵横杂志,1999 (6):7.
[6]学习读本编写组.《江泽民文选》学习读本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225.
[7]教材编写组.中国体育史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08-109.
[8]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 200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89.
[9]胡锦涛.中国和平崛起[N].人民日报,2006-04-25(1).
[10]胡锦涛.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N].中国体育报, 2009-09-29(1).
[责任编辑 江国平]
Study on International Sport Relation Theory with D 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XIE Jun,CHEN Shao-ji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J imei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positivism deductive,logical thinking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it studied the experience of china sport diplomacy over sixty years.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spor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with a view to provid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diplomacy.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in international sport relations,China characteristic sport diplomacy displays Chinese sign or mark,including perceptual knowledge,pingpong diplomacy,Olympic Action Plan,especially a favorable peripheral environment,peace and development,t he sports superpower,etc.
China characteristics;international relations;sport diplomacy;theory innovation
G 811.7
A
1007-7413(2010)02-0025-06
2009-10-1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TY011)
谢军(1964—),男,福建厦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