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图书馆》栏目变迁看现代图书馆精神的弘扬
2010-03-22肖爱艳
肖爱艳
(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 411201)
2004年,是湖南图书馆和湖北图书馆创建 100周年,也是现代图书馆精神在中国复兴之年〔1〕。在这 100年里,中国图书馆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公共图书馆从寥若辰星到遍布全国;图书馆学成为一门学科在诸多高校开设,研习者众,大家辈出;图书馆精神从虚无到兴起再到黯然失落而到开始复兴。这期间,图书馆学刊物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现在已达数十种。其中,作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起源地——湖南图书馆主办的刊物《图书馆》自 1973年创刊以来,亦步入壮年,至今已年近不惑。
关于《图书馆》的江湖地位,可以借《图书馆》官方网站的原文来描述:“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评奖活动中次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在全国核心期刊评选中连续被评为核心期刊。《图书馆》是一本综合性的图书馆期刊,面向广大图书情报资料工作者,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2〕。对于上述自表,相信所有的图书馆界同仁均应认可吧?而“善于发现学界新人、捕捉学术热点”是业内人士对《图书馆》的一致评价〔3〕。
仔细浏览新世纪以来的《图书馆》,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图书馆》的栏目是动态的、是继承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和创新的。笔者认为,如果把《图书馆》当作一壮士来看的话,那么学术论坛、专题研究、工作研究这三大非常固定的栏目就是其主要骨架和血肉身躯,使刊物内容充盈,可读性强;而图苑随笔、书苑人物或书林清话、基层图书馆工作可视为其四肢,为刊物添加活力;最引人关注的则是变化较多的第一栏目部分,如2002年-2003年的“世纪回眸”、2004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2005年 -2006年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2008年-2009年的“新理念、新思潮、新视野论坛”和“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图书馆》最为出彩的脸面和大脑,而涵蕴其中的现代图书馆精神则是《图书馆》这位美壮士内在的灵魂和思想。特别自2004年7月中图学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苏州学术年会将“图书馆精神”作为主导思想以来,当代图书馆精神便浓浓地弥散在《图书馆》诸多学术大儒及普通作者的字里行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重续图书馆精神”的思辨高潮,引发了一场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笔者认为,仅凭此项,《图书馆》可谓具有“会泽百家,胸怀天下”的情怀,当属中国图书馆界众多刊物中弘扬现代图书馆精神的时代先锋!
图书馆精神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 20年代的中国图书馆学的文献中〔4〕。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理论界针对图书馆发展的困境,开始了图书馆精神问题的讨论。近年来,随着图书馆学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图书馆精神再次成为图书馆学文献的热点〔4〕,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积极撰文加以定义和宣扬。如程焕文教授将图书馆精神定义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叶继元教授总结为“敬业精神、爱书精神、利人精神”和柯平教授等总结为“甘为人梯的人文精神、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竞争合作的开放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1〕。而广为图书馆人认可的图书馆精神当属当代图书馆学思想家和教育家范并思教授在《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一文中所提出的:“图书馆精神应该是对图书馆事业人文理想的坚持,是对社会信息公平制度的追求。图书馆人应在此基础上维护自己职业的尊严和权利。唯有如此,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才能够赢得尊严和社会的认同。”范教授认为图书馆人应具备的图书馆精神内涵有:第一、信仰信息公平理念,尊重人的信息权利;第二、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使图书馆服务朝弱势人群倾斜;第三、对图书馆职业的高度敬意。
以“图书馆精神”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发现自 2004年 1月到 2010年 3月,共有 609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各个刊物,其中发表在《图书馆》的有 86篇,占论文总量的 14.1%。在这 86篇论文中,吹起弘扬“现代图书馆精神”号角的当属湖南省图书馆馆长张勇于 2004年发表在《图书馆》第 6期 “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栏目中的《在“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馆长论坛”上的主旨发言》一文,在文中,张勇馆长“倡议发起一个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进而“建立起一种全社会信息保障和信息公平的制度”。在此期刊物的“综述”栏目中,梁灿兴以“重续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链条——苏州年会随感”,引出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主旨:“我们向图书馆界倡议,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第二个百年来临之际,开展一个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以弘扬现代图书馆精神,协调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走近平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引人注目数字鸿沟,建立一个信息公平和保障的制度。”
紧接着,《图书馆》在其如期出版的 2005年第 1期,以开辟“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这一新栏目的方式,将由湖南图书馆、湖南大学信息研究所、深圳南山图书馆等单位发起的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在学界同仁的一片惊诧声中隆重地推向了学术前台〔5〕。在论坛中,湖南图书馆张勇馆长再次首先站出来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在一篇由来自 3个单位的5人所撰写的“继承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中领衔。这篇文章系统地反思了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研究了由这种缺失导致的现实问题。文章写得大气而有激情〔5〕。在2005年第 2期,《图书馆》几乎将 1/3的篇幅用于“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研究图书馆精神/权利的三位大家:李国新、程焕文、蒋永福悉数登场,同时登场的还有年逾 50仍在读博的杨文祥教授与青年图书馆学家梁灿兴。在论文中,李国新一贯表现很强的“政策性”,试图用数据说话,还谈到了“穷人的图书馆学”的概念。程焕文在《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一文中重新解释图书馆精神,提出了一个图书馆精神的体系结构,即事业精神(平等自由利用信息)、职业精神(四爱)、科学精神,并对《公共图书馆宣言》进行了解读。程先生认为,图书馆精神的复归和复兴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图书馆权利与道德将是 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和永恒主题。梁灿兴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公民社会”论,将其当作近代图书馆的“脊骨”,颇为新颖〔5〕。杨文祥认为从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到掀起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史上和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史上的一个意义深远的飞跃,并阐明了开展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历史意义。
从随后的2005年第 3期,直到 2006年的最后一期,《图书馆》连续刊出了大量来自图书馆实践领域的关于对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思考的文章,表明图书馆精神已深入人心。这期间,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主要有:杨文祥的“图书馆精神跨学科历史思考”系列论文;深圳南山图书馆馆长余子牛的《弘扬人文精神 打造图书馆之城》;韩继章的《中国图书馆百年史中的三次思想启蒙》;汪洋的《中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哲学式解读》等等。
2007年,虽然“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栏目已经结束,《图书馆》仍一如既往地推进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并对“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进行了评论和反思。这期间,比较有影响的论文有:张红霞的《老子思想探幽与新世纪图书馆精神的弘扬》、谢树芳的《一曲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交响——“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述评》、潘拥军的《公平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之魂》、刘军华的《数字时代“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等等。
2008年-2009年,随着公民信息权益、图书馆自由、权利、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图书馆知识援助等新理念,传播迅速而广泛,为指导图书馆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动力。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我国图书馆开始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在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一些新理念、新思想层出不穷,为集中反映图书馆人的创造和智慧,《图书馆》顺应时代需求,整合学术、事业(包括服务)和人物三个大的板块而设立“新理念、新思潮、新视野论坛”新专栏。这期间,直接以图书馆精神为题名或关键词的文章寥寥无几,似乎图书馆精神已不受关注。但仔细浏阅《图书馆》上的文章,就可以看出图书馆精神已化为无形,涵蕴在诸多作者的字里行间。在这二年里,有关图书馆知识及人文服务与关怀、文献共建共享、信息公平、均等化、图书馆自由、核心价值等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研究层出不穷,其实质无一不是范并思先生倡导的图书馆精神的具体写照,这表明现代图书馆精神经过多年的弘扬,已真正深入人心,大放光彩。
从 2008年第4期开始,《图书馆》恢复了自 1987年第 1期设立的“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早年的“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使《图书馆》与一批青年学者建立了紧密联系,如当时活跃在图坛的黄纯元、范并思、卿家康、程焕文、陈传夫、刘洪波、刘迅等都是《图书馆》的热心作者。当年的这些青年才俊,笔耕不辍,论著颇多,可谓引领一代图书馆学潮流。然而,在上世纪 90年代,除了范并思和程焕文等坚守在图界而至今终成图学大家之外,其他人以各种方式(或出国、或改行、或下海),相继离开了图书馆学,其中黄纯元、刘迅二位更是英年早逝,可谓是中国图书馆学界的巨大损失。所幸的是,他们在论著中所宣扬的图书馆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延续至今。我想,《图书馆》重设“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既是给第四代、第五代的青年图书馆学家的崛起提供一个良好的思辨空间,以便发掘新世纪的图学新人,也给现代图书馆精神的弘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传承平台。
在新时期的“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中,许多青年图书馆学专家积极撰稿,他们以现代图书馆精神为理念,理性地对当代图书馆一些热点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争鸣,引发了新世纪的图书馆学潮流,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卢儒珍、梁灿兴、傅荣贤等青年图书馆学家。
在 2008年第4期刚恢复第一期的“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中,《图书馆》重磅推出了卢儒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图书馆员职业规训纲要》一文〔6〕,她认为范并思教授在“呼吁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 2篇论文〔7,8〕中所表达的意思是“重构图书馆学专业的职业规训纲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在文中她区分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科学理论研究、学科研究和专业研究的界限,认为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直以来进行的更多的是学科框架研究,而非科学理论研究;专业跟学科没有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目标经历了从 “培养又红又专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到“培养具有宽就业面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再到“培养职业图书馆员”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专业教育服务目标的变化,而非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变化。笔者认为,卢儒珍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治学态度值得广大青年学者学习,而此文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建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现代图书馆学研究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在众多的新世纪青年图书馆学家中,有一个被范并思先生称为“青年才俊”的人,那便是前文提到过的梁灿兴先生。梁灿兴于 199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现供职于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曾发表图书馆学论文 40多篇,其中 32篇发表在《图书馆》上,可谓《图书馆》的铁杆拥趸。“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甫一恢复,梁先生就有 2篇论文先后在该论坛发表。在 2008年第6期《图书馆》中,他发表了《30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中理性倾向与理论倾向的交错》一文〔9〕。在文中,梁灿兴从“理性倾向和理论倾向两个角度,梳理了自 1978年以来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的基本脉络,认为现在这两种研究倾向都已形成了各自的话语体系,以后分开独立发展不可避免”。这对厘清自改革开放以来困扰图书馆界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中的理性和理论纠结,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另外,梁灿兴在 2009年第 4期《图书馆》“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中发表的《不可或缺的黯淡蓝点——图书馆后现代浪潮中的现代性》一文中〔10〕,总结了图书馆学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提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图书馆演化中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方面,指出现代性在图书馆中不可缺少的原因。他把中国图书馆“回归启蒙主义的工具本位”比喻成“宇航员回归的唯一精神家园——地球,一个在太空中遥望的黯淡蓝点”,他指出:“现代性之于图书馆,已经不是一切,但仍然不可或缺。对于中国图书馆来说,在后现代的文化形态中推动社会朝向现代性,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是要远比以前时代更加艰巨的使命和任务。”笔者认为,此文将有助于读者认清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中国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人所肩负启迪民智的社会责任,还是何其任重道远。
在 2010年第1期《图书馆》的“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的傅荣贤发表了《本体论视域下的图书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兼与工具论比较》一文〔11〕,他认为:“工具性和本体性是图书馆的‘一币两面',只有兼顾这两个缺一不可的侧面,才能厘清图书馆学理论思考的范围与层次,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图书馆的本质。在图书馆的本体性日益为工具性所遮蔽的今天,强调和重视图书馆的本体性内涵,能够为图书馆学研究敞开一个全新领域。”同时,作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学的研究专家,他在文中指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我们颠覆西方式的图书馆学共时性结构的规约,将历时性的古老传统激活为现实的思想资源。中国图书馆学亟须彰显自我价值,而非竞相效尤西人楬橥之原理。唯其如此,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因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恢复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尊严,彻底走出动辄学舌西方的困境。”在技术几近全盘西化的中国图书馆界,能够有如此独立民族思维的青年学者,真是难得一遇,这也可能是《图书馆》选择此文发表的重要原因吧?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在欧美图书馆界尤其是医学图书馆界的引领下,国际图书馆学界正倡导实证图书馆学(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EBL),并得到专业图书馆协会(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SLA)的推动〔12〕。实证研究方法逐渐成为国际图书馆学界诸多同行的共识,国内一些图书馆期刊也开始对实证研究进行了报道,这其中,《图书馆》应该是属于第一位吃螃蟹者。以“图书馆”和“实证”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发现,早在 1996年,时任湖南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的张建国,在第 5期《图书馆》发表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为农业经济服务的实证研究”一文,这是国内图书馆界关于实证研究的第一篇报道,在其后的 10年内(2007年底),共另有 37篇相关论文发表在各种图书馆学术刊物。而自2008年起,到 2010年 4月为止,共有 88篇相关论文。另外,还有许多将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于图书馆学的论文,因其标题没有体现“图书馆”和“实证”这二个词语未被检索出。个人认为,实证图书馆学作为学术新热点,在 2008年后日益备受图界同仁亲睐,应该与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叶鹰教授等人在 2008年第 1期发表在《图书馆》的论文《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导引》〔12〕相关,在文中,叶鹰呼吁通过实证研究来反映图书馆及图书馆学发展的现状,通过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13〕。笔者认为,作为善于捕捉学术热点的《图书馆》刊发叶教授这篇论文,应该是有意而为之的。
果不其然,自2009年第 1期起,《图书馆》因势推出“实证研究”这一全新栏目。在首次刊出的新栏目中,秉承该刊弘扬“图书馆精神”的一贯传统,编辑们将眼光聚焦在“信息弱势群体”和“均等化”等领域,刊出了中西部地区作者樊戈的“残疾用户信息需求调查与服务对策思考”、周建的“城乡人口素质与信息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及杨柳的“长沙市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等论文。在随后的多期刊物中,“实证研究”这一栏目仍然以弘扬“图书馆精神”为宗旨,发表了诸多关于“信息服务”、“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等方面的论文,引发了国内图书馆界对实证图书馆学的研究热潮。笔者查阅了国内多种图书馆期刊,发现只有《图书馆》将“实证研究”作为栏目独家推出,表明《图书馆》编辑们的洞察力是非常敏锐的,同时也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传统的。
在中国期刊网上通览 30年来的《图书馆》目录,甚觉图界同仁对此刊“善于发现学界新人、捕捉学术热点”的评价所言不虚。我想,《图书馆》之所以赢得同仁如此好评,既离不开广大作者的踊跃投稿、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图书馆》主编和执行主编们独具视角的伯乐眼光和敏锐的热点感知能力,以及编辑部的众多工作人员辛勤劳动。从变迁的栏目设计可以看出,《图书馆》是顺应时代需求,引领图书馆学潮流的,这想必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中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传统有关。而《图书馆》诸多论文中流淌的现代图书馆精神,其中含蕴的“会泽百家、胸怀天下”的情怀,正是千年之前宋代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遗赠湖南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精髓的现代写实!
作为图书馆学的一名晚学后辈和《图书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同时也作为众多图学大家的粉丝,作者在此衷心祝愿《图书馆》越办越好,图书馆精神永弘扬!
1.梁灿兴.重续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链条——苏州年会随感.图书馆,2004(6):56-57
2.《图书馆》杂志简介.〔2010-04-15〕.http://www.library.hn.cn/gbkw/tsgzz/.
3.凌美秀,曹春晖.中国图书馆两次新图书馆运动之比较.图书馆,2007(2):10-16
4.范并思.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新世纪图书馆,2004(6):3-7
5.老槐也博客.《图书馆》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2005-03-01〕 http://oldhuai.bokee.com/photo/847907.html
6.卢儒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图书馆员职业规训纲要.图书馆,2008(4):1-3
7.范并思.论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图书馆论坛,2007(6):43-48
8.范并思.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四个时期.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24-27,37
9.梁灿兴.30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中理性倾向与理论倾向的交错.图书馆,2008(6):1-7
10.梁灿兴.不可或缺的黯淡蓝点——图书馆后现代浪潮中的现代性.图书馆,2009(4):1-4
11.傅荣贤.本体论视域下的图书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兼与工具论比较.图书馆,2010(1):1-5
12.叶鹰,金武刚,刘青华.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导引.图书馆,2008(1):2-3,12
13.涂湘波,韩继章.图书馆学理论 2008年研究进展.图书馆,2009(5):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