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环保养成教育及其启示

2010-03-21

文化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日本环境课程

阎 萍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日本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居民却多达1.28亿人(2005年),而且其国山地、火山、地震、台风特多,资源则极少,生存条件可谓恶劣。但在世界上它却早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二号经济大国,是已有1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技大国。入其国者,首先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清洁,安静,人的环保意识强。日本人环保意识强,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日本社会非常注重环保养成教育。其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我们专心致志快速发展经济而容易忽视环保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本文拟对日本环保养成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使人从中得到启示。

一、日本的环保养成教育植根于环保立法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经过10年恢复和改组,于195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而在明治维新百周年的1968年跃居世界第二,由此确立了经济大国的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倾其全力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这很快就引起了朝野人士的普遍警觉,议会和政府紧急立法,《工业用水法》(1956年)、《防止大气污染法》(1968年)、《限制噪音法》(1968年)、《防止水质污染法》(1970年)、《限制振动法》(1971年)、《防止恶臭法》(1971年)等纷纷颁布实施。1970年修订出台的《公害对策基本法》进一步强调,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坚守“环境优先”原则,以保护国民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为环保立法的唯一目的。此后数年间,几乎所有的主要工业城市和大城市都制定了防止公害计划,并最终全部完成,成效非常显著。[1]

1972年,日本颁布了《自然环境保护法》。受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确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的直接影响,日本又于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将其立法目的规定为:“必须以健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筑为宗旨,并且以充实的科学知识防止环境保全上的妨害于未然为宗旨,实现将因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造成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他有着环境保全的行动由每个人在公平的分配负担下自主积极地实行,既维持健全丰惠的环境,又减少对环境的负荷。”该法第17条严格规定必须切实防止公害,各都道府县知事都要制定和完善防止公害计划,由总理大臣批准施行。[2]现在,日本已将环境保护的政策由防治公害转变到对整个国土环境的保全,环境立法更加注重整体化的架构,形成了以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为中心,其他相关部门法为补充,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及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3]

为了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日本总理府很早就设立了环境厅这一专门机构,后又将其升格为环境省(省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部门的许多公务也与环保工作密切联系。地方各级政府同样设有环保专门机构。从首相到都道府县知事乃至市、区、町、村长,无不依法大抓特抓环保工作。[4]

二、日本环保养成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

在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或曰“环境道德”,是日本环保养成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自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以后,人类开始进入电子和原子能时代,物质文明飞跃发展,而生存环境则迅速恶化,环保教育的构想应运而生。1965年在德国基尔召开的教育大会上,首次就环境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理论的设想,为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2年召开的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推动了国际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根据此次会议关于强化环境教育和国际合作的第96号文件精神,于1975年联手建立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署,发起进行全球环境教育规划。同年,联合国又在贝尔格莱德举办了国际环境教育研究会,这是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环境教育专题国际性研究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有关宣言和建议,成为各国开展环境教育的指针。此后,世界范围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强调对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其可持续发展。日本不仅积极参与上述有关活动,而且在对国人进行环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上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贝尔格莱德宪章》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并关心环境与环境问题。同时,为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与防患于未然,培养世界的人们掌握作为个人与集体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意愿和实践能力”。还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关注、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参与。日本学者大野、恩藤、加藤据此构想环境教育课程的内容为八个方面:⑴地球;⑵国土;⑶环境;⑷资源;⑸人口;⑹粮食;⑺污染;⑻生物。环境教育课程采取综合课程形式,一种做法是开设单一环境教育课程或系列环境教育课程,另一种做法是将环境课程结合到相关课程或学科中去。在日本,一般学校都倾向于选择第二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从各个渠道、各种视角去认识、体悟环境问题,而且更有利于环境意识、习惯、技能的养成,更有利于应付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变化情况。[5]

日本环保养成教育的对象首先是青少年,注意“从娃娃抓起”,强调要在一切相关的课程中结合环境教育。1985年至1987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完成的4个教育改革审议报告对此有充分体现。报告指出,学前教育应对儿童进行自然、社会生活、卫生、健康、语言、音乐、手工等教育,而相关课程都要注意培养儿童“敬畏大自然”的心理素质,也要使儿童逐渐弄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6]强调在儿童幼小的心田培养“敬畏大自然”的根芽,可以说是抓住了对人进行环保养成教育的正确起点。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言:“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只有“敬畏大自然”,才能尊重、热爱、保护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利用和改造自然。

日本中小学的所有课程,无不密切结合环境和环保教育内容,务使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学会环保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培养强固的环保意识。[7]以小学国语课本为例:每学年2册,6学年共12册,册册都有日本和世界各地种种自然景观、物产资源、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天象地质以及野外调查、资料整理、科学实验、诗文描写乃至联想思考环保问题等内容的课文,其数量一般都占每册书课文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乍一看好像不是语文课本,而且配以大大小小的图画和彩色、黑白照片,多达数十幅,无不生动有趣,赏心悦目,使学生们了解、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许多课文仅从题目即可窥知其旨意所在,如《国语(5年下)》(教育出版株式会社新版)共10篇课文,题目依次为《母亲的树》、《作诗吧》、《法布尔〈昆虫记〉》、《居里夫人》、《家里的揭示牌》、《木龙漆树》、《语言与事实》、《净化美化新井川》、《猿涧湖的变化》、《雪渡》。

日本各级各类高校,几乎全都开设“环境科学”这门课,内容包括天、地、海洋环境及各种污染的现象、原因、防治方法等等,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8]学者们认为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仅从科学技术方面考虑是不行的,必须将科学、技术、社会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才有实效,因而主张在各类大学中开设跨学科的“科学——技术——社会课程”(STS),将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此类STS课程从环境与环保等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四个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透视环境与环保等社会问题的多种起因与多种解决途径,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提出个人见解和主张。[9]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已有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各类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有关环保方面的教育几乎被融入所有的学科和专业之中,有的还专门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如著名的东京工科大学院(研究生院)“企业家创业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中,不仅有“生命、环境等商务管理”这门专业课,而且在“企业规划论”、“经营管理论”、“商务宣传演示”等专业课和“战略经营”、“经济学”、“商事法律”等基础课中也都涉及环境保护问题。[10]

日本人普遍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应该让孩子玩,让孩子自由发展。”“学校既是学生读书场,也是学生玩乐场。”读书也罢,玩乐也罢,都必须有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11]日本的学校,都建在环境最好的地方,校园绿树成荫、花草芬芳,教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文娱、体育、科技无所不有。而春秋两季举行的远足、修学旅行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集体活动。远足多去动植物园、名胜古迹之地,当天来回。修学旅行多去外地景区,甚至远赴中国、欧美,时间为一周左右。通过种种活动,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欣赏自然,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环保意识”之目的。[12]同时,学校严禁学生吸烟、饮酒和以任何方式接触任何毒品——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为了保护环境和让学生养成环保习惯。小学生如在教室用餐,则教师必须同在教室用餐,教师要在饮食卫生和洗刷餐具等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样板”。[13]

三、日本环保养成教育的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教育大国:文盲率为零、普及了高中教育、各类高校可以满足所有高考者的入学需求,近年来更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可以全部迈进大学门槛的“大学全入”奇观!教育的高度发达,必然带来国民素质的高度文明,因而能够正确理解环境科学种种复杂问题,能够对日本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环境问题“非常敏感,非常关心”,对地球污染物颗粒反射回太空导致地球晦暗和气候反常一类相当复杂的大气污染问题,普通人也都能明白其道理,并予以特别关心。人们的环保意识之强常常使进入日本的外国人感到惊讶不已。日本总理府1995年《关于环境与生活舆论调查》表明:人们越来越关心地球环境问题,认为应该尽快减少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理府1996年《关于自然保护和利用舆论调查》进而表明:人们特别关心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有80%的人表示“居地最好多些大自然”,80%的人认为“自己居地周围自然环境很好”,100%的人认为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好生存环境。[14]

可以说,抓教育(包括环保养成教育)就是从根本上抓环保——这是日本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此外,日本人在环保意识和环保作为方面,目前特别值得我们借鉴之处至少还有以下三点:

其一,严格保护森林和植被。在日本,占国土总面积70%以上的山地全部为森林所覆盖,城市绿化率也极高,木材资源可谓极其丰富。但法律严禁私人砍伐任何树木,一次性筷子都不用本国木材生产(大多从中国进口木材生产甚至直接在中国开厂生产),即使因树木过密造成房屋采光不好,也不能砍伐,甚至不能伤其一枝。木器家具、房屋建筑和各种工业用木材也基本靠进口,有些大型木材加工厂就开在我们中国(被“招商引资”而来)。同时对湿地、草地、江河湖泊以及生长于其中的虫鱼鸟兽和药材之类也严加保护。日本人从小就知道爱护一草一木和各种动物的道理,长大后“习惯成自然”,生态环保的观念“融入灵魂”。

其二,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广泛利用“再生资源”,做到一举两得:既保护环境,又变废为宝。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自2001年4月开始实施的《食品再生法》,该法规定食品厂、饭店、食堂、超市、婚礼场所等均有义务将加工、烹调、食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剩饭、过期食品之类统统加工成肥料、饲料等原料,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食品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等污染,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垃圾处理场的使用寿命,又实现了变废为宝。其他各类废旧物也进行循环再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环保效益。[15]

其三,努力促进环保生活化、细微化,形成处处有环保、人人搞环保的美风良俗。尽管日本家庭之间的经济状况存在种种差别,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家家都非常干净,从客厅、卧室、厨房到厕所无不如此。每家每户都会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而且会将塑料之类洗涮干净、不留任何残存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和星巴克用餐的人都会自觉地把用完的餐具分门别类投入不同的纸箱中。在单位食堂吃饭的人都会把餐盘里的食物吃得一干二净,吃完饭后都会用排水管的水将餐具洗涮干净后再交到清洗员那里,使清洗工能够很方便地用清洁剂进行二次清洗。光临饭店的顾客,奉行“吃多少买多少,吃不了兜着走”的原则,而在自助餐厅里也很难看到不吃干净就起身离开的客人——这样的人立即会遭到鄙视和耻笑。再如学校都用无尘粉笔,每支粉笔又套上一层防尘膜,以免“粉笔灰污染师生”。[16]除了体育比赛场馆以外,日本人在歌舞厅、料理店、咖啡屋、商店乃至车、船、飞机上,几乎全都“三缄其口”,即使互相说话也能做到“话语少,声音小,决不影响其他人”,所以这些地方全都显得静悄悄,往往连打手机的“噪音污染”都没有,而汽车喇叭叫一类噪音,即使在车流滚滚的大都市也难得一闻。至于随地吐痰和乱扔瓜果皮核、塑料瓶袋、食品盒、纸片等等,对日本人来说那更是“不可思议、无法容忍的缺德恶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都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1][2]赵国青.外国环境法选编(第一辑下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978-989.1131-1176.

[3][4][14][15]周维宏,宋金文,等.日本社会解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5]范树成.国外几种新型的综合课程[J].教育科学,1998,(1).

[6][7][13]吕达.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16]陈凤玲.日本的环保,很苛刻,很温馨[N],北京青年报,2009-3-11.

[9]张云辉,沈滢.日本通识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6,(7).

[10]陈瑞英,顾征.新世纪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11]俞天任.冰眼看日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101-128.

[12]周平,季林根,等.日本风情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152-159.

猜你喜欢

日本环境课程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黄金时代》日本版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