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0-03-21宋俊成杨连生

文化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理念核心

宋俊成 杨连生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凝练并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现实诉求也是一种理论期盼。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内容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意义的和谐价值理念,必是其中应有之义。

一、和谐价值理念的历史发展

和谐价值理念古已有之,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懈的追求。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和谐以内在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和谐遵照世界统一性和事物整体性的规定,包含着对立统一规律;和谐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同一性状态,而这种矛盾的转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坚持度的原则。所谓和谐价值理念就是“追求和谐,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观点来思考问题,树立和谐的道德规范,使和谐逐渐成为人们看待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态度,成为人们判断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弊、功与过、美与丑的系统观点或价值原则”。[1]

(一)中国传统的和谐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历史文化前提。《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后期的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此可谓对和谐思想的第一次深刻阐述。之后,不论是孔子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思想,还是老子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安居乐业思想;不论是墨子“尚贤”、“兼爱”、“非攻”思想,还是孟子“以民为贵”、推己及人的思想;不论是荀子“公平中正”的社会和谐思想,还是庄子朴实无华、平等自由的思想;不论是《礼记·礼运》首倡的“大同”、“小康”之说,董仲舒的“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还是张载的“民胞物与”、洪秀全的“天下共享”;不论是康有为的“大同世界”,还是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和谐价值观,都充分体现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和谐的愿望,和谐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

(二)西方文化中蕴涵的和谐思想

西方文化中有着很深的“斗争”和“强权”理念,但是也不乏各具特色的和谐思想。从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要素融洽”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卢梭的“社会契约”到孔德“重建秩序”;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到德沃金的“平等权利学说”;从莫尔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到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些都体现着和谐社会的理想。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803年,他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阐述“和谐社会”的新社会蓝图;欧文把和谐思想推向实践并用“新和谐”为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命名。另外还有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确定为“和谐、自由和共有共享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价值理念

马克思主义“是从世界观、历史观的层面描述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从冲突向和谐不断前进的过程,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马克思、恩格斯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论述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精神的确立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3]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内核,是和谐价值理念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由此可见和谐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对和谐价值理念有着自己的理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集中体现了其以民为本、在对立中求和的和谐思想;邓小平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外环境,以及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等方面形成了整体的和谐价值观;江泽民多次提到社会和谐的思想,他曾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胡锦涛认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美好和幸福生活的一个始终的倾向和愿望。应该说,我们党从强调社会稳定到提出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这是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至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的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观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与价值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能够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任务和目标,居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地位并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推崇“以人为本”与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4]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理论界当前提出的60多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与表述,多数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等能够直接、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范畴。[5]毋庸置疑,“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取向。

(一)和谐价值理念的主体

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坚持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坚持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协调发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在价值观中的地位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人民群众应是价值主体,应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把人民群众当做主体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只有树立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和谐价值观,“才能整合各种社会利益,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共处的局面”。[7]

(二)和谐价值理念功能

和谐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可能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向前进的一个着力点,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点”。[8]对于和谐价值观的功能,有的学者提出“六功能说”,[9]有的学者提出“四功能说”,[10]本文认为和谐价值理念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判导向功能。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境界,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只能是不断地由相对和谐走向绝对和谐。和谐价值理念的内在包含民主、公平、正义、自由、发展、诚信、友爱、富裕、文明等一般价值原则。树立和谐价值观,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坚持平等、有序、全面、共生与协调的标准,评价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助于我国在发展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引导多元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无序和冲突,引导人们在做价值选择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真正按照实事求是、三个有利于和以人为本的标准对待发展中的问题。

第二,整合凝聚功能。和谐价值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树立和谐的价值理念能够凝聚人心,增强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大增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是多元包容,而且多元之中还要有核心精神,只有多元,没有主流,社会不可能和谐。这就迫切要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整合多元价值观,匡正“道德失范”,提供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第三,审美教化功能。和谐不仅仅是政治概念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审美概念。和谐不仅具有均衡美、协调美和秩序美,而且具有运动美、差异美和自由美。树立和谐价值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追求和谐价值,崇尚和谐之美,运用和谐方法来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教化人心。使和谐理念成为人们看待一切事物的立场和态度,成为人们分善恶、辨美丑、知好坏、判是非、区利弊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和谐价值理念的目标

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应体现该社会的本质规定,并规范和引导该社会的发展,价值目标反映价值观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表述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使和谐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价值诉求,和谐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和谐应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本质规定和本质特征。因此,必须将其提升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1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理念,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价值理念认同途径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种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12]和谐价值理念只有通过文化整合凝练、制度规约建立和实践活动养成,才能逐渐成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为基础,通过吸纳其他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行文化发展与创新,使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内涵更丰富、社会认同更广泛、凝聚力更强大、导向力更有效的过程。”[13]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文化整合的过程实际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认同、确立和实践的过程。如前所述,和谐价值理念在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发展中均有深厚的思想积淀,通过文化整合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的和谐价值理念的关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和真实认同和谐价值理念寻找到历史坚实的根基;通过整合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一切进步的思想,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和谐价值理念的世界普遍性与中国特殊性;整合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普遍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精神内核,更需要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真正切入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建设实际情况。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关系,在社会各层面产生文化共识和价值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出更有效更直接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力与感召力、包容性与整合性。

(二)制度规约

确立和谐价值理念并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还要注重加强相关制度的设计与构建,以制度推动和谐价值理念向行为准则转化。要防止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与和谐价值理念相背离。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和谐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政策,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政策规定之中,体现在各种政策规定、法律制度、文明公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评价机制和社会管理等诸方面之中,用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倡导鼓励一切和谐行为,抵制一切不和谐的因素。把和谐价值理念作为意识形态的“软约束”与制度规约的“硬措施”结合起来,对各种不和谐行为进行“硬性”整治,这样才能收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容易价值观扭曲。和谐价值理念不可能排除利益驱动因素,利益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和谐价值理念,还要彻底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平衡社会利益关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防止贫富差距扩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才会使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价值理念。

(三)实践活动

观念作为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概括,它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否则,任何观念不管多么正确,其意义和价值都缺乏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4]因此,要实现观念的效用,只有将观念付诸实践。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价值理念,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但其确立有着客观的现实背景,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产物。”[15]和谐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的,它真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和美好愿景,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只有将和谐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民群众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之中,紧扣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使得和谐价值理念在其内心求得理性的认知及认可,才能将其作为人生的基本价值目标并升华为精神动力,才能自觉地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地体现和谐价值观的效用。同时,和谐价值观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1][10]闫亚平.和谐价值观论析[D].郑州大学,2007.

[2]叶启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97.

[3]罗本琦.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价值理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5.

[4]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报告[J].探索,2010,(3):128.

[5]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1):22.

[6][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2.18.

[7]韩庆祥,雷鸣.以人为本:整合和凝聚当代中国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价值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4,(3).

[8]本刊记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J].科学社会主义,2005,(2):3.

[9][11]侯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确立和谐价值观[J].理论视野,2006,(5):15-16.

[12]黄丽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J].发展研究,2008,(12):135.

[13]方章东,侯惠勤.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0.

[15]张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解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9.

猜你喜欢

价值观理念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