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难点与新途径探究

2010-03-21赵彤彤

文化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艺术专业

杨 帅 赵彤彤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大连市第三十中学,辽宁 大连 116031)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断敦促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探索与革新。在充分研究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探索与时俱进的、人本性的、全面的德育新模式。

一、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德育工作难点分析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价值观念双重性倾向扩散化

艺术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其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得失、利害等的基本观点,它是与艺术专业学生的主体需要、理想、信念联系在一起的。总的来看,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与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新旧事物交替与变更层出不穷,甚至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出现了“70后”、“80后”、“90后”的群体特征。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以及个人学习、教育、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导致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双重性”,在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抉择中,常常表现出左右摇摆的矛盾倾向,且这种倾向正逐渐扩散化。具体表现为:

1.主流价值观端正与政治信念冷淡的矛盾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是积极良好的,对国家、政府的政治认同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们会大方地通过艺术专业特有的灵感、激情和形式,通过舞蹈、声器乐演出、美术创作等艺术形式表达这种情怀。在各种纪念活动、慈善义演、慰问演出等活动中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情绪高涨。但另一方面,受多种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学生政治信念发生动摇,对政治冷淡,对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参加党团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或者干脆抵触参加组织活动,这种“政治无用论”的观念在当前艺术类大学生中也有一定市场。

2.积极的就业实践与拜金、享乐主义思想蔓延的矛盾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许多艺术专业学生能够更加珍惜时间,策划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磨练更多的技能,并尽可能早地步入社会,比如从事商业演出、美术设计、专业家教等具有酬劳的活动,这显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正效应。但是,有不少艺术专业学生把经济生活中的逐利思想扩大到非经济领域,把追求效益变成追求实惠,认为实惠的、能赚到钱的就是有价值的,用财富、金钱来评判人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穿名牌、用高档,出入高消费场所,导致拜金享乐主义有所抬头,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3.对艺术的追求与艺术行业中功利、实用主义现象的矛盾

艺术专业的学习本身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很多学生是经过若干年甚至十余年的专业学习才有机会进入高校延续梦想。多数学生能够设计自己的艺术生涯,按部就班地实现人生理想。但同时必须承认的是:艺术家的一夜走红获取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光环,也有种种实际利益,一首歌、一幅画换来的甚至是一个普通公民劳作终生也得不到的财富。这种行业现象导致艺术专业学生对成名强烈地渴望、对物质利益过分地关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平衡与统一遭到破坏,导致更多学生摒弃踏踏实实学习而扑向艺术市场的投机活动。

4.艺术思维的标新立异与个人主义的矛盾

艺术专业学生从学习艺术起,接受的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求异原则,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进入大学以后,系统、纯化的专业学习使其“自我意识”更为强烈:有的学生独立意识很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显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在多方面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的心理基础。但有的学生也因此导致脱离集体、自由散漫、我行我素、骄傲自大,不能融洽地与别人相处,甚至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个人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是与规范的冲突,不愿接受制度约束,在艺术类大学生身上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学生在服饰上追求另类,穿着怪异极不符合学生身份,这些学生对组织纪律有着强烈的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二)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度一定程度上为艺术类大学生德育设置瓶颈

以音乐类艺术院校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全国的师范院校、民族院校、综合性大学、民办、私立学校、职业技术院校甚至包括某些地质、石油、建工、航天等在内的理工科院校也趁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春风,趁着倡导素质教育的热潮,相继挂起了音乐学院的牌子,并开始大量招收音乐专业的学生。[1]“艺考热”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考验。

1.生源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目前艺术类生源多数是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有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在高一、高二阶段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采用动员、说服的办法,统一组成美术班、音乐班等所谓的艺术班,临阵磨枪,参加艺术类备考。由于艺术专业学生在招生时,与其他专业相比文化课成绩要求低,只需达到普通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的60%。因而有些艺术类考生过早地放松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报考艺术专业并非是因为自身专业能力强或兴趣浓厚,往往是因为文化课差,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而选择艺考。

2.招生政策放宽,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专业学习,心理问题加剧

由于艺术类考试的特殊性,生源素质存在多方面差异,以辽宁一高校艺术专业为例,入校时年龄最大的学生22岁,最小的学生15岁,艺术专业学习时间最长的为10年,最短的两个月。同时,个别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全班40人,男生3人,个别年级舞蹈班出现当年仅招收1名男生的情况,专业学习与实践机会非常受限。此外,生源的专业基础强弱不一,有的同学声乐、钢琴都非常出色,有的同学连基本的视唱与乐理都不会。由于艺术院校专业学习方面竞争气氛较强,会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冲击,因而往往有些同学因为自身专业水平跟不上进度而引发心理问题。

3.艺术专业培养规格下降,学生就业心理消极,就业压力增大

生源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了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存在落差。随着高校的扩招,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日益增多,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多数学生不得不被迫“转行”,致使他们心理上受到很大的打击。这种现象很容易形成届届相传的恶性循环,从毕业生波及低年级学生——抱着能够顺利毕业就行的心态,专业目标不明确,自我定位较低,学习积极性日渐低落等。

二、结合工作实际,探索艺术类学生德育工作新模式

(一)体验环节——全程艺术实践活动方案

体验环节强调的是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或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活动载体,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采用联想、感受、体会、领悟、欣赏、品味等体验的方式,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层认识和自身素质的内在发展与完善。体验式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教育要求,领悟学习活动的深层本质,使学习内容在个体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使身心素质的各个要素、“关节”受到更全面深刻的熏陶和影响,从而扭转以往教育追求显性价值、表面功能的倾向。它更深层地阐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并体现了人才的成长与经历的辩证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实践,拓展了广阔的行为空间。

全程艺术实践活动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体验环节提出的基本方案,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将艺术类学生的德育工作寓于艺术实践活动中会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体验者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全程艺术实践活动重点在实践体验,关键在自我发展,基础在资源整合,“全程”即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始终。艺术实践活动即指与艺术类专业学习相关的,集思想性、专业性、专题性、科研性于一身的校园文化活动。下面以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多年来坚持的特色活动为例,将全程艺术实践活动的重点活动列举如下:

1.大一年级——大学学习与发展的启蒙体验

(1)新生入校后即开展“新老生专业交流会”,由在专业学习方面心得独到、有所成绩的高年级学生向新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为新生尽早树立专业学习目标。

(2)新生入校后一个月组织开展以新生为主体,老生为辅助的专场汇报音乐会。帮助艺术类学生建立第一次登台的自信。

2.大二年级——正确的“个人意识”的建立与拓展体验

(1)开展以原创为特色的个人作品音乐会,让艺术类学生的个人意识得到合理释放,让学生在自我表达的基础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刻。

(2)舞蹈专业原创独舞比赛,具体做法同上。

3.大三年级——大学团体学习与发展的协作体验

(1)以班级为演出单位举办音乐艺术沙龙专场演出。艺术沙龙活动表现形式不设限制,多种多样,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节目、编排和演出,艺术沙龙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统筹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仅高水平的学生可以走上舞台,同时广泛的群众性使得音乐学院每个学生都能走上舞台,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互相学习的平台,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了学习动力。

(2)以班级为演出单位举办原创音乐剧专场演出。借鉴音乐剧的演出形式,调动班级同学参与编创及排演工作。

4.大四年级——毕业汇报的职业体验

(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表演专业的学生利用此种形式,为毕业后开始艺术职业生涯进行职业演练,切实磨练演出技巧。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形式对于学生的研习、借鉴的价值最大,往往能够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并为低年级学生树立榜样。

(2)组合、团体形式的专场音乐会。许多器乐专业学生将利用组合形式进行职业演练,具体做法同上。

在这样的全程艺术实践活动中蕴涵着切实有效的德育功能。独唱、独奏系列活动的举办,无论从内容到演出形式以及演出作品的选择等都充分体现了高雅音乐、精英文化的基本特色,突出个人意识的教育;而艺术沙龙等综合型演出则体现了通俗音乐、大众文化的基本特色,突出了集体意识的培养。此外,全程艺术实践活动还可以结合新形势,开展主题活动,比如:“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组歌——合唱作品音乐会、“永恒的旋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经典歌曲演唱会、“祖国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作品音乐会、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这些主题鲜明、思想性强的艺术活动借助音乐独特的教育手段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艺术需要舞台,人的发展需要平台,全程化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切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艺术专业学生展开实践教育。高校教育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要求设定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拘泥于简单的说教,学生在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提升,将德育的精神和态度内化为体验的感受,提升了育德的效果。

(二)渗透环节——充分利用活跃的校园小众传播媒介

渗透环节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树立起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渗透环节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称媒介,把教育内容融于其中,通过它们传递教育信息,影响教育对象,实现教育目的。这种载体成为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

资讯时代的到来,传媒不仅给人们获取大量所需的信息带来便捷,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形式,对人们的思想变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面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网络等传播媒介具有其他教育手段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应当充分利用,并且结合校园其他的小众媒介,形成独到的文化氛围。

(1)建立教师博客。目前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个人主页,通过个人主页可以发布自己近况、个人日志、评价评论等等,往往情绪化的语言较多,而且内容更新十分频繁。因此,教师也应当顺应趋势,建立工作博客,一方面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另一方面,网络信件基本已经取代了纸质信件,具有互动性、隐匿性等多种优势,应当使其成为师生个别交流的有效通道。

(2)建立宣传栏。受网络的硬件条件限制,教学楼内的宣传栏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这块阵地依然占据着重要角色。如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门厅显著位置设立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两处工作宣传栏。“学生工作”设立了若干子栏目,如用于刊登学生日常行为检查结果的《日常管理工作简报》、刊登学院月份工作计划小结的《学生工作简报》、刊登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乐府心声》、刊登就业信息政策的《就业工作简报》、刊登学生组织工作的《乐府学生会》以及通报表扬、批评专栏等。此外还在教室周围建立了“党支部建设宣传栏”、“团支部建设宣传栏”,其内容涵盖了组织建设、理论学习、党员活动、党员风采、时政焦点、团内动态、支部风采、专业交流等子栏目。适时的更新使得这些宣传栏在学生心目中仍然保持较高的权威性,学生在走入教学楼时往往会第一时间驻足观看,这样的宣传媒介就极大地辅助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3)编创班报、院刊、建立班级交换日记。应当鼓励学生自主编撰、设计班级报刊和学院性刊物,还应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其中,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陶、感染,改变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同时也会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班级交换日记是近年来班级集体建设的新形式,它鼓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班级建设,参与到集体话语氛围之中,正确的引导将更加利于唱响艺术专业学习的主旋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从小处着眼,校园小众传播媒介是校园文化的突出体现;从大处着眼,校园小众传播媒介是大学精神的缩影。艺术本身是一种精神的渗透,艺术专业大学生正在学习如何将自己的精神态度融入艺术感染他人,因此以渗透为主要形式的德育工作是切合了艺术专业大学生个性特点和文化需要,同时也符合人本性、规律性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综上,新的社会环境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新形势下改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新的模式。

[1]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

猜你喜欢

艺术类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