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0-03-21施丽君王丽燕

文化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考试心理健康大学

徐 颖 施丽君 王丽燕

(1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3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大学考评制度的现状

(一)考试目标错位

高校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忽略了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和对学习困难学生采取帮扶性的措施。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对考试情况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但只流于形式,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缺乏后期补救措施,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视,不能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也不能根据考试结果进行相关后续辅导。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导致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1]

(二)考试内容僵化

大学里的考试(尤其是文科),大多是靠记忆完成的。考试内容相对片面化。教师一般都会在期末划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这样的考试等于是考记忆能力和突击能力,而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检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由于考试和教学的严重分离,使得上课也失去了本应有的价值。学生不认真听课,教师也因为考虑到自己的生存空间问题和发展前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教学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但却可以蒙混过关的环节。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多维思维、创造性思维,而只是习惯于简单的重复、思维僵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考试本身也开始成为一种目的,学生带着功利性参加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习绩效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和标准。考试神圣化,逐渐成为评比选拔的唯一方式,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围绕考试运行,使之失去了本该具备的意义和价值。

(三)考试形式单一

大学基本上都是期末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成绩。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一次性闭卷笔试难以体现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学生除记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其他技能,又容易造成“一考定成败”的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使其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受到限制。[2]

(四)考评加分欠妥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中,各个高校基本都会划定德、智、体、能等各个模块所占的比例,然后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加分或扣分,最后评定综合素质。加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参加学校、学院活动、加入学生会、从事科研、发表文章、参加竞赛等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学会创新和合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能力,那些性格开朗、喜欢参加活动、兴趣广泛的人自然会处于竞争的优势,这使得这些人放松了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而一味追求能力分上超越其他人,显示了很大的功利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公众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与人善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智力正常。[3]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4]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是成长中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就业心理困惑,意志不坚定,人生目标不明确,由信仰危机带来的精神空虚等等。[5]高校要拓宽心理咨询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考评制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虽然很多人非常努力却很难改善自己在同学中的综合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负性情绪,也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或未来事件产生的一种紧张、烦躁、恐惧的情绪状态,它不只是暂时的不良情绪体验,并且可能成为人的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6]当代大学考评制度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的,由于过分担心考试后产生的自己的排名状况以及在班级中的位次,大学生虽然没有了中考、高考等压力,却也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在自己施加的压力下,易产生较强的考试焦虑心理。大学的考评是以横向比较为主的,学生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或是相对有了进步并不能代表自己在班级中的位次也会相应地提高,这使得学生需要无止境的努力,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焦虑情绪。

(二)压力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有很多,比如: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异性关系压力等。根据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位居第二。[7]学习压力是指个体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源而引起的焦虑和压抑体验。适度的学习压力会引起人适度的紧张感,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但持续、过大的学习压力则会使学生产生过度的焦虑,导致学习效率降低。[8]考试压力在学习压力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之所以对大学生施加了这么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考试成绩直接与期末考评挂钩,这使得学生必须尽最大可能将分数提高,争取有一个好的排名。因为在考评中,考试成绩占了较大的比例,如果成绩不好,要想靠其他加分来获得奖学金等荣誉是很难的。

(三)兴趣贫乏

大学相对于中学是有了很高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发展。但是,考评制度的存在牵制了学生的自由行为。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至少是在临近考试时,需要好好努力,将自己其他的爱好全部摈弃。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制约了学生视野的扩大,使其拘泥于狭隘的知识学习范围之内,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原本的兴趣,使生活完全围绕着学习转,失去本来应有的活力。即使是参加活动,也会抱着加分等念头,带有功利色彩,而负担加重。随着兴趣的减少,学生心理也会变得沉重,学习失去原本的意义,而变得了无生趣,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积极性。

(四)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有一种向社会发展的趋向。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势必会引发一些矛盾,涉及到利益的较量,这些都会影响彼此感情的交流,久而久之,便会变得冷漠了,失去了纯粹的友谊和真诚。特别是在考评期间,大家更会因为加分多少而争论,忽视了纯真友情的建构,严重影响自信心,发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影响心理健康。

四、解决措施

(一)改革考试方式

学生经历了无数考试的历练,已经具备基本的知识素养,大学里的考核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挑战。考试形式除了闭卷考之外,还可以通过面试、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保证基本的公平,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广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考分离作为一种新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维护最广大学生的利益。可以从较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学习,放心地考试。

(二)调整考评政策

我们必须承认,参加学生会之类的活动多少能展示一个人的能力,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许多学生在考虑到参加活动可以加分的前提下,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本应该最值得关注的学习。这使得学习的重要性显著降低。而显然,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无疑是最重要的。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对学生的奖励不光从综合排名上赋予奖学金等荣誉,也可从培养兴趣入手,酌情鼓励,开拓发展领域,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学生在学科竞赛、科研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表现力时,学校应该予以全力支持,设立专门的基金进行奖励。

(三)引导个性发展

每个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如果能从多方面发觉自己的才华并使之发扬光大,无疑具有很大意义。而从我们现今的考评制度来看,很少从特长和兴趣的角度肯定学生,以致绝大多数人都为学习所困,整天都沉浸在书本中,与社会严重脱离,制造出了很多类似的个体,不能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适当地在期末考评中肯定学生的特长,设立专项奖学金,有利于学生调动开发自己潜能的积极性,也可以活跃大学生活,使学习在快乐中进行。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有开拓性地学习。另外,教师要从保护最大范围学生的权益出发,端正态度,客观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为熟悉程度和主观原因而给予一定的偏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平,体现教师的素质。

(四)提高教学实效

现在大学里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研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教师把大量时间都放在科研上了,很少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即使是上课时间,教师讲的东西也未必对学生都有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的下降更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从为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思考利弊得失。当然学校也要制订一定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把衡量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规范教师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权益,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五)转变学习观念

大学的考评制度从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作为学生,自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长远意识,切实掌握技巧,适应社会发展,而非仅仅拘泥于为了拿奖学金等荣誉而放弃自己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虽然奖学金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学生综合实力,但是具体的特长等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对于未来的生活具有更大的指向作用。

大学教育是以职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以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培养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本身教育资源不断创新,这两方面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的学术水平是教育素质的标志,也是教育水平的保证。大学的考评应该从更加开放、民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现今存在的考评制度虽然有其全面合理的一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需要不断改进。通过以上解决策略的提出,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从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出发,帮助考评制度不断走向完善,从而促进大学制度的完善,充分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

[1][2]林亚娥.改进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考试周刊,2007(33):2.

[3]王学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4]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臧运蕾,李成超.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88.

[6]穆燕.影响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因素及其对策[J].中医教育,2004(02):14.

[7]张建卫.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9.

[8]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实证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1):20.

猜你喜欢

考试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