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一项“协调”活动*

2010-03-21

外语与翻译 2010年1期
关键词:口译员源语译员

余 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口译:一项“协调”活动*

余 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口译活动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交际中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传播的障碍。本文通过探讨口译活动的目标、口译员角色的定位两个方面说明口译的过程是一个消除障碍、解决冲突的过程,口译活动也是一项“协调”活动。

口译;冲突;障碍;协调听话人正确地获悉发言人的意图(Jones,2002: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对翻译特别是现场口译的需求也大大增长。现今,口译活动不再局限于官方的正式会议、会谈等,还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国际会议、商务谈判、培训教学、法庭诉讼、甚至聚会用餐等。然而,无论在什么场合,口译的作用始终不变——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不通的交流双方,即发言人和听话人,能相互知晓对方的意思,并保证该场合交流活动符合交流双方的交流期待。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口译员必须“清除”交流双方在语言、文化和概念上的障碍。同时,口译员还不能介入交流双方的利益中,即所谓保持“中立”。因此,口译活动也常被认为是一种“协调”(mediation),即“在冲突中,由第三方提供服务,用以消除双方分歧或寻求解决”(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aedia)。

本文通过分析口译的目标、口译活动的参加者,并将以上两方面与“协调”进行比较,进而解释为什么口译常被称为一种“协调”活动。

一、口译活动的目标

波奇哈克曾经指出:“(口译)是一种即席的活动,为的是能促使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行交流(P chhacker,2004:10)。”因此,口译的第一目标就是让所有参与交流的人能相互理解。另外,这场交流应该是按照参与各方预期的目的进行的。各方在其中保有各自的利益,而口译则是他们唯一能相互表达意愿的渠道,他们也期待能借助口译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因此,他们期待口译能增进交流过程。也就是说,口译的目标是增进理解和交流。

为了能够使语言不通的各方相互理解,译员必须将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出去,而不是简单地“鹦鹉学舌”将发言机械地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必要的时候,口译员需在翻译中加入解释,甚至是转换源语的表达方式、引用典故等,帮助有时却可能因为讨论或磋商中的某些不当的言语表达而受到挑战。

例如,在一场短期培训的开学仪式上,受训方(中国某市代表团)代表发言,感谢主办方(英国某大学)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因为前一晚,主办方一位负责人出席了中式的欢迎晚宴,并表现得非常友好而热情。这位受训方代表发言时特地提出感谢,并描述了一段晚宴中尽兴饮酒、欢闹的情景。由于很多国人潜意识中,“饮酒”与“交朋友”是直接划等号的,发言人的主要目的是想借此说明那位负责人非常友好。然而,在场的其他主办方人员未出席晚宴,也不了解中国的“酒文化”。如果直译,会给他们留下此负责人工作态度不端、工作时间玩闹、甚至是形同“酒鬼”等不好的印象。这样一来,发言人“致谢”的目的不但没达到,还可能破坏了典礼严肃正式的气氛,对那位负责人也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因此,译员及时地调整了源语,译成:“All of us had a very good time with Professor W(之前提到的那位负责人)last night.We can see your hospitality and thoughtful arrangement from the delicate food and wine at the banquet,which must have been carefully selected by Professor W and his colleagues.”在此,译文的重点不再是“饮酒、玩闹”,而转变成了“周到悉心的安排”,赞赏了负责人为晚宴所做的“工作”。

以上这种交流目的受到言语挑战的情况,在商务谈判中很普遍。谈判的双方为了争取到更大的利益而常常会有愤怒、甚至粗鲁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不加修饰的直译可能会使谈判就此陷入僵局((Gentile et al.,1996:122)。这可不是谈判双方期待看到的。所以,有经验的口译员往往“加工”一下源语再翻译,为的是使谈判能够顺利继续下去。因此,口译员作为一位“协调者”,并不会干预到活动双方的利益冲突中,他/她“协调”的是双方在交流目标和期待上的分歧。

二、译员角色的定位

口译活动包括三方参加者,分别是发言人、听话人和口译员。虽然发言人的信息是面向听话人的,但是由于语言障碍,信息必须通过口译员传达。发言人和听话人的角色经常对调,而口译员正常情况下角色不会改变,仍然是一个“中间人”(Roy,1993:347)。

(一)发言人与听话人

即使在有口译员参与的情况下,发言人与听话人仍然是交流活动的关键角色,决定着交流活动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两方的角色有可能互换。特别是在讨论或谈判中,他们参加活动是为了表达意见,同意或反对另一方。他们还持有各自的利益,这些利益有可能与另一方一致,也有可能相互冲突。他们是交流中理解冲突和交流期待冲突的制造者,同时他们之间还存在语言、文化和概念上的障碍,没有能力直接交流。

(二)口译员:协调者

与发言人和听话人不同,口译员与活动所讨论的事务没有利益关系。他/她的作用是“渠道”和“桥梁”,在交流的双方之间起沟通的作用(Roy,1993:347)。也就是说,口译员将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听话人的语言忠实、准确地重述出来,不夹带译员自己的偏见和个人意见。口译员既不为发言人代言,也不替听话人说话(Colin and Morris,1996:22),且不会主动提问、建议或引入和改变交流的话题(Roy,1993:347)。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口译员必须“隐藏”自我,把自己放到发言人的角色中。因此,译员翻译时,不应该说“发言人刚刚说”,“他认为”等,而应该说“我说”,“我认为”。一个被广泛引用的经典案例是,男性译员在翻译中必须说“我是一个养育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这是他服务的女发言人的源语。口译员是促进发言人与听话人交流的第三方,帮助交流双方突破语言的障碍;同时,帮助消除交流中的文化和概念障碍。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语言不通也就意味着交流双方在文化上很可能会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就肩负起了文化协调者的角色,即必须保证口译的内容能让目的文化(target-culture)中的听话人理解(Kondo and Tebble,qtd.in P·chhacker,2004:59)。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解释甚至是修改发言人的某些用词就成为了必要的手段(Jones,2002:3)。

举一个不够成功的口译的案例,在中国申办08年奥运会的时候,口译员将一位中国官员的发言以字面直译的方式翻给奥委会代表团,说:“whether there is a show or not is up to you(现在,有戏没戏就看你们了)”。双方一直在交谈的是奥运会的申办问题,突然间出现了“一场演出(a show)”,让听话人(奥委会代表团)无法理解。然而,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发言的官员想要表达的。事实上,源语要表达的是“申办能否成功取决于奥委会的决定”(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

在这样的情况下,口译员对源语加入一些解释或者是适当地修改就成为必要。比如中国人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通常会说“一路辛苦”了。若直译成英文“you must have overcome lots of difficulties on your way”,就容易让英语国家的人误解了——他们可能会认为中方人员在说他们精神萎靡,穿着也不整洁干净。所以,口译员在翻译这句问候语时,常用的办法就是改变源语,在目的语中选择符合语境的句子,如“you must have had a pleasant journey”等。这样的改变并非扭曲了源语的意思,相反,适当的解释和改变能帮助听话人跨越文化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发言人的原意。

口译员的另一项“协调”任务就是要帮助听话人跨越“概念障碍”,特别是当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向相对“业余”的听众发言时,发言人可能会用到很多专业术语,甚至有些术语就算是用目的语表达,非专业听众也不见得能理解。当听话人因为术语的关系而无法理解发言的时候,Gentile就建议口译员应该提醒发言人对某一术语或概念进行解释(Gentile et al.,1996:49)。口译员的行为不应被认为是干预发言人。恰恰相反,这样做实际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在翻译医生与病人的对话时,不少有经验且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口译员甚至会主动向病人解释一些医学术语,但译员的“主动”行为也仅限于此,他们不会给病人提出自己的医学建议,而会完整地翻译出医生的意见。

一次在英国举办的有关市场的培训课程中,英国的授课讲师举例时提到伦敦一家叫“哈罗兹(Harrods)”的百货商店,这个商店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讲台下参加培训的中国学员中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商店,如果严格按照源语翻译,在场的学员很可能对这个例子完全没有反映。当时译员在交替传译时,特地加入了一段额外的解释:哈罗兹百货商店是全英最著名、最奢华的商店之一,其所有者是法耶兹,已故王妃戴安娜生前男友多迪-法耶兹的父亲。这样解释,不仅介绍了这家商店的类型、市场定位,还说明了它对比其他同类商店的特殊性。这样一来,学员立刻理解了讲师举这一例子的意图。

总而言之,口译员的角色正如一位“协调者”,他/她是交流活动的第三方,在发言人与听话人之间保持中立,同时推动着整个交流程序,消除语言、文化、概念上的障碍。

三、结论

口译是跨语言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促进发言人与听话人间的跨语言交流。与“协调”相似,口译的目的是解决交流中的冲突,即理解冲突和交流期待冲突;帮助交流双方理解源语信息及原始意图;并实现交流目标。而与“协调”不同的是,“协调”处理的是双方在某一问题上的利益冲突;而口译活动中,译员的角色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与交流的问题没有利益关系。口译员的任务是帮助交流双方克服文化和概念障碍。“协调者”可以向对话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口译员只能忠实、准确地用目的语重述源语信息。口译与协调在形式、目标及参加者的角色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口译……可以定义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协调,帮助语言不通,或不选择使用同一语言的个人或集体进行交流”(“Introduction”,2002:2-3)。

[1]广州市政府外事办.“外事翻译的性质和作用”[EB/OL].http://www.gdfao.gd.gov.cn/fyyd/fyxd/200309170012.htm,2005-12-11.

[2]Alexieva,Bistra.“Typology of Interpreter-mediated Events.”1997.Ed.Franz P chhacker,and Miriam Schlesinger.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3]Colin Joan,Ruth Morris.Interpreters and the Legal Process[M].Winchester:Waterside Press,1996.

[4]Gentile Aldolfo,Uldis Ozolins,Mary Vasilakakos.Liaison Interpreting:A Handbook[M].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96.

[5]“Introduction.”Ed.Franz P·chhacker,and Miriam Schlesinger.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6]Jones,Roderick.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1998.

[7]“Mediation”.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aedia.Encyclop·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EB/OL].12 Dec.2005.<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5>.

[8]Pchhacker,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4.

[9]Roy,Cynthia.“The Problem with Definitions,Descriptions,and the Role Metaphors of Interpreters.”Ed.Franz P·chhacker,and Miriam Schlesinger.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例如,1949年,毛泽东出访前苏联,与斯大林探讨两国双边关系。当时,斯大林问毛泽东双方的会谈是否能取得成果。毛泽东回答:“我们可以通过协商搞点东西,它要既好看又好吃”。翻译除了把毛泽东的原话翻出来以外,还另外加上了解释:“good-looking”means the thing should be in a good form that can be proudly shown to the world,while“tasty”means it should be meaningful to both of us(好看,就是形式好看,这主要是给世界各国看的;好吃,就是说要有内容)。(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照字面直译,斯大林将无法理解毛泽东源语中的比喻,即他们之间存在着理解冲突。而口译员通过保持源语意思不变,改变源语表达的形式解决了这一冲突。

另一方面,为了增进交流过程,译员必须帮助实现交流的目标。根据Bistra Alexieva(1997:229-30),在使用口译的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1)知识交流(knowledge exchange):知识交流活动中,参加者分享知识和信息。通常,新知识或信息由发言人向听话人提供。

2)集体决议(arriving at group decision):这类活动旨在为参加者共同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活动中,所有参加者都想通过磋商达成合意,消除分歧。

3)目标冲突(conflicting goals):这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参加者解决问题。但最后的解决方案可能会不可避免地伤及某些集团的利益或权益。因此,所有集团都同时设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额外利益。

在理想的状态下,所有的活动参加者在交流的全程中都应该有意愿去实现交流的目标。然而现实活动中,这种意愿

2010-01-19

余怿(1982-),女,广西柳州人,硕士。

猜你喜欢

口译员源语译员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