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大学生奖学金资助体系
2010-03-21赵玉娟
李 营 赵玉娟
(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2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大学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高校收费制度已由过去的免费制变为现在的收费制。学费连年上涨,繁多的学杂费用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严重障碍,经济上的窘迫给许多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如何完善我国大学生奖学金资助体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奖学金资助制度的变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倡导教育机会均等,为了保障每位公民都能够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经济援助问题,并早已建立起了积极有效的大学生奖学金资助制度,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一)人民助学金制度(免费)为主的阶段(1952年至1983年)
我国的人民助学金制度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实行此制度的出发点就是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援助。1955年至1964年期间,我国政府曾颁布了许多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了人民助学金的使用原则和评定标准等。此后人民助学金制度经过几度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可是“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年浩劫结束,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成为当务之急。为帮助解决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1977年12月1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该《办法》在恢复原有大学生资助方法的基础上,制定了“文革”后第一个大学生资助方案,规定了人民助学金的发放范围,此办法一直贯彻实施到1982年。
(二)人民助学金制度与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并存阶段(1983年至1987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领域也开始了不断深入的改革。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创新,成为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种变革的形势下,以前的高校学生奖学金资助制度已不适合延续,人民助学金制度如何改革成为党和政府发展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自1983年起,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其重要内容是把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从原来单一的人民助学金制度为主,转向人民助学金制度与人民奖学金制度并存。
(三)新型资助模式:奖学金和贷款制度并存阶段(1987年至1989年)
随着变革的推进,人民助学金制度已不再实施,取而代之的是奖学金与贷学金制度。此制度是在1987年7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后确立起来的。奖学金分为优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优秀奖学金用于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专业奖学金用于奖励考入师范、农林、体育、民族等专业的学生,享受面为全体学生;定向奖学金用于立志毕业后到边疆、经济困难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的学生。学生贷款则主要为了帮助部分确有经济困难、不能部分或全部解决在校学习期间费用的学生,属无息性质,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并控制在学生总人数的3%以内,学校负责发放和催还管理工作。至此,奖学金与贷学金制度成为中国高校学生的主要模式,但这一制度的实施时间极短,仅仅两年多。
(四)建立与完善“奖、贷、补、助、减”五位一体的混合资助制度阶段(1989年至今)
1989年我国实行成本分担,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收取学费后,高等学校出现了一批生活难以维继的学生。而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问题。原来的奖学金与贷学金制度已很难适应此时的形势,于是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变化,大学生资助制度也开始改革。在完善原有奖学金制度和贷款制度的基础上,大学生资助方法和方式更趋于多样化。除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实施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定向奖学金和贷学金之外,国家教委又推出了由政府拨款支持、由各高等院校组织的“勤工俭学”、“特困补助”和“减免学费”等资助措施。这样就初步形成了“奖、贷、补、助、减”五位一体的大学生资助体系。[2]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问题,社会各界也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怀,随着国家资助贫困学生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国各高校都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奖、贷、补、助、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困体系。
二、现行大学生资助体系
(一)奖学金
奖学金是国家、社会赞助的机构或学校对学习成绩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的奖励。就其奖学金的本质而言,主要有激励、表彰、调动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性的功能,促使各方面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现行面向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奖学金主要包括: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形式。研究生奖学金分为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两种。另外,在我国高校中,除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外,还有经有关部门批准由社会各界设立、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以及社会单位为资助贫困大学生或吸引人才而在学校设立的各专项奖学金。奖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奖优和助困的双重作用。
(二)贷款
学生贷款主要包括三种贷款形式:即“无息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1.无息贷款是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的无息借款。该项贷款一般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经办,毕业后6年之内还清即可。目前各高校学生贷款实际额度一般每人每年在1000元以上。2.国家助学贷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新探索,主要用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3.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是指各金融机构以信贷原则为指导,对高校学生、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办理的、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为目的的一种商业性贷款形式。近年来,这种助学贷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是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益补充。学生贷款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同时,也为学生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
(三)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资助,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部分经济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将“资助”和“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勤工助学是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的对学生资助方式,这项制度在我国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四)特殊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
特殊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政策都是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辅助性措施。特殊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无偿资助。减免学费是国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等实行的全免或部分免除学费的政策。[3]
三、大学生资助资金来源的解析
(一)国家是提供资助投资和制定政策的主体
从我国大学生资助经费来源上看,政府投资为主,这反映了政府是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权利的代表者,因此政府是对学生最主要的资助者。政府投资不论从力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其他投资无法比拟的。但是目前这种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显示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3%左右,不仅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就是距世界平均水平的4.8%尚有较大差距。[4]
(二)社会各界团体出资为辅
从国家财政状况来看,对教育投资还是很有限的。单靠国家财政拨款很难支撑助学经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到助学的事业中来,从而扩大资金来源。如:企业的出资、慈善机构的捐赠、个人捐款等。因此社会的慈善机构应该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它体现了社会的爱心,体现了民间团体、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起到重大作用。鼓励多经济主体的参与,调动非政府的经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因为两者是相互的,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那么在人才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经济主体来援助。
(三)高校内部的资助措施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高校通过教育活动,促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素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改变社会观念、加强与社会联系的同时,既为社会作了贡献,又为高校自身发展筹措了必要的经费。高校不断开辟勤工助学基地、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勤工助学的劳动报酬。俗话说,靠人不如靠自己。高校中已经提供很多的助学岗位,但这只是杯水车薪,高校中困难学生的基数很大,那么勤工助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学校应该自上而下有一套解决内部问题的政策体系以及行政措施。
(四)银行的金融资助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金融组织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金融主体。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银行向高校提供的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不足,为高校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银行也是功不可没的。增加银行的资助力度、贷款额度,完善贷款的运行机制,让更多的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完成学业。[5]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政府对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带动下,社会各个领域也都参与到了教育资助活动中,并且在运用银行金融手段支持教育的基础上,各高校已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资助学生助学贷款的规章制度。资金的来源也从单纯只依靠国家资助的一种维度,转向依靠社会各界团体出资为辅的变化,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等多角度的资金筹措。总的来说,在我国高校中,社会捐助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因此政府还需加大力度,推动各界助学贷款事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
我国已建立起了政府、学校、社会共同负责的大学生资助制度体系,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社会隐形矛盾。如何更好地援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积极有效地建立起更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在对诸多问题加以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现在对大学生资助的资金不足,资助体系的合力不够完善。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高等教育资助添砖加瓦。政府随着时间的变迁,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也要不断更新,并应该适度控制学费上涨。我国是人口大国,众多的大学生来源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加上人均收入差距的拉大,如果学费持续上涨,势必阻碍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之路。
第二,要克服只重视对大学生经济上的资助,而忽视对大学生精神上压力的缓解。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政策的宣传与指导,提高大学生充分利用政策的能力,排除大学生因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消除大学生贷款的顾虑。
第三,高校应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应该创办和利用自己的校办企业,带动高校发展,为资助大学生开辟新的勤工岗位与资助来源。高校还应该与企业及相关部门紧密联合,从而得到企业的资助,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回报企业。
第四,立足于国际,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范围,应积极研究并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公平有效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大学生资助的投资力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是一项有待于我们解决的迫切任务。
[1] 丁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2] 李明.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3] 张海珍.高校资助政策研究[D] .海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4] 张懿.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分析与行动建议[J] .中国青年研究,2006.
[5] 姜旭萍,丁桂兰,严海燕.关于高校落实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机制创新[J] .中国成人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