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现质疑精神的个性『放言』

2010-03-21

文学自由谈 2010年1期
关键词:洪江文豪文史

●文 元 毅

许多古代大文豪的生活遭际、人生命运往往极为动荡、坎坷,且随着年代久远,更显其奇特和神秘,它们向来被有心的作家和学者视为一种写作资源而津津乐道,长说不衰。特别是在书市无热点的当下,这类文章已悄然形成了某种阅读趣向。我把这类文章定义为文史随笔。王洪江《文人那点子事儿》的书名,既透露了出版社市场销售的某种操作策略,也表现出作者的一种绝非循规蹈矩的书写姿态。“文人”,“那点子”,“事儿”,分开来读,确实不无戏谑色彩,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感觉到几丝轻慢,其实这只是寓庄于谐的一种伎俩,作者显然比我们更清楚,“文人”的“那点子事儿”,毕竟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重要承载,轻率不得,更轻薄不得。

文史随笔大概是学术之外最靠近文学史批评的一种文体,法国作家龚古尔曾把文学史研究形容为“专吃死人”,王洪江喜欢拿“古代文人”说事儿,却并不是戏说,而是有自己的套路。这就是说,王洪江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不甘心迎合任何现成结论,其言说方式也称得上是“放言”,但他的“放言”皆限制在古代文人的范围,绝不是口无遮拦,任意质疑,虽有针砭和臧否,却讲究以理服人,味道上也只能算是微辣,并没有采取逮谁灭谁的“酷评”策略。

王洪江这部书,与许多文史随笔一样,选择的是一些文人个案,却是在占有大量史实和材料(包括正史和野史)的基础上完成的,下了一定工夫。以我有限的阅读来说,当下常见的文史随笔多是通过文史个案,以理解、赞叹古代文人的鹤立鸡群、卓而不凡为主,整个基调是高山仰止,带有朝拜意味,以衬托同时代作家多为垃圾,属于典型的抬高历史、矮化当代的“厚古薄今”模式。而《文人那点子事儿》的批评姿态带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草根文化性质,没有框框,锐意出新,试图自成一家,其风格走向近似李国文的历史文化散文。李先生史学底蕴深厚,随性而为,大开大阂,恣肆放言,老辣呛鼻。我不知道王洪江是不是受到了李先生文章的影响。不过稍作比较,区别还是明显的。李先生的文章兼有历史随笔与文学散文的双重特色,笔力曲折,韵味深长。而王洪江的文史随笔似乎不太注意文学性。最主要的,还是写作的着眼点不同,王洪江感兴趣的是古代“文人那点子事”,焦点放在了历史截面,李先生却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常常借题发挥,援古说今,以他人之酒杯,浇个人之块垒。或者一言以蔽之,王洪江动的是古代文人的脑子,李先生操的是当代文坛的心思。

在本书中,文人不是一个古代文化的符号,而同样是俗世的生命载体。但文人又属于俗世的一个异类。大凡文人,无论古今都因其才华出众而自视甚高,个性鲜明,他们不愿愚从,不肯苟活,常常被历代高压统治者视为祸头和隐患,而命运多舛。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旷世文豪,则厄运更是与他们一生相伴,如影随形。王洪江把他们作为“个案”予以考察,解剖,把他们放回到特定历史时代,褪去千百年的光环,弃绝公认的结论,让他们栩栩如生地复活,回到七情六欲、生香活色的生命状态,回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活法,还原那些古代大文豪的最初身份和原始面目,而不是千百年文学史早已给定的或者“为尊者讳”那样的身份,用今天的历史观、审美观重新审视他们的成败得失,特别是不肯放过他们在特殊历史背景和人生境遇中的那些精神盲点,心灵挣扎,人格缺失,性格弱点。

王洪江的写作视角,不是仰视,也非俯视,而是平视,体现出的是一种历史唯物论态度。他的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挑剔文豪,质疑权威,不盲目认同现成定论,即使沿袭学界的一些共识和定论,比如对屈原,比如对三曹父子,也一定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用这样的心态去读古人,看古人,就能读出疑惑,看出问题,就能不断积累自己的思路和心得。王洪江学不会正襟危坐,深不可测,他的书写,体现出的是一种思想者的特质,他并不打算在这个领域惊世骇俗,出人头地,他写的纯粹属于个人心得,并没有什么使命感,能不能成为气候,是否能为气象森然的主流学界所接纳,其实并不重要。但可以想象,这样一种书写过程,一定充满了轻松和快意,看上去带有某种自娱自乐的味道,骨子里其实却是认真的。

还可以感觉出,作者真正是一个读书的有心人。读书,特别是读史,也是需要能力的。大凡擅长写文史随笔的人,都有读史书的嗜好。读史(包括正史和野史)常常可以使人清明,睿智。作者读史书,不仅重视知识的积累,学问的提升,更养成了发现问题的敏感,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极力反对读太多书的,他认为,“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考,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画。我们自己的思绪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能力一样”。王洪江的读书却是一个反例,他正是通过大量读书才发现了有那么多可以重新审视和讨论的问题,从而更加自信,读书没有使他亦步亦趋,成为掉书袋的呆子,他更不会拜倒在古代大文豪脚下,迷信他们的一切言行,读书使他坚定了把质疑进行到底的信念。王洪江自然也很清楚,一旦减弱了那些质疑的个性和力度,其文史随笔的存在意义就将成为一个问号。

《文人那点子事儿》这本书,可以称之为一部中国古代文人的另类观察史。除了对《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比较,具有文本层面的研究意义,其他都属于“文人那点子事儿”。他滔滔举证《红楼梦》是对《金瓶梅》的模仿,带有某种颠覆和解构意味,尽管有些结论有牵强附会的嫌疑,但他的读书献疑的精神与挑战权威的气魄还是应该肯定的。这是他的自由。套用西方一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的权利。只是,王洪江或许会遇到一种尴尬,他的这些文史随笔,学界未必见容于他,文坛也很难接纳他。不过我想,既然写作是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王洪江通过质疑和放言,已经释放出了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快意和乐趣,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洪江文豪文史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党的光辉亚克西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被拐20年凭4岁照片找到家
朱文豪陶艺作品
洪江 诗人应为新时代鼓与唱
Analysis on Lump,lumpoffand Rogue Waves with Predictability to a Generalized Konopelchenko-Dubrovsky-Kaup-Kupershmidt Equation∗
因水而兴的商城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