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魂附体生笔灵

2010-03-21刘兆林

文学自由谈 2010年1期
关键词:李铭民办教师处女作

●文 刘兆林

能为李铭的长篇处女作《民办教师》写序,一因该作入选全国百部农民作家丛书,责编有嘱,二因李铭的谦逊,三因李铭目前写作势头虽很强劲但仍属弱势群体,四因我本人也属弱者。弱者都渴望得到帮扶,也以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扶一把为荣幸。我很不理解有的自视甚高的评论话语权执有者,面对苦巴苦业的写作者弟兄求助的眼神儿,顺手就能拎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棒抡上一通,那自信的神态,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有句“无疑于嫩苗地上驰马”的话,不由得心里生疼。难道中国没人获着一个诺奖,中国作家就得集体自杀?就如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还大大低于第一世界国家,中国老百姓就不过自己的日子了?

说过这些之后,再说李铭和他的《民办教师》,心里就舒服多了。李铭的家乡辽西山区,常遭旱灾需要扶贫,但那里的人和草木都活得很是顽强。他们需要的扶持,是有自己顽强信念作支撑的,就如李铭《民办教师》中描写的马志远和马大志父子的顽强和执著一样,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李铭小时候就在他描写的那种山沟民办小学读书,又在本地乡土中学读得初中文凭,这就使他属于那时他们小村的知识分子了。他十分感恩寒酸的学校和贫苦的老师使他具有了贫薄的文化水平,使他具有了通过文学作品获取精神营养的能力。虽然那点可怜的文化水平帮他自我吸允到的营养谈不上丰富,却催化了故土赐予他的文学天分。后天那些文学补给和先天那些文学天赋,成了他走出故乡小天地谋生的最有效资本,他可以不用贷款就自行“投资”,先是把打工谋生所尝到的酸甜苦辣当原材料,试着一件接一件地生产小商品(一篇小散文或一篇短小说),再拿到马路小摊市场(各种小报小刊),悄悄卖几个钱糊口。其中的艰辛困苦令人感佩,这里不再一一细说了。这样,他劳动与生活的艰辛便不断变成新的生产资料和扩大再生产的新资本。这当中,他以自己的谦逊和执著,不断求得朝阳市文联、辽宁文学院、辽宁省作协、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诸位富有同情心的师友虚实兼具的相帮,李铭的创作生产力逐渐增强,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从小报小刊的小玩艺,一步步发展到大报大刊和权威选刊看好的像样成型作品,他也逐渐变成辽宁文学院签约作家,辽宁作协推举的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和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员。在此基础上,他将整个中国文学大市场环顾一遍,把多年攒下的“资金”统筹运作了一番,而后集中作了一次“大投资”,便有了眼前这部富有特色的长篇处女作。该作集中显示了李铭作品的特点,即乡土口语叙述的生动性与乡间人物独特性的自然融合,以及乡村人物的残酷命运与乡间清丽自然景色的强烈反差和统一,使他的小说色彩鲜活人物生动,情节奇特叙述从容,善恶共处雅俗并存。读李铭的小说,我的心情有点像看东北“二人转”,虽不十分合我个人的欣赏趣味,又忍不住想大声为其叫几句好。想想那“二人转”,生自民间,长于民间,热烈火爆生动活泼,油滑和真诚掺和在一起,迎合了贫民百姓的趣味,其生命力像严寒冻不死酷热晒不蔫的乡间路上车轮都碾不断的马莲草,虽身贫命贱,但幽默乐观,帮穷苦人苦中寻乐,顽强挣扎与生活。李铭这部《民办教师》的叙述语言就具有“二人转”式的幽默机智甚至略显一点儿油猾,但更充满了乡下人的倔犟与宁折不弯的正直,和舍己容人的善良。全书既弥漫着清新的乡野诗情,又掺合着底层百姓了不断的荤俗趣味,所表现出的主调却又是世代传承不息的传统文化美德。作者精心塑造的乡间文化代表人物,偏僻山村民办教师马志远和马大志父子,他们所集中体现的不图一己升官发财和自家享乐腾达,一心为乡亲后代有文化有出息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他们的精神成了深深眷恋于乡土的驱之不散的乡魂,这乡魂几乎是附着在李铭身上了,驱动着他的笔,催生着他的灵感,他的灵感便如山间溪水,蹦蹦跳跳地流淌,甚至有时流离了主题,造成些许浪费。同时那浪费里,又显示了他对形形色色人物的谅解与宽容。

现在的李铭,已由原来的当农民工一边用苦力挣钱吃饭,一边用脑子悟文学完善自己,变成游走于乡村和城市之间靠写作为生的签约作家了。但这并不是一条轻松的人生之路。除了继续真诚地肯吃笨苦,还得使灵用巧。可以说,李铭以往的作品已经证明他兼备了这两方面功夫,但有了不小成绩之后的李铭,今后应注意一下用巧之度。那些真诚的笨苦,吃多少都不会过分的,而用巧一旦过度,就会使作品失重。由衷祝贺李铭长篇处女作成功问世的同时,也热切期盼他的创作之路能走得长远些。

猜你喜欢

李铭民办教师处女作
奇怪的保洁
胡适在国际汉学界的“处女作”
新民办教师进退
拉钩
寒门学子抢银行,14年后浴火重生折桂名校
王啸坤“处女作”导后感
农村民办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Viktor&Rolf推出导演“处女作”短片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
说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