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

2010-03-21李凤琴

外语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沉默言语话语

李凤琴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1 引言

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现象普遍存在。不同民族对这一现象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述方式。作为人类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沉默”在俄罗斯学界已有200多年的研究历史。起先的研究先后集中在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以人为本”的语用研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语言与“语言主体”,甚至“人”成为俄罗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沉默”现象随之进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尽管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存在着诸多差异,“沉默”在各种语言中的适用范围却颇为相似。这一点,无论在词汇释义还是在话语交际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汉语词典对“沉默”的释义是:(1)<形>不爱说笑,沉默寡言;(2)<动>不说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6:167)。俄语“沉默”现象可以分别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表述,动词的释义是:(1)沉默,不说话,不吱声;(2)寂静无声,沉寂;(3)隐匿不说;(4)<转>(感情、感受等)藏而不露,不表露,不流露,不显露(黑龙江大学辞书研究所1998:2394)。英语“沉默”的释义与俄语相近,只是上述意义多用不同的短语结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沉默”概念是在“说”的背景下形成的,是“说”的第二属性。打破“沉默”只能在“说”的基础上,话语的开始不使用这种表述。正如开始沉默的只能是说话人,而开始说话的未必是事先沉默的人。也就是说,说话在沉默之前,但说话未必由沉默引发。这种认知方式的趋同性是分析、研究话语中“沉默”现象的基础。本文拟以俄罗斯学者的相关观点为依据,结合汉语语料,初步探讨言语交际过程中蕴含话语意义、具有交际功能的“沉默”现象。

2 话语意义

从词汇意义层面看,“沉默”的内涵等同于动词否定形式“不说”。倘若这样,沉默的意义就无可研究。但是如果从言语交际角度看,“沉默”与“不说”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沉默”以说话为前提,但没有说话并非都是沉默。“沉默”具有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而“不说”不仅失去这种预设,而且可以意味没有言语能力或不掌握某种具体语言。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使用言语是规范行为,“‘沉默’通常表达的是违反规范的行为,一旦这种行为获得社会意义并打上标记,‘沉默’就成为由人控制的言语动作,从而获得可被各种副词修饰的实际意义和特征”(Арутюнова 1994:178)。可见,“沉默”表达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行为,蕴含着说话人一时难以表达或不愿意表达、不方便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多种思想、情感和复杂的心态。

Арутюнова认为,沉默是交际活动的最高形式,是表达或者传递心理感受和感情的纯粹方式。“按照她的观点,沉默是一种有意义的空缺言语行为(нулевой речевой акт),对它的理解必须依靠交际语境,对它的描述断然离不开上下文。”(周民权2009:4)根据语言学中的结构缺失理论,我们可以将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看成一种言语形式的缺失。这种“缺失”同“零符号”、“零能指”一样,形式的缺失使其更具想象空间和隐含意义。交际中言语形式的缺失(沉默),以语言形式动词“沉默”表述。也有学者将这种“沉默”称为言语活动中体现社会文化特征、判断推理、控制情感、传达心理语言过程的“间歇行为”(杨平1996:2)。话语“间歇”意味着话语的“继续”。可见,沉默不代表思考的停止,它是话语准备过程,是为促使事物向着交际者主观意愿方向发展而保持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沉默”不仅具有话语意义,传送言语信息,还能真实反映交际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对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现象应该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沉默在不同语境中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包括默认、沉思、羞涩、威严、默契等行为,所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沉默是金’等说法,而消极沉默指逃避、不悦、拒绝、挑衅、放弃等非言语行为。由此看来,消极沉默在交际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有否定、贬义的色彩”(姚芬芳2009:106)。也就是说,在不同语境中,“沉默”分别表达肯定或者否定意义,有时甚至带有评价意义。

2.1 肯定意义

巴赫金认为,话语必然依附“人”这个主体存在。“在每一个表述中——从一个构成的日常话语到科学或文学的鸿篇巨著——我们都能够掌握、理解、感受到说话人的言语意图或言语意志,它决定整个表述及其规模和界限。我们可以想象出说话人想要说什么,并用这个言语意图、言语意志来衡量表述的完成”,“说话人的言语意志首先是在一定的言语体裁的选择中实现的”(Бахтин 1986:270)。一般说来,言语交际中的一个成分在语义上一次只与一个成分有直接指涉关系,沉默的话语指向可以是对前面话语的赞同、支持、同意等肯定的话语意义。例如:

①大家为之一楞,猜出了“班长”不平常的用意。他们知道此时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②他说这番话的时候,那位女部长就坐在他身边,一言不发,沉默已经说明她对参谋长意见的赞同。

2.2 否定意义

Крейдлин 指出,“在对话中,特别是在社会交际中,沉默具有另外一种功能和语用特点:它常常等同于未发出的言语反应或未完成的体态动作,表达的不是同意,而是回避对话、放弃或者抗议”(Крейдлин 2005:27)。语句的否定通常不是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而是否定肯定句中负载的已知信息。“沉默”表示否定意义时,相当于隐性否定词,其语义指向是邻近的其他词(主要是动词)。例如:

③记者请他评价一下与他合作过的一位当红影星,他沉默了。

在③中,“沉默”的语义指向记者(评价他人)的要求,明确表示交谈者拒绝评价自己的合作者,是对记者要求的否定。

④新娘边哭边提议新郎到法院告这几个闹房者侮辱女性,然而新郎却沉默不语。

④表明,新郎不赞同新娘的主张,没有告闹房者的意愿。“沉默”表达他不同于新娘的想法和对新娘提议的委婉否定,揭示新娘、新郎在对待同一事件上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在此种情况下,新郎的沉默可以避免言语冲突,并可能改变新娘告状的想法。

2.3 评价意义

评价意义不是某个词独有的特征,或者至少不是只有评价词才有的特征。评价在句子命题结构中通过语义谓词体现出来。含有评价意义的“沉默”,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哲理。例如:

⑤有了这本《讲真话的书》,算是有了荆棘中的一条路,于是,沉默也就是另一种发言。

⑥“一见到垃圾——错误就是垃圾——我就拿扫帚扫干净。”他还说过,“沉默是穷人唯一的朋友。沉默也是一种力量”。

3 交际功能

Корнилова曾给沉默现象下了一个概括定义:“沉默可被视为一种多功能的交际单位,在一定的社会相互作用(对话或拟会话)条件下充当交际策略”(Корнилова 2002:215)。按照她的观点,“沉默”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具有一系列交际功能,并对交际策略的运用产生各种反应,而沉默的本质特征描述与量化评述(长度、感情色彩、意向性、真/伪、符号性)相互变换,则取决于沉默所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特点、沉默主体(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语境的特点。另一位学者 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则从体态语视角研究沉默,认为沉默是一种有效的非言语交际手段,并将其分为“听话人的沉默”和“说话人的沉默”两种类型。“第一种沉默是听话人的角色义务和礼貌合作行为,并且发出自己参与交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如点头、注目、发出‘嗯’之类表示认同的感叹声等,以此来确认自己对于交际的关注与理解。听话人这种规范性的沉默符合说话人的预期;另外一种沉默则属于说话人的角色,当听话人等待他的话语反应时,他却一言不发,其言语符号呈零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根据上下文、交际语境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将沉默诠释为一种独特的、含有意愿及感情评价色彩的言语行为。”(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1998:282 -283)

表面的沉默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新的交际行为就是在这种模式中酝酿和产生。交际双方,特别是听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沉默”这一隐而不见的功能,从而对进一步的交流作出应有的推测,而不应将一方的沉默看成是消极、被动的交际行为,甚至是交际的终止。“沉默”这种行为方式不仅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还具有话语转换衔接作用。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互动参与者的沉默导致,言语相互作用受到背景条件的限制。例如:

①张伟的母亲也在电话里劝儿子赶快回来主动坦白自首。长时间沉默之后,电话那边终于传来了“我愿回去投案”的回答。

在母亲的劝说和得到儿子答复过程中的一段“沉默”,体现儿子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情感挣扎,并最终促使决定(答案)的形成,使事件向着母亲预期的方向发展。又如:

②谈判桌上互相对峙。沉默的对峙。沉默。沉默。沉默持续了132分钟。

相对无言的132分钟,恐怕创下了谈判史上沉默最长的记录了。谈判桌前双方长时间的沉默终于使事情发生了转机。成功的沉默使对峙的一方放弃了初衷,而使坚持的另一方实现了交际意图。

4 情感特征

除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之外,“沉默”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情感意义。其表现形式与“沉默”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习性、思维模式和文化理念密切相关。俄罗斯学者从社会性别语言学视角研究“沉默”的情感意义,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富有感情,因而在日常交际中对于过多的话语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爱说话是她们的天性。“说话过多、饶舌、闲扯被认为是典型的女性特征。不仅如此,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看法,即认为真正的男性不应该饶舌和搬弄是非。否则,就应了一句话:搬弄是非的男人比肮脏的妓女还要糟糕。”(Крейдлин 2005:30 -31)基于这一原因,女性一旦沉默,其行为则被视为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在许多文化中,男性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女性只能居于从属地位,在社交场合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同男性的沉默截然相反,可能与“伺机而动”的策略相关,即在不得已的沉默中寻找说话的机会。除了上述迫不得已的沉默(вынужденная молчаливость)之外,俄罗斯语言学家认为女性的沉默还包括“表面上的沉默”(внешняя молчаливость),其表现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一些帝王与达官显贵的妻妾或宠妃常常使用这种策略,在众人面前保持沉默,不干涉政治与社会问题,但背地里却不断地“吹枕边风”,从而达到掌控朝野,主宰国家命运的目的(Корнилова 2002:216)。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表面上的沉默特征在普通的女性身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妻子之于丈夫,女友之于男友等等。

笔者以为,“沉默”的情感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性别差异方面,大凡与人的言语活动有关的言语交际行为,都能够从不同层面凸显出这种意义。语言学之所以对情感进行语义和语用层面的分析,是因为情感的意义和语用价值都与特定的文化相关。情感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它通过某种外在形式被人所感知并产生某种影响。特定的情感可以投射到特定的行为之上,对行为产生推动作用。“情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也是情感化行为的发生语境,它是言语事件得以展开,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情感背景。”(何刚2003:37)“沉默”可以传达交际者的各种思想情绪、心理过程,可以表达人类喜怒哀乐的全部情感状态。

4.1 思念

①当记者向正在神采飞扬地介绍情况的马里问及家中和小孩时,马里的语气明显地顿了一下,只说了一句“今年14岁”,然后便是长长的沉默。(张磊2003:11)

该例是记者采访援藏干部时的一段描述。马里说完上述话语之后,眼圈渐渐变红,然后用力地咬牙,转过了头,几分钟过去了,马里才颇有些歉意地说:“只是想孩子”。这段长达几分钟的沉默,表达的是一种对孩子深深的思念与歉疚,这种情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引起会话参与者的高度共鸣。

②当我确信真的看不见他身影时才敢回头。用沉默代替语言,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从小父亲就传给了我。

例②是父子分别时的情景。父子间道别的话语、分离的感伤尽在不言之中。此情此景中的“沉默”,不仅使离别的感伤、思念得到充分的宣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爱如山”的理念。

4.2 悲伤

下一例句的背景是,美国历史学专家詹姆士·布拉德利在《飞行员》一书中揭露了二战中日本士兵曾残忍杀吃美军战俘(飞行员)的惨闻。60年后,这一惨案被公布于众,并告知飞行员亲属。

③当得知上述恐怖的事实后,布拉德利说,“所有人的第一反映都是:沉默,无语的沉默”。(詹姆斯·布拉德利2004:49)

布拉德利还透露,美国前任总统老布什的第一反应也是长时间的沉默和不住地摇头。布什没有太多的震撼或惊恐的反应,毕竟他也是一名老兵,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一代人。事隔60年后,人们的愤怒已被时间冲淡,留下的是心头无尽的悲伤和对战争的反思。

此外,沉默还可以表示无奈、抗拒、羞怯、敌对、冷漠、轻视、顺从和恭敬等情感语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沉默”往往伴随着其他非语言行为同时使用,例如面部表情、眼神、体态动作等均可成为对交际者所传达的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

5 结束语

话语沉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话题内容、专业程度、话语风格、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性格情绪、兴趣和动机等多方面因素。同时,“沉默”的使用还与话语活动相关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原则以及文化背景、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人们会根据具体情景与交际目的对话语结构进行调整,“沉默”的话语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心理过程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因此人们易产生错觉。”(桂诗春1985:2)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推断、解读“沉默”话语意义过程的复杂性。在许多情况下,“沉默”的语义是模棱两可的,甚至是令人琢磨不定的。交际者不易把握它可能给对方带来的影响,而对方如何看待、思忖这一现象也是难以揣摩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如此。如果交际一方不能确定沉默的含义,他就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想法与态度,双方的交流就会出现障碍。因此,对交际中“沉默”言语意义的解读除了语境,还要根据交谈者的面部表情、说话态度、语气、语调等进行推断。这些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解读“沉默”言语意义不可或缺的条件。

注释

文中未标出处的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何 刚.情感表达——文化语境与行为[J].外语学刊,2003(1).

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姚芬芳.女性涉外秘书的语用特征[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2).

杨 平.“沉默”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J].山东外语教学,1996(2).

詹姆斯·布拉德利.飞行员[M].段维玲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张 磊.思念是一种煎熬(援藏采访札记之五)[Z].新晚报,2003-11-28.

周民权.俄罗斯语言学家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J].外语学刊,2010(3).

Арутюнова Н.Д.Молчание и чувство[А].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Язык речевых действий[C].М.:Наука,1994.

Бахтин М.М.Проблема речевых жанров[А].Эстестика словесн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С].М.:Наука,1986.

Корнилова Н.Б.Молчание в 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гендерный аспект[A].Гендер:язык,культура,коммуникация[С].М.:Рудомино,2002.

Крейдлин Г.Е.Мужчины и женщины в невербаль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M].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5.

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единиц общения[M].М.:ИКАР,1998.

猜你喜欢

沉默言语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不沉默才是金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