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性there-构式及其意义识解*
2010-03-21张克定
张克定
(河南大学,开封475001)
1 引言
一般来讲,指示语(deixis)包括人称(person)指示语、时间(time)指示语、空间(space)指示语、社会(social)指示语、话语(discourse)指示语等。“地点指示或空间指示,指话语涉及的地点。‘纯’地点指示语在英语中常见的有副词(如here,there)和指示代词(如this,that),其他的一些地点指示语多由介词短语表示。地点指示信息来自话语中有关物体的方位或说话时刻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所处的位置。”(何自然冉永平2002:50)作为空间指示语,there用于句首可以构成指示性there-构式(deictic thereconstructions)(Lakoff 1987)。There还可以用作先行词,构成存现性there-构式(existential/presentational there-constructions)。我们根据 Talmy(1978,1983,2000)提出的图形-背景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s)理论,分别探讨存在性there-构式和呈现性 there-构式(张克定 2006,2007,2008)。本文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着重讨论指示性there-构式的性质及其意义识解问题。
2 指示性there-构式的性质
2.1 指示性there-构式和存现性there-构式的差异
由于there所具有的不同性质,指示性there-构式和存现性there-构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Lakoff从主语性、可否定性、可嵌入性和可替换性说明这两种构式之间的差异(Lakoff 1987:468-470)。第一,存现性there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但指示性 there不能。因此,存现性there-构式可以用于疑问句,而指示性there-构式不能。
① There is a man at the door,isn’t there?
②*There’s Harry with his red hat on,isn’t there?(*表示不可接受,下同。)
第二,存现性there-构式可以用于否定句,但指示性there-构式不能。例如:
① There isn’t a man at the door.
②*There isn’t Harry with his red hat on.
第三,存现性there-构式可以用于从属分句,但指示性there-构式不能。例如:
① I doubt that there’s a man at the door.
②*I doubt that there’s Harry with his red hat on.
第四,指示性there-构式中的there可用here替换,但存现性there-构式中的there不能用here替换。例如:
① a.There’s Harry with our pizza.
b.Here’s Harry with our pizza.
②a.There will be a man shot tomorrow.
b.*Here will be a man shot tomorrow.
两者之所以有这些差异,是因为指示性there是一个空间指示语,存现性there是一个先行词。“从某种意义上讲,指示性there比存现性there更为基本,后者的用法是前者用法的扩展和延伸”(Lakoff 1987:470)。因此,指示性there-构式用以把包含某一实体的特定方位指示出来;而“存现性there-构式的基本功能则是把新的参与者引入话语”(Langacker 2008:495-496)。
2.2 指示性there-构式的性质
在逻辑学中,论域是指某一语境或会话中论及的每一事物。例如,在数学课本中,论域可以是所有的数,而在物理课本中,论域就是所有的物质实体(Allwood,Andersson&Dahl 1977:5)。语义学有时借用术语论域来指一个言语事件关涉的实体、话题、情景等的范围(Crystal 2008:148)。Lambrecht则把论域分为语篇外世界(textexternal world)和语篇内世界(text-internal world)两个部分。语篇外世界包括:(i)言语参与者,即一个说话者和一个或多个听话者,(ii)言语情景,即言语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环境。语篇内世界包括:语言表达式(词、词组、句子)及其意义。语篇外世界中的要素不是说话人通过语言建立起来的,而是言语情景中在场的、可及的。因此,在语篇外世界中,这些要素是通过各种指示手段实现的。语篇内世界是由语言表征在交际过程中形成于交际者大脑之中的抽象世界,其要素也是说话人通过语言表征建立起来的。这些要素取决于实体的心理表征在话语中是否已经建立起来以及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因此,语篇内世界中新近引发或激活的实体是通过各种照应手段实现的(Lambrecht 1994:36-39)。由此可知,指示性there-构式具有语篇外世界的特征,而存现性there-构式具有语篇内世界的特征,因为“指示性there是把语篇外世界中的一个实体指示出来,而存现性there则是把一个实体引入语篇内世界”(Lambrecht 1994:179)。
Lakoff认为,指示语只有相对于语句发出的语境才能得以理解。他在对there-构式进行的个案研究中指出,指示性there-构式中的there用于指示出相对于说话人的某一方位(location),其指示性也正在于此;存现性there-构式中的there则不是用于指示方位,而是用于表示存在(existence)。因此,指示性there往往伴随有指示手势(pointing gesture),而存现性there则不能有此类手势伴随(Lakoff 1987:468)。所以,存现性there-构式的使用和理解不必依赖语境和话语行为的参与者,而指示性there-构式的使用和理解必须依赖语境和话语行为的参与者。这就说明,指示性there-构式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其指示性,二是其空间方位的相对性。前者与话语行为的参与者和被指示实体有关,后者与说话人和被指示实体之间所呈现出的空间关系有关。若把指示性there-构式的这两种特性与其语篇外世界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我们可以认为,指示性there-构式是一种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和参照点(reference-point)的构式,其使用和理解必须结合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才能进行。这就是说,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话人根据情景语境,以自我为中心和参照点,运用指示性there-构式这种言语手段,把语篇外世界中的某一在场实体指示出来,以此“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引向该在场实体”(Lakoff 1987:474),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
从其空间方位的相对性可以看出,指示性there-构式是人们对空间体验和感知的结果,是这种体验和感知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因此,Lakoff把指示性there-构式视为一种经验完形(Lakoff 1987:490)。这一观点的基础是于下述背景假设:(i)某一实体在说话人视觉范围的某一方位中存在,而且该实体在场(present);说话人把注意力指向该实体;而听话人对该实体的所在之处感兴趣,但没有注意到或可能就不知道该实体在场。(ii)然后,说话人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引向该实体的方位(可能伴随有指示手势)并使其注意到该实体的确切位置(Lakoff 1987:490)。此外,如果该实体正在移动,其移动状态也可以标示出来。因此,说话人既可以指示出该实体的静态方位,也可以指示出该实体的动态位移。可见,经验完形主要包含说话人/听话人、实体、空间、言语行为及其背景、命题及其体现形式、指示手势等。
3 指示性there-构式的意义识解
3.1 识解模式
可以把指示性there-构式看成一种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这种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涉及交际者(participants)、实体(entity)和空间(space)。交际者包括一个说话人(speaker)和至少一个或多个听话人(hearer)。实体可以以静态方式存在(being)也可以以动态方式移动(moving),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空间是处于交际双方视野范围内的一个空间范围,也是交际双方和实体共处的一个空间范围。总体上说,这种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说话人用一定言语形式(指示性there-构式),同时伴随一定手势,把某一实体指示给听话人并使其注意该实体。从这一识解模式可以看出,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是建立在交际双方对所在空间范围中的某一实体的共同兴趣之上的。
更重要的是,在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中,无论实体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物质的还是抽象的,实体都必须在场。如果是物质的,实体处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视觉空间内;如果是抽象的,实体处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空间内。因此,指示性there-构式中的被指示体,即实体,通常都是有定的。例如:
① There’s my uncle Tom.
②There goes Harry!
③ There’s the point.
④There goes our last hope.
在①②中,实体为my uncle Tom和Harry,均为有定的物质实体,都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看到的空间范围之内;不同在于,①中的实体是静态的,而②中的实体是动态的。在③④中,实体为the point和our last hope,均为有定抽象实体,都处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空间之内。③这一指示性there-构式是把抽象实体the point指示出来,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④中抽象实体our last hope应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说话人运用该指示性there-构式意在向听话人指示our last hope的消失或破灭。
3.2 相对性和主观性
指示性there-构式体现出的空间关系具有相对性(relativity)和主观性(subjectivity)。这是因为,作为空间指示语,英语there和here均与说话人和被指示实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前者表示被指示实体距离说话人较远,后者表示被指示实体距离说话人较近。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表示(何兆熊 2000:73)。Here表达靠近说话人的位置或朝说话人的方向移动,there表达的是相对远离说话人的位置或朝离开说话人的方向移动。这说明,空间指示语there和here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和参照点(reference-point),相应构式也是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和参照点而构成的。例如:
①Here comes the train.
②There goes the train.
①是把驶来的train指示给听话人,②则是把驶离的train指示给听话人。这就表明,指示性there-构式所体现的空间方位具有相对性,表示的是说话人与被指示实体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实际上,这种相对空间关系也是说话人主观判断的结果,因此指示性there-构式所体现的空间方位又有其主观性。例如:
① (viewing a photograph)There’s me,when I was six.
①这一情景语境表明,交际双方正在看一张照片,而他们和照片之间的距离应该是非常近的,说话人似乎应该用Here’s me这一指示性构式把照片中的me指示给听话人,但说话人却使用了指示性there-构式。可以猜想,说话人是把照片所体现的空间当作①这一情景语境中的另一个空间,因而,距离交际双方较远。这是由说话人对其与照片中的me之间的空间关系的主观判断决定的。
3.3 言者视角和突显性
“空间指示语的使用,有时取决于说话人的观察点,有时取决于和其他实体的空间关系。”(Tenbrink 2007:21)这是说,“空间参照通常是相对于某种视角而言的,这种视角既可以是言者空间,也可以是参照物空间”(Verschueren 1999:99)。指示性there-构式的空间概念取决于一个由言者空间方位确定的视角,即言者视角。可以认为,指示性there-构式是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以言者空间为参照(并可伴随一定指示手段),把距离相对较远的实体指示给听话人。例如:
①There is your brother.
②There goes the alarm clock.
③There goes our last hope.
在①中,说话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言者空间为视角,运用指示性there-构式把距离相对较远、但仍在视线之内的your brother指示给听话人。在②中,说话人不是把物质实体the alarm clock指示给听话人看,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言者听觉空间为视角把由这种物质实体所发出的声音(即听觉实体)指示给听话人。在②中,our last hope可看作是存在于交际双方心理空间中的一个抽象实体,是交际双方共知的内容。当说话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言者空间为视角说出②这一话语时,就激活了双方心理空间中的our last hope这一抽象实体,说话人也就将其指示了出来。
同时,说话人运用指示性there-构式并不仅仅是把被指示实体指示给听话人,而且还要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引向该实体,从而使其得到突显(salience)。所以,指示性there-构式这种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表征了一种注意力辖域(scope of attention)。在这一注意力辖域中,被指示实体就成了交际双方的注意焦点(focus of attention)。
4 结束语
在英语中,指示性there-构式具有语篇外世界的特征,是一种以说话人自我为中心和参照点的经验完形。由于其使用和理解要取决于情景语境,指示性there-构式可以视为一种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在这种指示性言语交际事件中存在着某一实体。这一实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交际双方能看得见的或能听得见的,也可以是交际双方共知的。说话人运用指示性there-构式把这一实体指示出来,使听话人把注意力聚焦于这一实体之上。我们提出的识解模式表明,指示性there-构式具有空间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这种构式是基于言者视角来突显被指示实体的。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张克定.英语存现构造的认知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张克定.英语there-结构的认知解释[J].外语学刊,2007(2).
张克定.呈现性there-构式的信息结构与认知理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
Allwood,Jens,Lars-Gunnar Andersson& Östen Dahl.Logic in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Birner,Betty J. & Gregory Ward.Information Status and Noncanonical Word Order in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Cruse,Alan.Meaning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2nd e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Crystal,Davi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6th ed.)[Z].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2008.
Cummings,Louise.Pragmatic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
Curme,G.O.Syntax: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Boston:Heath,1931.
Huang,Yan.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Huddleston,Rodney.& Geoffrey.K.Pullum.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Jespersen,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London:Allen& Unwin,1933.
Lakoff,George.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Langacker,Ronald 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Levinson,Stephen C.Deixis[A].In Horn,Laurence R.and Gregory Ward(eds.).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Lyons,John.Semantics,Vol.2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Saeed,John I.Semantics(2nd ed.)[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Talmy,Leonard.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In Joseph H.Greenberg,Charles A.Ferguson and Edith A.Moravcsik(eds.).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Vol.4:Syntax[C].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Talmy,Leonard.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A].In Pick,H.L.,Jr.and L.P.Acredolo(eds.).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New York:Plenum Press,1983.
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s.I& II[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0.
Tenbrink,Thora.Space,Time,and the Use of Language: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
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Wittgenstein,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London:The Macmillan Company,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