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内经》升降出入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2010-03-21叶海丰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论内经经脉

叶海丰,贾 宁,孟静岩

(1.马来西亚;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1 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该书在诸多篇章从不同角度对升降出入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是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无时不有升降出入。又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代谢之升降出入。此外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并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至于在治则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由此可见,升降出入理论源于《内经》,此理论使人们认识自然界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历代不少医家以内经升降出入气化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而创新说。如张仲景首用升降理论于临床,再有刘完素倡“玄府水火升降出入”论,张元素以药性的升降出入阐发药物的作用,李东垣以脾胃为升降之枢纽,创补脾升阳之大法,朱丹溪以水火升降论心肾相关,皆颇多建树。

2 天人相应与升降出入

升降运动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人体阴阳的升降出入与太阳的运动息息相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平日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见雾露,无扰筋骨。”[1]再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以上皆提示,古人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人体,研究自然界气化现象应与具体物化现象相结合,研究人体生理病理时,需与自然界时空万事万物相结合,以求达成气机的升降出入具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3 脏腑功能与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具体体现于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此说明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从脏腑生理功能而论,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是功能活动的根本机制。《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脏与脏之间也因气机的升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再如,脏与腑之间也通过气机的升降来完成其整体功能。《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从整体上说明了五脏主入而六腑主出的关系。具体而言,《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脾运化正常则不被湿困,脾为胃行其津液,则“水谷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总之人体脏腑生理功能,脾、肝、肾之阳主升清、升发、升腾,而脾、肝、肾之阴主降浊、肃降、降敛。

4 气血津液与升降出入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排泄,也无不体现着升降出入,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里的升降出入主要侧重指体内的物质代谢。又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此说明血的生成有赖于气的升发,而其输布又需得气的帮助,正由于脏腑之间的气化升降出入功能产生相互协调不断地升清降浊,吐故纳新,使机体的气血津液才能正常代谢,五脏六腑的气化正是在这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状态中,共同维系全身气血津液的代谢平衡[2]。

5 经络运行与升降出入

与脏腑有密切络属关系的十二经脉,其经气的升降运动亦表现为凡手阴阳经脉之气则上升,与之同名的足阴阳经脉之气则下降;凡手阴阳经脉之气下降的,与之同名的足阴阳经脉之气则上升。如手太阴肺经经气下降,则足太阴脾经经气上升。《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降);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升);足之三阳,从头走足(降);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升)。”这说明了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运动,是对脏腑经络的阴阳升降运动的概括。

6 病因病机与升降出入

《内经》七篇大论将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纳入“五运”和“六气”两大系统,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整体上考虑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运气有太过不及、胜复、郁发等具体变化,气候、物候、病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是因六气升降失常,使风、热、燥、寒、湿气过胜伤及人体而成为六气致病的病机。七情致病如《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强调掌握病机的重要性,并揭示了分析病机的方法。指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把气候变化和人体疾病联系起来,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点。尽管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病症复杂繁多,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就其病理表现的基本形式,可归纳为三类:1)升降不及——当升降而不得升降。2)升降反作——当升而反降,当降而反升。3)升降太过[4]。

7 治则治法与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九气为病,各有特点,原文“气上”、“气下”、“气泄”、“气结”等,正是对这些特点的高度概括,对临床诊断不同因素致病及其病机特点,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和组方、遗药规律具有指导作用[5]。

《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药物应用时《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因此,以调畅气机为基本的治疗思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注意调理气机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使阴阳偏盛偏衰复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是“治百病”的基本原则[5]。

在治疗中注意恢复升降出入的协调,从而加快疾病的恢复。《内经》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调其气,使其平也。”这是对应用药物调治气机原则的具体论述。

8 调养摄生与升降出入

从养生的角度而言,保护人体的正气,即是保证健康。如《素问·上占天真论篇》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再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是教导人们,在注重调理阴阳之气升降条畅的同时。还应调养精神情志,使气机更为条畅,身体健康,少生疾病。

《内经》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的关系,并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在升降出入理论指导下制定以病势升降出入为特色的治则、治法和养生方法,对后世中医升降出入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黄凤娜.关于阴阳开合枢协调寤寐的机理探讨[J].河南中医,2007,27(10):6-7.

[2] 孙立.“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J].浙江中医杂,2004,39(10):425-428.

[3] 王庆其.《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启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171-173.

[4] 苗凌娜.简述脏腑气机升降的生理及病理[J].河南中医,2003,23(10):3-4.

[5] 李联社,崔 正.论“百病生于气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1096-1097.

[6] 胡慈姚.论“百病生于气”与气机理论的临床价值[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6):393-394.

猜你喜欢

大论内经经脉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医小知识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阴阳大论》今何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