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47例
2010-03-21赵引玲
赵引玲
(陕西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咸阳 712046)
急性乳腺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所引起的乳房部位急性炎症,中医称之为乳痈,多见于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女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笔者采用疏肝清热、通乳消痈的方法观察了47例急性乳腺炎患者,并与单用西药治疗13例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急性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患处出现有压痛的肿块,皮肤红热,乳汁分泌不畅并伴有寒战高热,符合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现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组(简称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中西组)。西药组13例,年龄24~33岁,平均27.4岁。病程5 h~3 d,平均1.5 d;中西组47例,年龄24~33岁,平均27.6岁,病程6 h~3 d,平均1.4 d。两组间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西药组给予青霉素800万U静脉滴注(或其他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乳房按摩,热敷,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用胸罩或三角巾托起乳房,以减少其活动和疼痛。中西组在上述西药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采用疏肝清热,通乳消痈的方法,基本方用《医宗金鉴》的栝楼牛蒡汤加减:栝楼20 g,牛蒡子10 g,天花粉15 g,黄芩10 g,陈皮 10 g,生栀子 10 g,皂角刺 5 g,金银花 15 g,蒲公英40 g,青皮 10 g,柴胡 10 g,连翘 10 g,甘草 3 g。水煎,分 2 次服用,并根据不同症状予以加减,热重加石膏,肿痛明显加乳香﹑没药﹑赤芍,瘀血较重加王不留行﹑穿山甲等。
3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热﹑恶寒消失时间比较:中西组47例,平均退热时间为2.8 d;西药组13例,平均退热时间为 3.8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乳房肿胀疼痛消失时间比较:中西组47例,乳房肿胀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4.5 d;西药组则为6.9 d。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在治愈后随访3个月内复发情况比较:对60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中西组复发急性乳腺炎7例,占14.9%;西药组复发5例,占3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西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
4 讨论
急性乳腺炎是因乳汁淤积,加之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细菌侵入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若在初期未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则可成脓﹑破溃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西医通常用抗生素杀灭病原菌,虽也能获得一定疗效,但治疗过程相对较长,且疾病的复发率较高。根据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及经循环行分布,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乳汁淤积,故治疗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中药采用栝楼﹑牛蒡子﹑黄芩﹑生栀子﹑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疗痈;青皮﹑陈皮﹑柴胡疏肝理气。再加入皂角刺走窜经络,消肿通乳,使乳汁通畅,则自可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