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虑障碍发病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010-03-19曹素霞谢光荣李恒芬李幼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躯体特质条目

曹素霞,谢光荣,李恒芬,李幼辉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长沙 410011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郑州 450052△女,1970年5月生,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焦虑障碍发病机制,E-mail:csx866@126.com

焦虑障碍是一组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1],包括惊恐障碍、恐怖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急性适应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近年来,有关焦虑障碍人格特质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个性特质、自我效能感等在焦虑障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其作用机制仍有不同意见[2-5]。作者使用本土化的中国人个性量表-情感量表(CPAI2-E)、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定焦虑障碍患者的个性倾向、焦虑特质及自我效能感等影响因素,建立焦虑障碍发病模型,通过路径分析评价上述心理因素对焦虑障碍发病的影响程度,探讨焦虑障碍可能的病理心理学发病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焦虑障碍组 研究对象来自河南省心理咨询中心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期限为 2005年 6月至 2006年 3月。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有关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②年龄 18~60岁,汉族。③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测评,粗分BAI≥45分[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S)14项≥14分[7]。④无器质性疾病、精神活性药物滥用史及重症精神疾病史。⑤知情同意。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焦虑障碍患者 153例,其中 9例因低频量表得分高于 12分或一致性指数低于 3分被剔除,余 144例纳入研究,其中男 75例,年龄(30.1±11.2)岁,女69例,年龄(35.9± 12.1)岁。

1.1.2 对照组 对照人员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职工、新乡市某社区、工厂、大学和郑州市、开封市某社区、商丘地区某村及门诊伴诊家属,按照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城乡等分别进行 1:1配对选择,同时要求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史、非相关专业背景且知情同意。

1.2 评定工具

1.2.1 CPAI2-E 为中国人个性量表的情感临床量表部分,包含内容量表和效度量表,共 98个条目。内容量表包含 6个因子,分别为自卑-自信因子(IS)、焦虑紧张因子(ANX)、抑郁因子(DEP)、躯体症状因子(PHY)、躯体化因子(SOM)和性适应不良因子(SEM);效度量表包含低频量表(INF)、好印象量表(GIM)和答题一致性指数(RCI)。分2级评分,0表示与条目所述内容不一致,1表示一致,总得分越高表示不良个性倾向越明显。

1.2.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包含 40个条目,第1~20条目为焦虑状态量表,用来描述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焦虑情绪,即焦虑状态(STATE);第21~40条目为特质焦虑量表,用于评价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即焦虑特质(TRAIT)。采用 1~4级评分,得分高者表示较严重的焦虑情绪体验和焦虑倾向。

1.2.3 自我效能感量表 包含10个条目,分 4级评分,高分表示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GSES)。

1.3 评定方法 自编一般人口学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婚姻状况及经济状况。研究对象按照各量表的统一指导语填写答题卡,焦虑障碍组单独完成;对照组中 50例同步完成,同一房间操作,余单独完成;答题者互不沟通,互不干涉;指导者无任何暗示;测查时间不超过1 h。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以STATE为因变量,其余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各预测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根据当前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结果设计焦虑情绪产生初始模型路径图,使用路径分析来检验模型的可靠性。检验水准 α= 0.05。

2 结果

2.1 各预测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见表 1。各变量均可导入回归分析。

表1 预测变量相关矩阵

2.2 路径分析结果 见表 2、图 1。

表2 路径分析参数

图1 焦虑障碍发生模型

3 讨论

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广泛的情感问题和人格偏移。焦虑障碍的症状包括心理性警觉如恐惧性预测、易激惹、对刺激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和担心的想法等和自主性警觉,如胃肠道、呼吸、心血管和泌尿生殖等躯体症状,以及肌紧张、过度换气和睡眠紊乱等。作者发现,焦虑障碍患者焦虑特质的个性基础突出,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多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看待事物缺乏自信。相关分析也证实个性特质越突出,躯体症状越明显,自信程度越低,焦虑症状越严重。焦虑障碍患者焦虑紧张因子、抑郁因子、身体症状因子、躯体化因子、性适应不良因子和焦虑特质等相关的显著个性偏移可能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为进一步探明诸因素在焦虑障碍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心理机制,作者采用路径分析对初始设计模型进行了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各条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焦虑特质和焦虑紧张倾向是影响焦虑的“直接”因素,抑郁、躯体化、躯体症状、自卑、性适应不良等个性倾向和低自我效能感则通过焦虑特质和焦虑紧张倾向“间接”影响焦虑情绪的产生,这些因素可能是“中间变量”。提示个体间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不同的认知模式均可导致焦虑情绪。

路径分析还发现这些“中间变量”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低导致个体负性认知图式,从而导致消极情绪和抑郁的发生[8]及产生相对稳定的特质焦虑[9-10],而抑郁发作也可以使认知功能受损,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11]。抑郁的产生常伴有躯体不适,而躯体不适的个体也常有抑郁情绪的发生[12],躯体化与焦虑的关系密切;躯体症状严重,对自身的关注必然增强,担心和焦虑程度可能就越严重;国外文献[13-14]也报道了抑郁与躯体形式障碍、焦虑与抑郁有较高的共病率。无论是精神分析理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性”的重要性,性压抑会使肌体产生冲突,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会使之指向躯体,并常使肌体处于焦虑紧张之中,临床现象也表明焦虑个体常常伴有性功能不良。因此,焦虑情绪产生途径中各变量存在交互作用,焦虑障碍可能是多种不良个性倾向、人格特质和负性认知交互存在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认为,各因素影响焦虑障碍可能的机制是:低自信的个性特征和躯体症状或躯体化倾向加重了个体的抑郁倾向;性适应不良、自卑的个性倾向和躯体化倾向促进了焦虑紧张个性倾向的致病作用;低自我效能感、抑郁和焦虑紧张倾向加重了焦虑根源特质的易感性,后者与焦虑紧张个性倾向及其他因素导致了焦虑情绪的产生。

该模式中,对焦虑产生的原因,尚有 0.815的残差不能为以上因素所能解释,这也说明焦虑障碍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病理机制,除个性倾向等因素外,尚涉及其他心理、社会及生物学因素。焦虑障碍患者可能已具有了某种人格特质和生物学基础,从而成为焦虑障碍发生的易感素质,在生活事件和不良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焦虑障碍的发生。

致谢 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张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教授提供了量表和悉心指导!

[1]Gelder MG,Lopez-Ibor JJJr,And reasen NC,etal.The new 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12

[2]Andrade L,Gorenstein C,Vieira Filho AH,et al.Psychometric p roperties of the Portuguese version of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factor analysis and relation to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J]. Braz JMed Biol Res,2001,34(3):367

[3]邓稳根,雷良忻.不同焦虑类型的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24(1):70

[4]侯永梅,郑江敏.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13(1):70

[5]Hendy J,Lyous E,Breakwell GM.Genetic test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J]. Br JHealth Psychol,2006,11(Pt 2):221

[6]Beck AT,Epstein N,Brown G,etal.An inventory for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psychometric p roperties[J].JConsul Clin Psychol,1988,56(6):893

[7]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Matsunaga H,Kiriike N,Matsui T,etal.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Compr Psychiatry,2000,41(4):266

[9]Wittchen HU,Zhao S,Kessler RC,et al.DSM-Ⅲ-R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J].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5):355

[10]Mancebo MC,Eisen JL,Grant JE,et al.Obsessive compu 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tic difficulties,and treatment[J].Ann Clin Psychiatry,2005,17(4):197

[11]Rodrigues Torres A,Del Porto JA.Comorbidity ofobsessivecompu lsive disorder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a Brazilian controlled study[J].Psychopathology,1995,28(6):322

[12]Diaferia G,Bianchi I,Bianchi ML,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ssive-compu 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Compr Psychiatry,1997, 38(1):38

[13]Tallis F,Rosen K,Shafran R.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OCD:a replication employing a clinical popu lation[J].Behav Res Ther,1996, 34(8):649

[14]Nestadt G,Samuels J,RiddleM,etal.A family study of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 2000,57(4):358

猜你喜欢

躯体特质条目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现在干什么?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