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减乘除”备好课

2010-03-04

中国音乐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加减乘除序曲歌剧

胡 萍

一堂好课的呈现需要具备非常多的条件,比如教师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全面的、较强的业务素质,自如的、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才有可能做出一堂所谓的“好课”,才能体现学科特征和学科价值,才能让学生受益、同行受启。我觉得上这样的“好课”可以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准备。

用加法分析作品

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首先得有优秀的音乐做基础。在选择了好的音乐后,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对音乐进行详细、全面、透彻的分析。这个环节越细越好,尽可能分析得面面俱到。换句话说,就是做加法来分析作品,不断的叠加、累加、递加、连加。

大家都知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实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听,听熟,听懂,才有可能感悟到它的美。只有教师先被音乐打动了,才有可能跟学生分享。所以教师需要从音响中感知,从聆听中感悟,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聆听即将教授的作品,直到作品在脑海里完全清晰;然后在聆听中去剖析作品,包括风格、流派、特征、结构、调式、节拍、节奏、音色、织体等。而假设教师对音响作品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而是仅从教参和一些文字资料中做一些了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此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在聆听中不断地做加法,从最初的一点到最后的全部,都应不断地增加,再增加。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卡门》序曲,我为它做的加法是:

《卡门》序曲是歌剧《卡门》开场前的一首管弦乐曲,作曲家是法国的比才。它有两个鲜明对比的主题,其曲式结构基本为回旋曲式。

乐曲的主部主题是一首节日进行曲,A大调,2/4拍,由木管乐器及小提琴奏主旋律,气氛热烈欢快,把人们带入西班牙斗牛场那喧闹狂热的情境中。这个主题之所以热烈欢快,主要是由紧密的节奏、较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同音的反复和打击乐器镲的运用相结合而成。

乐曲的第一插部是表现妇女、儿童在斗牛场上欢唱和跳跃,由木管乐器及小提琴奏主旋律。相对于主部主题,它的节奏变宽了,旋律舒展了,力度也变弱了。主部主题第二次出现后,引出了乐曲的第二插部,这个旋律来自第二幕中埃斯卡米洛的咏叹调《斗牛士之歌》。这个主题先后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呈现时由弦乐组奏主旋律,力度较弱,旋律具有歌唱性,抒情细腻、感情真挚。第二次呈现时,不仅将旋律提高了一个八度,还加进了木管乐器奏主旋律。其情绪威武、雄壮,带有胜利凯旋的气势,表现了斗牛士英姿勃勃的形象。

作为音乐会序曲演奏时,第三次重现主部主题后,音乐即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作为歌剧序曲演奏时,第三次重现主部主题后,音乐情绪突变,在弦乐震音的衬托下,大提琴和管乐器奏出了一个悲剧性的主题。

在从聆听中获得了如此多的信息之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做加法。比如回旋曲的结构特点,歌剧的特征,歌剧序曲和音乐会序曲的区别,歌剧序曲的作用;再比如歌剧的剧情,西班牙斗牛的起源和历史,作曲家比东乐曲的创作背景;甚至还可以了解歌剧的起源、发展、相关经典作品等等,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这个不断累加的过程便是我们储备好“一大桶水”的过程,只有细致的分析才能在施教时有效地把握生成,构建出一个十分灵动的课堂。

用减法确立重点

无论哪部音乐作品,在获得了类似以上诸多的相关信息之后,我们接下来需要确立一个课时的重点。既然是重点,必定只能涉及一两个内容,多则不能称其为重点。而一堂课由于受时间、学生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重点也不可能很多,所以这个环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断地做减法,一减再减。

仍旧以《卡门》序曲为例,我们了解了回旋曲式、热情奔放的主部主题、对比鲜明的第二部分等以后,教师可以确立以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为重点(以主部主题为主,插步和第二主题一带而过),也可以确立以感受回旋曲式为重点,还可以确立以了解歌剧序曲的作用为重点等等。可见,同一作品可以由执教者确立出许多不同的侧重点,从而构建出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独到想法的好课。所以这个环节一定要舍得放弃,要学会忍痛割爱。

那有人就会提出异议,既然要做减法,之前又何必如此费心地做加法呢?直接确立一两个重点不就可以了吗?我的想法是因为音乐本身的情感性、模糊性等特点造成了同样的音乐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感受,也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必须先充分地做加法,找到自己感悟到的“重点”,再做减法,可以避免“人云亦云”。而且充分做足加法无疑是为一堂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基础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计的优劣,也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退一步说,如果不做细致的分析,就算别人帮你确立了重点,你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个先加后减的过程也正是我们思考、进步的过程。在做好加法的基础上精心做减法,才有可能设计出一堂好课。

用乘法突出亮点

所谓乘法是指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成倍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同样的内容或环节中,我们可采用无数种教学方法,有的事半功倍,而有的却可能事倍功半。

一堂课如果能在教学中让人眼前一亮,结束后甚至过了很久还能记忆犹新,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令大家久久不忘的不可能是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或是教师的每一句提问,而也许只是其中的几个精彩之处,也就是亮点。亮点也许来自于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来自于临时的教学生成,它潜伏在某一个教学环节或贯穿于整堂课之中。它或者是教师的一段精彩示范,又或者是学生的一句绝妙回答,更或者是学生投入的演唱和忘我的倾听等。总之,好课一定会呈现出亮点。这个亮点看似漫不经心,意外产生,其实都是在执教者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铺垫上自然生成的,所以在设计时就一定要拿放大镜做足乘法,突出这个可能出现的亮点。

比如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里《走进美国》中教师一段奔放的踢踏舞,《艺术歌曲的成熟》中教师精彩的范唱和流畅的伴奏,《京剧大师梅兰芳》结尾处学生一句“将来我一定让我的子女学唱京剧”;再比如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梦幻曲》中教师带领学生用“托泡泡”的手段感知旋律等等。这些课中呈现出来的亮点,无一不是课前教师做了无数遍的乘法,将其扩大、再扩大才展现出来,让我们久久不能忘却的。

用除法设计语言

现在我们提倡教师备课除了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学情之外,更要充分地各自己。我认为除了精心的准备唱、奏、舞等基本技能以外,更不能忽视的就是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过多的语言不仅是对音乐苍白、无力的解释,还会打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太过具象的语言会框住学生的思维,甚至把音乐庸俗化:不够精确的语言则容易误导学生,甚至偏离音乐本体。所以音乐课的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有效。而我这里提到的“除”正是删除、精炼之意,因为音乐本身的流动性,情感的延续性、时间性等特性决定了音乐课堂的语言必须简练,意会比言传更有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发挥的作用,可能远远大于教师絮絮叨叨的话语。

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又分为过渡语、提问语、小结语等。比如《卡门》中播放《斗牛士之歌》前,一位教师在介绍了一大堆后提问:“同学们,听听看,下面这段音乐是什么出场了?”学生回答:“牛出场了。”老师一急,又追问“谁出场了?”学生仍答:“牛出场了。”弄的教师哭笑不得,束手无策。其实教师是犯了语言不够简练、提问太过宽泛、指向性不明确的错误。简单一句:“同学们,接下来这位斗牛士是怎样出场的?”问题就解决了,也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了。

在过渡语上喋喋不休的例子,我们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在介绍作品或曲作者时,有的教师会讲很多无关痛痒的奇闻轶事,既浪费学生的时间,讲得越多越讲不清楚。更有教师讲话的时间远远超过学生聆听音乐的时间,甚至有些教师一边放音乐一边提问,结果是学生音乐没听到,问题也没听清楚,岂不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语言时一定要仔细斟酌,把那些可讲可不讲的话统统除掉,课堂才有可能更紧凑、有效。

另外在肢体语言上我们也应注意,比如一些教师喜欢不停地掳袖子、整理头发、穿高跟鞋发出响亮的声音在学生中频繁的穿梭等,这些小小的个人习惯,可能有些教师认为无伤大雅,但有时候就是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

“加减乘除”是我们在小学时就学习的基本运算方法。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将它运用到音乐备课中,将会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当然,做好这四点也许我们还是无法把课上得完美无暇,但至少距离有效的教学更近了。

猜你喜欢

加减乘除序曲歌剧
性感序曲
时光序曲
春节序曲
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加减乘除”
P大开学序曲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