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职校大学生择业观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2010-02-17曹瑞左春雨王敏

职教论坛 2010年36期
关键词:专科生本科生比例

□曹瑞 左春雨 王敏

对职校大学生择业观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曹瑞 左春雨 王敏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对天津市450名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了调查,揭示了不同群体职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的现状与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对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职校大学生;择业观;群体差异性;调查与分析

一、引言

择业观是对于择业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主要包括择业心理动机、择业理想、择业认知、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实现途径等方面。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那么,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不同年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有无偏差?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择业观的研究。二十世纪50-60年代,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在西方国家成为热门课题。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了择业观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青年职业理想、职业评价、职业声望等方面的调查研究。80年代初,金一鸣对上海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发挥个人特长”和“有社会贡献”是择业的首要标准[1]。台湾的何国全曾对大陆青年选择职业时最重视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调查,其顺序是“发挥个人特长”、“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轻松自由”[2]。另据北京市1994年的调查结果,部分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所学特长”,其次是“优厚的收入、福利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晋升发展的机会”。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功利主义倾向,淡漠社会责任,缺乏为社会作贡献和服从国家需要的意识;缺乏牢固的专业思想,转行现象较为严重;具有浓厚的从政意识,求职成才采取一步到位的方法;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远大理想,择业价值取向商品化,择业理想趋于务实化;自我评价较高、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对社会认识尚不成熟,对影响择业因素的认知尚不充分的问题;过分相信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金钱在择业中的作用,进而依重社会“关系”而忽视主体素质[3]。

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主体性及差异性,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很难具普适性,本调查以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层次(本科生和专科生)大学生职业观的现状及特点,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的时代性和差异性,可以全面了解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择业现状,为教育部门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切实有效的依据和指导。

二、调查概况

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选取天津市3所职校450名大学生作被试,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其中男生122份,女生312份,本科生138份,专科生296份。问卷含大学生对职业生活意义的看法、职业选择标准、职业理想、择业风险意识、职业适应和职业准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及数据统计均用SPSS统计软件完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活有较高认同,肯定了职业生活的意义

职业生活的意义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的评判。一个人对职业生活评价高低直接影响其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学生几乎都认同职业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工作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98.15%,认为无所谓和不太重要的仅占1.84%。男女生、本专科学生情况基本一致,没有显著群体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可以认为,职业院校大学生都非常看重职业在生活中的地位,把工作作为生活的重要需要,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的劳动获取必需的经济收入,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反对依靠父母,只索取不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二)职业选择标准的群体差异明显

职业选择标准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在对社会各种职业在优劣和重要性方面进行判断的依据。传统的职业选择标准以社会地位高低为核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的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标准依次为:经济收入、发挥个人特长、社会地位、轻松自由、地理环境,但是,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同时还呈现出强烈的群体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生以及本专科学生的职业选择标准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选择的标准上,男生和女生的选择标准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择业标准上,男生的首选是发挥个人特长(42.6%),其次是经济收入(37.7%),然后依次为社会地位(11.5%)、轻松自由(8.2%)、地理环境(0%);女生的首选是经济收入(43.9%),其次是发挥个人特长(26.3%),然后依次为社会地位(15.1%)、轻松自由(8.7%)、地理环境(6.1%)。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择业标准方面男生更看重发挥个人特长,而女生更注重经济收入。此外,女生比男生更多地考虑了地理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选择的标准上,本、专科生的选择标准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在择业标准上,本科生的首选是发挥个人特长(47.1%),其次是经济收入(27.5%),然后依次为社会地位(18.1%)、轻松自由(5.1%)、地理环境(2.2%);专科生的首选是经济收入(49%),其次是发挥个人特长(23.3%),然后依次为社会地位(12.2%)、轻松自由(10.1%)、地理环境(5.4%)。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择业标准方面本科生更看重发挥个人特长,而专科生生更注重经济收入。此外,专科生对于轻松自由因素更加重视些。

(三)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1.不同群体理想单位差异较大,专科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实际。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和工作成就的向往追求。职业理想总是同某种具体的职业相联系,并通过对具体职业的选择表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愿意去的单位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之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本科学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大专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专科学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合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民办单位。由于本科学生有考研的机会,因而有可能进入大专院校和国企,这些单位成为他们的首选。而目前我国高职本科、高职研究生发展缓慢,高职专科毕业生能进入学校工作的机会不多,因而他们更多地选择合资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样的部门。值得注意的是,民办单位也成为比较受到他们青睐的选择,这是本次调查呈现的一个新特点。可能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高职学生逐渐抛弃了对民营企业的偏见,认为在民营企业一样能够成才。

2.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地点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点的首选是“首都、直辖市”,往后依次为“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县市级城市”、“内地”,大学生对去“国外”和“乡镇”工作最不感兴趣。在职业地点的选择上,不同群体之间差异不大。国内大量的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都显示出这样一个共同特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表示愿意去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只有少数愿意去中部城市,而仅仅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尽管发达地区人才集中、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和中部城市人才相对紧缺,就业压力小,但大家还是把求职的眼光重点放在沿大城市和海地区。

3.男生对未来职业的薪酬期望高于女生,本科生的薪酬期望高于专科生。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总体上的期望薪酬水平不高,58.55%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酬为1500-2500元,选择1000-1500元的比例为21.2%,选择2500-3000元的比例为13.3%,选择3000以上的比例只有6.91%。但是不同性别,本专科学生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

首先,不同性别的期望薪酬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男生的期望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调查结果显示,男生选择较低薪酬(1000-1500元)的比例只有9%,而女生的比例是26%;男生选择3000元以上的薪酬水平的人数比例为18%,女生仅为2.6%,可以看出,男生选择低薪水平的人数明显少于女生,而选择高薪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其次,从本专科生的差异来看,本科生的薪酬期望高于专科生。具体表现为本科生选择较低薪酬的为2.9%,专科生为29.7%;本科生选择2500-3000元以上的薪酬水平的人数比例为29%,专科生仅为6.1%;本科生选择3000元以上的薪酬水平的人数比例为10.9%,专科生仅为5.1%。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本科生选择较高薪酬水平的比例远远高于专科生。

(四)对大学生就业准备和职业适应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1.大学生的就业准备群体差异较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总体上有63.4%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有20%的学生选择考研,3.5%的学生选择出国,13.1%的学生选择不明确。

不同群体的就业准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女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比例为21.5%,男生为16.4%,说明女生选择考研的愿望强于男生;本科生选择考研的比例为50%,而专科生只有6.1%,本科学生不明确的比例为16.7%,专科生为11.5%。说明本科生的考研愿望很强烈,而专科生只有少数同学考虑考研,同时相比专科生本科生对于就业的困惑更多、不确定性更大。

2.男生的职业适应好于女生。当问及“若工作期间觉得很乏味或对公司有所不满,怎么办?”时,16.8%的学生选择跳槽,7.4%的同学选择得过且过,63.1%的同学选择积极应对,12.7%同学选择换别的工作。说明多数同学的态度比较积极,职业适应能力比较强。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男生选择积极应对的比例为70.5%,而女生为60.3%;男生选择换别的工作的比例为8.2,女生为14.4%;男生态度表现得更加积极些,女生的积极应对能力有待于培养。

3.女生的择业信心不及男生,本科生的择业信心不及专科生。当问及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时,14.3%的同学选择乐观,51.8%的同学选择一般,33.9%的同学选择不乐观。说明多数同学的择业信心还是比较足的,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女生的择业信心不如男生,本科生的择业信心不如专科生。

女生选择乐观的比例为13.12%,一般的为47.8%,不乐观比例为39.1%;男生选择乐观的比例为17.2%,一般的为62.3%,不乐观比例为20.5%。从结果可以看出女生的择业信心不及男生。

本科生选择乐观的比例为11.6%,一般的为50.7%,不乐观比例为37.7%;专科生选择乐观的比例为15.5%,一般的为52.4%,不乐观比例为32.1%。从结果可以看出本科生的择业信心不及专科生。

四、对职校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的对策

(一)对职校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应体现出时代性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后来随着大学生分配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寻最佳结合点,对经济收入开始关注。本次调查显示,经济收入已经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市场经济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都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化,自我中心突出,注重功效和实惠。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职业院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环境变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不利影响,审时度势,积极引导,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适应。

(二)关注职业院校大学生择业观的群体差异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观因学历层次不同、男女性别不同在择业标准、职业理想、职业适应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研究还显示不同专业、地域等也显示出差异性。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应该加以关注。首先,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女大学生应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在择业中的自信心,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女生要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注重锻炼自己,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以自身较高的素质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最后,女大学生择业要注意求实,期望值不宜过高,更不要互相攀比,要从自身及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只要社会需要有,只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就应积极面对,愉快接受,否则会给自身心理及精神上带来巨大压力,影响未来职业的选择。

(三)继续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针对本科生职业期望水平较高,而就业准备不足的现状,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择业观的教育,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择业期望。这也是当今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摇摆不定,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能肯定到底应该持何种就业态度,这都表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单一,仅限于对毕业生进行少量的就业信息公布,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别提择业观的指导工作;其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这一方面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对于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观,没有发挥任何应该发挥的作用。很多毕业生表示不清楚和不太清楚自己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今后学校应该继续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把工作做到实处,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四)大众传媒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营造舆论氛围方面的优势,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舆论倾向。不实的媒体报道和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妨碍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大众传媒应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毕业生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看待就业压力,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对就业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

[1]金一鸣,等.中学生的职业定向与上海几所市区中学的调查[J].教育与职业,1987(1).

[2]何国全.大陆员工价值观与台商管理行为的互动-地区次文化差异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3]李继宏.大学生的择业观[J].就业指导,2002(1).

责任编辑 葛力力

曹瑞(1969-),女,山东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研究、职业价值观;左春雨(1977-),女,黑龙江人,天津市青年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育管理研究;王敏(1981-),女,河南开封人,天津市对外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712

B

1001-7518(2010)36-0085-04

猜你喜欢

专科生本科生比例
人体比例知多少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与促进措施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基于岗位调研加强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类专科生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