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早期翻修的原因分析
2010-02-17翁文杰
袁 涛,翁文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 210008)
随着髋关节置换的日益普及,手术量的增多,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也在增多,尤其是术后早期进行的翻修手术,给患者的经济和精神上造成巨大压力,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科治疗的早期(3年以内)翻修髋病例19例(29%)(大部分为外院初次手术病例),现将治疗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9例(19 髋),均为单侧关节,男7例,女12例;年龄55~80岁,平均68.6岁。初次置换疾病:股骨颈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骨性关节炎6例;初次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2例,全髋关节置换17例。翻修原因:术后感染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早期磨损1例,髋臼内衬松动1例,全髋术后脱位1例,股骨柄松动下沉4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的时间均在3年之内。翻修假体的选择:均采用Plus 公司提供的非骨水泥型翻修假体。患者术前Harris 评分平均29分。
1.2 临床表现
1.2.1 感染患者 8例患者有皮肤窦道及脓性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患髋静息痛,下地需扶拐;X 线片表现:假体周围有骨溶解表现。另2例表现为无静息痛,仅负重时疼痛加重,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均偏高,但抗感染治疗有效;X 线片表现:无明显骨溶解及骨膜反应,无假体松动征象;术中组织送培养确诊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1.2.2 非感染患者 人工股骨头磨损患者,术后活动量较大,逐渐出现患髋疼痛,负重活动时加重,不能正常行走;ESR 及CRP 正常或略高;X 线片:髋臼壁变薄,关节间隙消失。内衬松动患者表现为髋部疼痛,无法负重行走,X 线片示:假体半脱位,闭合复位股骨头始终不在髋臼中心。脱位患者,患髋胀痛,异物感,关节功能障碍,X 线片示:假体完全脱位。股骨柄松动下沉患者,无静息痛,负重时疼痛明显,ESR 及CRP 正常,X 线片示:假体柄有下沉、移位。
1.2.3 假体周围骨折患者 患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X 线片示:股骨柄周围有骨折、移位,股骨柄下沉。
1.3 手术方法
1.3.1 感染关节旷置手术 患者侧卧位,原手术入路,取出假体,彻底清创、切除窦道,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药敏,放置关节内冲洗管,并做同侧胫骨结节骨牵引。
1.3.2 Ⅱ期全髋翻修手术 感染关节持续冲洗15d、静脉抗感染治疗30d,每个月动态监测血常规、ESR 及CRP 三联指标,其连续正常3个月后,可考虑再次切开植入翻修假体。
1.3.3 人工股骨头磨损患者翻修手术 患者取侧卧位,原手术入路,取出股骨头,臼底植骨,髋臼拧入螺旋臼,安装内衬、标准28 mm 球头,复位。
1.3.4 内衬松动患者翻修手术 原手术入路,脱位关节,取出松动内衬,检查臼杯完好,重新安装相同型号的内衬,复位。
1.3.5 脱位患者翻修手术 原手术入路,脱位关节,取出髋臼杯和内衬,调整附倾角和前倾角,重新研磨髋臼,安装更大型号的臼杯及内衬,复位,检查各方向无脱位,逐层关闭切口。
1.3.6 股骨柄松动下沉患者翻修手术 原手术入路,脱位关节,拔出假体柄,重新扩髓、打入型号更大的股骨柄假体,安装相应球头,复位。
1.3.7 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翻修手术 原手术入路并适当延长,拔出股骨柄,复位骨折并临时固定,重新扩髓、打入翻修柄,多根捆绑带和(或)钢板固定骨折,重新安装股骨头、复位。
2 结果
2.1 感染关节旷置患者
1例患者因多次手术导致术中输血时产生自身抗体、形成DIC,术后次日死亡;7例患者仅取出感染假体,关节内持续冲洗15d,静脉抗感染、骨牵引30d 后,拔除骨牵引,逐步扶拐下地活动,今后不再装入假体,患者疼痛症状消失,但肢体跛行明显。2例感染患者行Ⅱ期全髋翻修,术后2d 拔除引流管,逐步下地部分不负重行走及功能康复,恢复良好。
2.2 假体松动下沉、脱位患者
术后2d 拔除引流管,逐步下地部分不负重行走及功能康复。
2.3 假体周围骨折患者
术后3个月内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经复查X 线片骨折愈合后方扶拐下地。
2.4 随访
接受翻修手术患者平均随访3年,Harris 评分平均70分。感染病例未复发。
3 讨论
3.1 感染性假体松动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早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组占早期翻修病例的52.6%。文献报道,55%的感染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1-2],与本组病例吻合。本组10例患者中,9例来自外院,我院1例为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因多次手术意外死亡,其余9例只有2例最终翻修成功,7例被迫卸除关节,以致残告终。由此可见,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感染是灾难性的,不仅花费巨大而且疗效差,轻者致残,重者丧命。对手术医师来说应认真考虑如何避免感染,保证手术的成功。患者自身的体质问题是“内因”,医师可通过积极的支持治疗来调整、改善,更重要在于“外因”的作用,这是医师能够控制的,包括:手术室的无菌层流级别,手术人员的严格无菌操作,术中的无菌原则等。来自外院的9例患者,多数在基层医院手术,其软硬件条件较差,感染的概率较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染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医源性成分。
3.2 重视人工关节置换早期翻修的医源性原因
刘效仿等[3]报道医源性导致的失败病例高达52%,本组也占早期翻修病例的36.8%。表现如下:①对于60~70岁的患者,医师也选择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这主要是既往手术医师对人工关节的认识和技术不足,该类患者活动量偏大,个别患者甚至过度使用,最终导致髋臼磨损,股骨头中心性脱位,被迫行关节翻修手术,其假体寿命在3~10年。针对此类髋臼中央型骨缺损较多时,将异体骨或自体骨颗粒状或骨泥状充填打压磨造后充分植骨,我们选择螺旋臼假体进行翻修,特别有效,其臼底特殊的开窗设计、能保证充分植骨,臼壁的“大螺钉”构造、依赖患者髋臼壁结构的完整性、即使患者局部有骨质疏松,其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亦值得信赖,这样患者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②股骨柄假体装入偏小,且假体为老式带领的生物柄。患者早期负重行走后,颈领部形成杠杆,迫使假体在股骨腔内发生“摆动”,导致患者行走痛[4],严重者假体可将股骨磨穿,被迫早期翻修。此类患者假体柄无骨长入,如未出现股骨磨穿缺损,仅使用常规无领设计加大型号股骨柄翻修即可,若已经发生股骨磨穿,则应使用无领设计的加长柄进行翻修,效果当如初次置换。③髋臼内衬安装不确实,可能有软组织嵌入或没有打紧压实。患者初次下地后感疼痛、无法正常行走,X 线片示:人工股骨头不在髋臼中心,呈偏心征象,闭合复位不成功,被迫切开探查,发现是髋臼内衬松动,给予重新安装、固定。④全髋置换术后脱位。患者术后2周自外院转入,始终无法行走,患肢短缩、外旋并伴疼痛,X 线片示:假体完全脱位,髋臼假体俯倾角偏大。给予更换髋臼假体,使其俯倾角在42 °左右,将关节复位,未再发生脱位。从本组早期翻修病例可以看出其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多数是医源性所致。Ulrich[5]、祝云利等[6]均指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失败的原因与医师的手术技术相关。因此,关节外科医师应努力提高手术技术,严格手术适应证,科学地为患者选择并置入适宜的关节,并保证手术质量。
3.3 假体周围骨折
这类并发症的发生与高龄髋部骨折的发生机制相似,已行关节置换的患者,其肢体的力量、应激反应能力进一步下降,骨质疏松,更容易出现髋部骨折,治疗上更加复杂、困难,体现在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手术技术要求更高,手术风险增加。我们考虑的是:如何预防再次跌倒,医师有责任在术后指导患者科学地康复训练,特别应注意患肢肌力的训练、适当扶拐,同时,还应积极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
[1]MendsdG,Said M,Aslan K.Classification of adult congenital hipdysplasia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Othopedics,1996,19(10):888-889.
[2]Masterson EL.Evolving technologics:news answers or new problems Subsidence and the cement mantle in femoral impaction allografting[J].Orthopedics,1997,(9):821-822.
[3]刘效仿,余海波,阮卫钧,等.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医源性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9):1311-1313.
[4]张克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8):123,137.
[5]Ulrich SD,Seyler TM,Bennettd,et al.Total hip arthroplasties: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revision?[J].Int Orthop,2008,32(5):597-604.
[6]祝云利,吴海山,符培亮,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失败原因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5):56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