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教师一堂学习领域课程详析

2010-02-17周美琴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滑轮间隙情境

周美琴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苏州 215400)

德国教师一堂学习领域课程详析

周美琴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苏州 215400)

一位来华德国教师用一堂学习领域课程向我们诠释了德国当前职业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教学观点。他用一个“人”字展示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用一个“变”字演绎了“为了工作而学习”的教学理念和“通过工作来学习”的处置方式。

德国教师;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

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德国专家罗塔·格莱夫(Lothar Gräf)先生(原中德唐山农村职教合作项目一期德方长期专家组组长,以下称格老师)受邀来我校指导数控专业课程的开发和相关实践活动。格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可谓体现当前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的学习领域课程。他以学习情境“滑轮的制作与装配”(我校数控专业拟设13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包含3个学习情境。“滑轮制作与装配”是学习领域“简单组合件制作”的一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为例,为我们讲了一堂示范课,他把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演绎成了学习领域课程,让我们大开眼界和备受启发,特别在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对我们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教学突出一个“人”字,以育人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 格老师的课通过活动导入项目,开始就吸引了多名学生主动请缨参与小组活动。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小组分工有序,一人拉滑轮吊重物,两人负责观察滑轮中各零件的工作状况为小组提供相关信息。5名小组成员主动交换角色,相互间不断沟通,不时传来“看清楚了吗,要不要我再拉一次”、“不是这样的,你再来看一下”等言语。在体验和沟通过程中,学生对滑轮构造和装配关系等越来越明了。在考评阶段,格老师更是别出心裁,让学生逐个上台展示自己装配的滑轮,同组学生轮流现场评价,在争论不下时,老师才出面裁决。格老师摒弃了我们传统的学习考评方式,学生很放松,没有以前那种压抑、紧张甚至害怕的感觉,学生争先恐后抢着上台,一展其成果的“风采”,课后还不时地听到“我的滑轮转动灵活”、“我的滑轮转动时轴向窜动小”等赞许自己的言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的场景。

优化师生的主次关系,把探究的机会还给学生 在学习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格老师并不满足于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此,他设计了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针对间隙配合这一知识点,格老师设计了小组实践活动,在小组中的5名成员之间只循环交换轴套,与自己手中的轴进行一次次配合,通过测量、计算,每个学生都可获得5个大小不一的间隙值,类似这些简单工作都由组内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人人都有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格老师再引导组内成员之间比一比各自得到的间隙值是否相同;若间隙值不同是何道理;若出现部分间隙值相同,再比较一下轴和套的实际尺寸是否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对小组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归纳这一配合间隙值大小会分布在一个什么范围之内……类似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让小组成员带着各自的体验进行共同探究,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解决。在格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小组活动热闹而富有成效。这样的探究活动随即又引发了学生对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思考。有学生提出:这样大大小小的间隙值出现在同一批产品中,产品的质量不就波动很大了吗?那么企业在生产中是如何控制这种间隙波动,来保证产品质量的呢?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好学上进、究根问底的学习场景。

细化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提升 在学习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格老师处处着眼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育,而且把这些能力细化为简单的、可描述的、可观察的东西,分解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层面加以落实。比如,在实践活动中,他会提示学生“你的测量、装配等操作是否符合专业要求”,突出专业规范意识,在加热装配时他用幽默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又如,在小组活动中,他会关注合作过程,让学生探求合作的方法。再如,在学生展示成果时,他会强调用专业语言进行表述,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培育学生的处事态度,等等。所以,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争相抢答、争先展示的局面屡屡出现。我们听到学生的发言,语言简洁又不失专业,声音响亮又充满自信;我们感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对问题的探究已延伸到了日后的工作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格老师的调教下正在快速成长。

教学凸出一个“变”字,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展现“通过工作来学习”

教学理念由“带着学生去学习”转向“引着学生去工作” 我们的教学往往以知识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孜孜不倦地探寻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图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储存知识,去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教和学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格老师的课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学生的学习不只为了学会知识,还为学会工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工作而学习”。所以,学习情境的目标直接指向了专业所对应职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这节课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滑轮的装配”这一工作任务来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不断反复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习得工作过程与工作方法,形成自己的工作情感、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设计由“教学内容设计”转向“工作过程设计” 我们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按照学科知识逻辑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提炼和归纳。而格老师是以项目为中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内容的设计。按照项目的要求选择和序化工作过程知识,其中既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操作技能,还有必要的过程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是工作情境的设计。创设了“滑轮的装配”真实、完整的职业情境,工作内容有了配套的实施环境,在职业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能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收获真实、完整的工作体验。三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真实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活动设计,为教师组织活动提供策略,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路径和方法。

教学手段由“关注视觉效果”转向“强调工作体验”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大多采用PPT等来辅助教学,增强视觉效果,提升教学效果。而我们发现,在格老师的这堂课中,他并没有使用多媒体,更多地使用了自制的实物教具。比如,在前面提及的学生学习间隙配合时,格老师用了自制的教具让学生进行探究和体验活动。又如,在滑轮的装配中有一处为过盈配合的装配,以前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地介绍一通,或制作个动画演示一下,学生往往无法亲眼目睹“大”轴装入“小”孔的过程,教师无法消除学生心存的“疑惑”。但格老师没有轻易放弃,他就地取材,用烤面包的烤箱加热轴套,还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该材料的膨胀系数,计算出加热温度,最后让每个学生亲自完成“大”轴装入“小”孔的工作。在真实的工作中,学生收获了一个真实的工作体验,有效地促成了学生经验的自我生成。

教学方式由“教学”转向“导学” 我们的教学往往采用讲解—演示—练习—巩固—总结的惯用形式,教师普遍重视教法的研究主动地“教”,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套路下被动地“学”。而格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展示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的新型教学方式。一是格老师以滑轮装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引导问题,明确告知学生一步一步做什么和学什么,引导学生有序地开展自主学习。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格老师精心地设计每个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提示学生怎么做和怎么学,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三是在课堂中格老师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在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之间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轻松自如地驾驭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教学生态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面对繁杂、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不情愿地、机械地接受,处于“要我学”的教学状态。而格老师的课选用学生能力所及的真实工作项目为活动载体,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开展活动,一起探讨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格老师不是简单地回答,而是引导或是组织小组活动共同探讨,同时还表扬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当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完成这个过盈配合装配的喜悦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又举手问他:“那么这个零件以后怎么拆下来?”大家再次被惊呆了,看来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格老师让沉寂的课堂重新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教学生态由“要我学”的教学边缘向“我要学”的教学中心回归。

[1]魏新民.对德国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观点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4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6.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70-74.

G712

A

1672-5727(2010)12-0137-02

周美琴(1980—),女,江苏太仓人,中国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机械专业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滑轮间隙情境
间隙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给你
苦难的间隙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