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机制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刍议

2010-02-17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人才职业

陈 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50)

市场机制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刍议

陈 霞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50)

在市场机制下,不同类型的教育围绕市场需要进行分化和重组,占据各自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剧烈的转型过程中,二者各有优势与劣势,市场机制在起调控作用。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确定性,在市场机制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市场机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由普通本科教育、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类构成。这三者在动态运作中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当前高等教育的现实生态。在向市场机制转型的过程中,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处于剧烈的冲突与震荡之中,显示出某种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体现出制度和功能的不完善,同时预示着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

中学后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类:普通本科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①其中,普通本科教育指的是面对所有学生的、非专业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公民素质的教育,其实施机构是普通大学的本科学院,国外称为文理学院。国外一流大学的本科普遍实施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就是并非面对具体的职业,不直接为某个特定的职业或行业培养人才,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教育。国内的普通大学本科也在朝通识教育的方向发展,开始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把专业教育放在本科的后两年甚至研究生阶段。

在美国,普通本科教育之上有两种上升途径:一是进入文理学院的研究生院,研究高深的学术,最后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一般是后者),成为学术型人才;二是进入专业学院(一般只有研究生教育,不招收本科),学习专门的技术,获得专业学位或者专业证书,成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后者实施的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为某个具体的行业、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二者的差异体现在所含的学术、技术含量上。专业教育称为Professinal Education,意思是具有较高深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含量的教育,面对的是经济社会中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等;或者职业、行业中较高级别的岗位,如设计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等。这些职业之所以体现出“高”,除了需要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更强调知识以外的素养,如领导人气质,交际、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些专业知识和人格素质的养成,需要专业、正规、具有足够年限的大学教育才行。职业技术教育称为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则是面对一些需要较低学术技术水平的职业,或者行业职业中需要较低学术技术水平的岗位,以前称为“行当”。这是二者最初始的区别。

在国外,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界限比较明显和稳定。前者由普通大学的研究生院进行,学制一般为三年以上,所获学位是硕士或者博士。后者由大学之外的技术学院或者社区学院进行,学制一般为两年,所获学位是副学士。学位的差异清楚地显示出二者的区别。

在这里,“职业性”作为一个有效的标尺,把中学后教育的三种形式加以区分。按照“是否直接为职业服务”这一标准,把普通本科教育区分开来;按“职业岗位所需的学术性、技术性含量”标准,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区分开来。

在中学后教育中,普通本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属于传统的高等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则比较特殊。职业技术教育最初只有初等、中等之分,这与职业技术教育传统上所承担的“培养具有较低的学术技术含量的人才”的工作性质相吻合。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迅速升级,这些职业岗位所需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传统的初级、中级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这样,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层级提升的需要,出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称谓。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否属于高等教育,尚存疑义。首先是概念不清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到底是面向“职业”还是“技术”?“职业”和“技术”两个概念更像是两个概念的简单罗列,二者并无直接的相关。在不少国家和地区,从观念和办学体制上对“职业”和“技术”做出了区分。比如在美国,这类教育称为职业或技术学校 (Vocational or Technical Institute);在我国台湾地区,该类教育统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而我国特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称谓,体现出传统上“职业技术教育”概念并未随着层级的提升而分化。其次是定位不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源于职业技术教育层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绝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仍处于专科层次,很难称得上“高”;实施这类教育的机构也很少叫“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是普遍使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名称。这表明,发展历史不长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论是理念还是制度层面,尚处于亟待发展的阶段。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具有的这些不确定性,加上它所拥有的庞大规模,可能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结构变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比较稳定。中学教育在高中阶段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其他的学生进入大学。进入高职院校的那部分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就业;二是继续攻读本科大学的各个学位。而在我国,由于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双重影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基本上是割裂的。这成为高等教育结构冲突与动荡的重要根源。

高等教育结构是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所决定。社会需要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高等教育就必须培养出相应的人才。这符合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

从人才结构看,一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占据产业链的不同部位,推动整个产业顺利运转。比如在制造行业,首先是需要科学家创造出有关产品功能的基本原理;其次是工程师们利用这些原理对产品的整体和各个部分进行设计,绘制图纸;再次是技术人员按照工程师绘制的图纸把设计变成可操作的程序,并在现场指挥技术工人对产品进行组装;最后是技术工人在各个不同的环节进行安装和调制工作。在各种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通力合作下,一个完整的产品诞生了。这样,从功能的角度可以把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四种类型,分别满足了产业链不同层级的需要。其中,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由于要求具有的科技含量较高,必须进行规范的学科型教育,主要由大学教育(含普通本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更多的是面对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更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主要由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可见,在人才市场这块大蛋糕中,不同的教育形式占据了各自的领域和份额。此时,社会需求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资源起基础性的配置作用。

同时,人才作为一个整体,并非单独、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功能。系统运作的效率,依赖于结构的合理程度;结构不合理,必然影响功能的发挥。对于人才的配置,韩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要成为成熟的工业化国家,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应该呈阶梯型:科学家占5%,工程师和技师占10%,技术员占40%,技术工人占45%。韩国作为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经验具有可借鉴之处。虽然这主要针对高等工程教育而言,但是也可作为高等教育结构的一种参照。假定该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这个合理的标准移植到我国,那么,较为合理的安排是:占人才总数15%(5%+10%)的高端人才由普通大学培养;另外的40%(技术员)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最后的45%(技术工人)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

与此相悖的事实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定位于高端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几乎所有的普通高校,甚至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按照一流大学的样式进行建设,这导致了众多的问题。随着市场机制逐渐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开始朝多科性、应用性、职业性或者技能性的方向发展。理由很简单,人才市场的需要决定了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按照市场原理,高端人才市场份额是有限的(5%+10%),这就决定了一大批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方向必然要下移。可见,合理的市场需要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走向合理化。

从高端人才市场下移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聚集于“技术员”层次的人才培养领域。在这里,隐约出现了一种冲突和碰撞的可能性。

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和新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底有何区别?这取决于从何种角度对二者做出判断。从微观的角度看,二者差异巨大,似乎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从市场需要的角度看,二者并无本质的差别,都是为职业服务。从市场的角度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专门的行业培养人才;普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除一部分继续深造外(深造也是为未来的职业服务),基本上要进入职场。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本质上也是为“职业”培养人才而存在的。区别仅仅在于是“直接”还是“间接”地为职业服务,该职业需要“较多”还是“较少”的学术含量。此时,“职业需要”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一切。这就是说,从市场需要的角度,在市场机制下,“职业需要”是核心标准。

随着职业的不断发展和分化,社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职业种类已超过42000种。同时,社会职业结构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而从工业革命到新的产业革命的200多年里,不断出现新行业,且行业主次地位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在工业革命初期,主要行业是纺织业;一直到20世纪初,钢铁、汽车和建筑业才先后超过纺织业;但是,电子行业从产生发展到成为一个主要行业,只用了几十年时间。

现代产业早已进入专业化时代。一个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都有一整套流程,如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等。这些流程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际上,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的分类越来越细。如工程师这一类型就分化为各种各样的层次和类型,承担着越来越精细的分工。同时,各种人才类型也在不断交叉组合,早已超越了单一的类型和层次。可见,职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加速了人才流动以及人才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传统工业社会一个人一辈子只学会一项技能的单一性人才已经被复合型人才和学习型人才所取代。

职业和人才的变化,让高等教育别无选择,只能拓宽基础,淡化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否则培养的人才无法应对变化迅速的职场。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教育对职业的适应程度。在现实的职业需要面前,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区别在淡化。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就是为专门的职业服务的;当前很多普通高校提出为地方经济服务,本质上就是为地方的主要行业(职业)服务;在专业设置方面,早已超越学科的范畴,代之以职业需要为本;在课程设计方面,也都考虑到职业实际需要。

普通本科大学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积淀。这种优势体现在:在一个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里,知识的生产者必然在产业链上占据高端的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需要,即人才不仅具有优秀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具有优秀的社会公民品质。普通本科大学的问题在于,在学术向应用的转化和知识向产品的转化两个过程中能力不足。由于缺乏这种转化的传统和内在动力,这种转化可能会显得漫长。当前出现的广泛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下就是市场对这种劣势的回应。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实训以及与市场的连接做得更好,与市场更贴近。在这种连接和贴近中,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长起来,学生就业率逐步提高。这让他们渐渐领悟了教育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产学结合的不可或缺性。一些发展情况良好的该类院校,产生了转变为技术型本科的强烈愿望。这既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体现出一种自信。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转变往往很容易变异为“本科压缩型”。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弱点在于:未能正确地定位,即尚未找到适合技术型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学术(技术)积淀较少,层次较低。这大大影响了该类院校的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

在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围绕“职业”进行人才生产的市场。在现实中,不少职业岗位已经没有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分。比如工程师,传统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产物,但随着工程师概念的细化和类型的增加,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也培养工程师;而许多普通高等院校也开始了为“职业”培养人才的尝试。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都处于剧烈的转型过程中,二者各有优势与劣势,市场机制作为一只无形的手在起调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的产业升级为二者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重要的是二者能否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

注释:

①这只是一般的分法,实际上情况较为复杂。随着中学后教育体系的膨胀和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教育形式。从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有观点认为,美国的院校分为以下四种:职业或技术学校 (Vocational or Technical Institute)、专科院校或社区学院(Junior or Community College)、四年制学院(College)、大学(University)或理工学院(Institute ofTechnology)。实际上,这种分类明显存在交叉。

[1]严雪怡.试论人才分类的若干问题[J].职教通讯,2000,(8):9-12.

[2]徐小洲.当代韩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若干特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63-67.

[3]河南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职业的发展与择业[EB/OL].(2009 -12 -08).[2007 -09 -28].http://job.henu.edu.cn/Html/direction/zigezheng/256320070928155330.html.

G710

A

1672-5727(2010)12-0009-03

陈霞(1978—),女,江西泰和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