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现实矛盾分析*
2010-02-17刘建文谭丽杰
刘建文 谭丽杰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现实矛盾分析*
刘建文 谭丽杰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从世界形势变化、社会经济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冲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环境挑战,同时论述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挑战;现实矛盾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社会环境的挑战和教学实践中的现实矛盾。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和矛盾,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社会环境及挑战
(一)世界形势的复杂多变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客观现实 20世纪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的伟大历史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不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了强化和保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而当代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调整和修复,出现了马克思经典作家们未曾预见的一些新变化: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科学技术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造成了青年学生认识上的迷茫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疑。
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格局变化最主要特点 经济全球化是从资本主义扩张和生产方式变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必然带有“西方中心论”的理论和实践色彩。法国雅克·阿达指出:“论述全球化,就是回顾资本主义这种经济体制对世界空间的主宰。”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政治事务的主导权基本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经济全球化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客观现实,使青年学生无法理解两种社会制度在现实中的反差,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持怀疑甚至抵制态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出了崭新课题。
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剧 冷战结束后,文化的地位和力量得以迅速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文化日益多元化。多元文化现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青年学生用开放的眼界审视民族间文化的异同,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异质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呈现出趋同性特点。汤用彤先生指出,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接触,必然使双方都发生变化。文化的趋同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开放的文化接纳心态。三是文化呈现出冲突共存的特点。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文化冲突的必然性,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造成了事实上的文化冲突。因此,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世界多极化、多样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已经成为发展潮流,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将在未来的多极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三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本来面目,充分认识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野心和图谋。
(二)社会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人们的价值立场、思想观念、利益取向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崭新的时代命题。
利益的导向性作用日益加强 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在利益机制的主导作用下,人们重新审视物质金钱等客观利益,甚至把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就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向经济利益倾斜,集体主义和互助协助精神不同程度地被降低,政治动机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个人主义成为思想支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本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对立起来。市场经济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人们普遍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在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极大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造成国家意识、奉献精神的弱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等价交换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于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规范经济秩序具有根本性意义。但是等价交换原则向社会生活领域的漫延和渗透,则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和对社会肌体的腐蚀。有些学生认为个人的任何付出都要有对等的回报,奉献意识淡化,利他主义缺失。这些现象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现实的困难。
实用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冲击着传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处于不确定状态。同时,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基本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对青年学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受市场经济短期效应和现实功利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处不大,甚至持排斥态度,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信息化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育人环境的可控性、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教育对象的人格形成等方面受到极大影响。
网络传媒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冲击着传统信息获取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是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唯一渠道,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和传递方式基本没有选择性,教师的观点是学生的唯一参照,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权威性。今天,网络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网络信息覆盖面广、流量大、更新迅速、观点多元化、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简单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且可以同时比较参照多种观点。相比之下,课堂教学显得内容单薄、方式简单,教师的权威性正在日益受到挑战。
网络信息管理的无政府状态带来的负面效应 网络信息管理的无政府状态使信息资源良莠并存,色情、暴力甚至反动的观点和信息充斥其间。在网络中,任何人既是信息获取者又是信息制造者。不良信息在对大学生进行负面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诱导学生参与不良信息的制造。更重要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煽动性,增加了教育效果的变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现实矛盾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诸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普遍性与个人需要的特殊性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任务。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传递给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培养作为公民的基本政治素养和价值准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所在。但是,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牵引下,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心态,把“谋利性”知识作为主要选择,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意识淡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能获利,就没有必要区分意识形态。
(二)利他性与利己性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感恩情怀和利他意识的社会主义公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呈现蔓延趋势:把正当的个人需求无限延展,模糊奉献与索取、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界限,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缺少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递信息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甚至对高尚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予以嘲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尴尬境地。
(三)理论教学目标与社会实践经验支持的矛盾
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政治信仰的确立,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对象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用理论指导社会行为和政治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大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社会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理论灌输,学生没有基本的社会实践体验,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晦涩,甚至虚无缥缈,进而产生厌倦情绪。
(四)感性兴趣与理性接纳的矛盾
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理性思维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加之社会文化日益娱乐化倾向,大学生更倾向于追逐那些轻松愉快、通俗易懂、娱乐消遣、新奇有趣的“快餐式”文化,对于那些思辨性强的文化形式缺乏兴趣甚至持排斥态度。在课程选择上,更倾向于生动有趣、简单明了、现实功用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既缺乏生动性,又缺乏现实功用性,很难获得教学对象的积极响应。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五)教育对象工具性和教育的目的性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终极意义上是使学生的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使学生服务于社会,因而在实际上存在着忽略教育对象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倾向,教育对象的工具性比较明显。但是,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生命意义,培养人格健全和思想独立的人,这就使教学存在着教育对象工具性和教育目的性的矛盾。如何在满足大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基础上完成意识形态教化的任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根据育人环境的变化和教学对象的思想特点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教育的现实背景,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1]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15.
[2]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
[3]胡佐斌.论新形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J].中西部科技,2009,8(13).
[4]王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6).
[5]万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4)[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G711
A
1672-5727(2010)12-0007-02
刘建文(1971—),男,河北保定人,法学硕士,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的教学和研究。
谭丽杰(1971—),女,河北保定人,教育学硕士,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sz0904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