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职业教育的研究方法
2010-02-17赵志群
□赵志群
再谈职业教育的研究方法
□赵志群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研究还很薄弱,致使一些重大实践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职教研究的学术影响也很有限。如由于多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学应属于一级学科,然而在新设一级学科的论证中,相关建议几乎未经讨论就被否定了。这说明学术界对职业教育非常陌生,同时也反映了职教研究学术地位不高的现实。提高职教研究水平,需要对职教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方法论层面的反思。
职教研究涉及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因此也会用到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我国目前的职教研究多是思辨和(不严谨的)质性研究,研究者一般针对时弊阐述个人观点和感受,并提出建议。为数不多的量化研究多是简单问卷调查,所用数据处理方法以计算各选项比例为主,采用严格测量技术进行的量化研究还很少,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量表,甚至多数人对此类概念都非常生疏。
很多从事职教研究的是工作在管理和教学一线的兼职研究者。由于他们本身处于研究对象之中,扮演着研究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双重角色,因此这些“草根研究”经常会按照研究者的“预设”去解释现实,其结果往往只是对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而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职(外部)研究者,由于对研究对象缺乏深入了解,常常只能在概念层面进行讨论,无法获得很有价值的成果。目前关于“就业导向”、“中高职的区别与衔接”和“职业能力”等问题研究,就处于这样一种境地。
这里提出了一个研究方法论的重要问题:研究者需要对研究领域(domain)熟悉到何种程度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相关度有多大?
“研究方法的内容相关性”问题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和课程开发等中、微观层面的研究领域显得更为重要。作为观察者、访谈者或设计者的研究人员,必须对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才能使研究对象具体化,而不再停留在一般意义上。例如,研究数控技术专业的人可能不需要掌握某型号的数控机床操作,但必须是数控技术人员。这体现了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核心观点:隐藏在背景中的认识和研究方法越多,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就越清晰。事实上,不仅研究过程要求研究者必须熟悉研究领域,而且要想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也必须满足这一要求。
研究人员到底需要多少领域知识才可以开展研究工作,这与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以课程研究为例,职业知识有两种极端情况:①职业行为模式固定,知识完全存在于可观察的行为中。这时外部观察者不必了解这种行为模式,也不需解析行为所隐含的信息。他观察到了职业外部活动,就看到了与所研究职业的全部。②职业知识高度复杂,需要通过大量与情境相关的行动表现出来。从业者能将这些知识以整体化方式自觉应用到实践中而不需要相关背景知识,能用一系列有条件的行动规范(即“如果——就”的关系)和特定程序解释职业知识。在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下,课程研究者无需熟悉相关研究领域。
然而事实上只有少数职业属于上述情况。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所研究的职业知识并不是单向的“刺激与反射”的关系,掌握这些知识要“以超越自己现有绩效”的方式进行。在具体工作中,实践专家通过“能做什么”和“如何做”来表现他们特有和无法言传的信息。由于这些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知识,在帮助实现“超越自身绩效”方面的贡献很有限(Ryle1949),因此研究者掌握一定的领域知识是必要的。
不涉及具体领域知识的单纯观察和访谈等无法实现科学研究的目标(即所谓的领域特殊性原则)。职教研究者的处境就像人类学者研究外国文化时一样,关键是他何时能够了解外国文化:他只有在亲身经历该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后,才能掌握它。其结果是,他对该文化不再陌生,也不再只是一个研究者。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两难困境:即如何处理研究过程中的“接近”(proximity)与“疏远”(distance)的关系:研究者越接近研究对象,就能越深入认识研究对象;然而随着与研究对象距离的接近,研究者可能无法再有效促使专业人员进行解释,也不会再像初学者一样思考问题,而这对课程设计恰恰是一个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距离研究对象越远,研究者就越能像一个感兴趣的外行那样提出问题,这会促使专业人员详细解释他们的默会知识(G.H.Neuweg/P.Putz2008)。
研究方法的内容相关性问题可引发很多讨论,它给职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启发,例如其他条件相同时,中、微观层次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更加深入了解研究对象。职教研究因领域不同而研究方法不同,可能需要采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与内容相关的研究方法,即研究有一定的情境性。如果很好地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职教研究就可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如莱夫(J.Lave)和温格(E.Wenger)不足六万字的《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按照严谨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助产士、裁缝等6个职业的学徒制进行案例研究,开创了学习理论研究的新纪元。让我们共勉。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