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传承与提升
2010-02-17陈继扬
□ 陈继扬
论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传承与提升
□ 陈继扬
电大作为一种以开放性、远程性为特征的教育模式,如何建设富有特色的电大校园文化,特别是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传承与提升,不仅是一所电大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更是一所电大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现。本文重点论述电大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当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局限和不足,同时阐述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通过建设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电大校园文化,全面提升电大的办学软实力,打造电大文化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电大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电大;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对策
一、校园文化和电大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说到校园文化,首先的是要谈到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
我们所说的文化:① 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② 泛指一般知识,如学文化、文化水平、文化教育。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吉尔兹的这一定义着重阐述了文化的两个特性,一是象征性,二是传承性。在一个定义中两次出现同义的词汇“继承性”和“传承”,说明了文化的根本本质,就是文化的可传承性质。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本文研究的校园文化就属于亚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是一个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和灵魂,它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铸造新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电大文化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电大系统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由师生员工创造、传承、积累和共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电大文化是电大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电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电大系统健康、和谐发展的助推力,是凝聚电大系统的精神动力。全国电大系统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电大文化进行培育和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电大文化已经形成现代性、远程性、开放性的显著特征。
电大校园文化是电大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电大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电大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电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已初具规模,成绩显著。但同时,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在理念、机制和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师生归属感、整体文化认同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上存在差距。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相当一部分电大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没有从电大内涵建设上去思考,没有从电大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当做可有可无的工作去抓,当做软任务去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门不落实,责任不明确,甚至出现工作没有人干。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
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不准确。
管理者群体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目前不少电大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做学生管理部门或团委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少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教学任务、撰写论文、评定职称,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电大教育视为一种拿文凭,没有真正地想学知识。特别是开放教育的学生面授到课率低,参加学校活动的机会更少。加上目前的工作机制使电大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电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不到位。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总体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立体性,尤其是电大系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难度很大。不可否认,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某一个特色入手,然后带动整体建设,这就势必要全面规划。在建设内容上,可以将某一个特色活动进行延伸和创新,开发它的“系列产品”,这样校园文化才初具规模。在手段上,应尽量把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到其他各个活动中去,如黑板报、墙报、校刊、校园网以及各种班会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展开立体建设。当前相当部分电大正是由于内容和手段的单一,有的是多年来没有开展活动,才导致长期以来还未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样的学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会很难生存。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和连贯性。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的师生、一任任的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应在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积淀的过程,而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一任校长、一个领导一个样,任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往往是短期行为,搞一些形象工程,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综述情况说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各个群体参与度低、实效不明显,对学生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电大校园文化在长期的过程中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也渐渐失去热情。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社会对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首要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电大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大力推进电大学校文化建设,发挥电大教育核心价值的导向作用,激励电大教师学生奋发进取、终身学习,增强电大系统师生员工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共建电大的精神家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传承与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重要转型期。如何适应这个转型期,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方面,从长远考虑电大要弘扬和构建对电大发展起指导性作用、发挥全局性影响的电大校园文化,特别是电大的校园精神,它对全面培养人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现实的情况使电大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市场抉择,面对发展的压力、招生的压力、经济效益的压力等等。现实之下只有选择扩招、扩张、做大,这又从某些方面导致学校物化资源不足、师资缺乏和教育质量下滑。不少电大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现实生存压力与长远发展理念、近期办学效益与电大校园精神之间的严重矛盾,鱼与熊掌取舍似难两全。
电大校园文化是实现电大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优秀的电大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具有共通性,又有体现办学特色的个性;既体现进取开拓、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又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得以真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的困惑或误区已经到了需要加以思考和调整的时候。如果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再不创新和调整,我们将在困惑和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电大的培养目标。近年来,中央电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规划,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六个工程”、“六个计划”,其中就包括了“电大文化建设计划”。
1.电大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理念先行是搞好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校园精神的重要前提,是较之硬件建设更难、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理念先行,就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用校园文化精神之魂实实在在统领和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使校园精神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所被社会公认的电大,其声望和地位不仅仅在于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等物质文化层次的办学现状实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校园文化精神上,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声名远扬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和学术氛围,以及形成的价值观念等深厚的、特定的电大校园文化底蕴上。
纵观电大发展史,每所成功的电大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它所体现的氛围、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是电大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因此,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它应综合体现校园精神、校园传统和校风,使师生在校园中感受一种价值氛围、治学态度、道德规范、人品人格的熏陶;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归结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简单开设几门艺术课,组织几场学术讲座,而是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亦不能仅视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简单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贯穿校园精神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电大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因此,管理者群体在提升电大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发挥引领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建立起高效率的行政服务系统;教师群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建设电大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切实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处理好三个群体之间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和途径,构建系统合力,这样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健全、合理的微观基础。
3.运用创新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只有在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培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才能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
(1)要明确责任部门、落实专职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研究和策划。学校要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计划,必要时提交学校教代会通过,变为全体员工的意志,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目标;对电大校园环境文化、形象标识等要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包装,能体现电大系统建设的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利用多种媒体,扩大电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电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
(2)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校园思想文化阵地。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因此,电大校园文化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开展主题鲜明、思想性强的多种教育活动。特别要重视把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奋发有为、改革创新的育人环境。
(3)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内涵建设,优化服务管理,努力打造电大品牌。电大办学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服务”应当成为电大办学的坚定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使终身学习和开放教育的理念深入持久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应当成为电大人的行为准则。因此,要以专业和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高尚精神境界、良好道德修养和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增强学生对电大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4)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在新的形势下,电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应当在机制上下功夫,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电大的制度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机地衔接起来。建设创新电大校园文化,要依赖制度的保障。在认真研究创新现代电大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决策、管理、议事、协调、指导、考核制度,对人员、课堂、各种讲座、论坛、社团、网络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创新电大校园文化,要依赖工作机制的创新,要研究党委、行政系统和工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建立日常管理、调查研究、检查评估等工作机制,形成效益综合、协调运转、良性循环的规范化工作态势,努力创造治学严谨、学风教风良好、团结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建设平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为电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提高、发展自己的舞台,也为其实践志趣、爱好、扩大交往开辟一个广阔天地。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为电大学生提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得以兼顾。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各种社团,让他们可以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理的沟通,从而拥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不仅了解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有助于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以致用,而且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多方面的技能,并在共同的志趣的发展中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电大系统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优势,构建多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强电大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电大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对电大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并不断创新,从而提升电大的整体水平。只有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电大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统领下,发展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提升电大文化品位,形成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才能彻底解决,电大教育才能迎来一个真正的明天。
[1]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J].文化发展论坛,2007,(5).
[2]中央电大.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电校办〔2009〕5号).
[3]阜宁电大.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EB].中国网,2009-03-04.
[4]温州电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电大办学软实力的思考,调研报告、温州市2009学习实践活动论文集.
G40-012
B
1009—458x(2010)04—0055—04
2009-10-25
陈继扬,温州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325000)。
责任编辑 华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