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

2010-02-16张鹏超

职教通讯 2010年4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高职

张鹏超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浙江杭州310018)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工作创新

张鹏超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浙江杭州310018)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传统的学院式学生工作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应大力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的对接;创新与实习学生联系、沟通的手段,做好重点人群、重要环节的教育管理工作;形成企业、学校和家庭三方合作机制,推行专业教师与职业导师互动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制定,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经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些年,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些滞后。而不断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会大幅度地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自身也进行了种种改革,高校的学生工作逐步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任务,学生工作的理念和工作内容也有了全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客观地分析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环境基础上把握学生工作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理论上讲,“广义的学生工作是指学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工作总和;狭义的学生工作是指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平行的直接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工作。”[1]从实践方面来说,学生工作主要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工作;二是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体的工作;三是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的工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传统的学院式学生工作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将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学校与合作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由学校开发或认定的、适合进行学习培训的工作岗位;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管理;由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包括寒暑假实习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高职学生工作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也主要体现在寒暑假实习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方面。

从教育主体来说,表现为:其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分离。从理论上说,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承担。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主要由学校来完成。这种空间和时间上分离,为高职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增加了难度。另外,目前学生校外实习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是由教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然而,与企业联系和合作比较多的院系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这种分离的教学模式既无法统筹教育资源,又不能够形成对校外实习学生教育管理的合力。其二,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格局很难适应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新的格局又尚未形成。多年形成的严格的学生工作组织系统,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等网格状学生管理格局,仍为目前学生工作的主要框架。但在学生校外实习阶段,由于辅导员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班主任大多数是兼职教职工,工作任务繁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校外实习,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和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使得原有的学生工作管理格局难以发挥它的有效性,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与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三,企业对参加实习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不强。企业管理制度针对的是员工,具有很强的刚性,而对准员工”——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仍有欠缺。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规律了解不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虽然都存在对校外实习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是,相互缺乏沟通,对学生的要求和目标不完全一致,更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致使教育和管理效果差,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从教育客体来说,学生进入企业后,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员工)双重身份,短时间内将会面对诸多的变化。如进入企业后,学生身份发生了变化,而学生的角色意识还没有发生转换;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律性强,工作劳动强度大,学生的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发生了转变,个别的还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等现象。受到诸多因素的约束或限制,学生的个人空间相对在缩小。变化的环境导致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波动,适应上的困难,学生心理往往比较紧张,充满矛盾和冲突,恐惧、焦虑、自卑和忧郁等各种负面情绪都可能出现,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上的难度。

从教育内容来看,工学结合模式下,传统的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仍然适用,但在侧重点上应有所调整。在内容上,应更加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更加注重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实践潜能的发展,实现由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转变。

从教育制度和机制上来说,新的教育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目前国家对师生参加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还没有相应政策,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处置难度很大。同时,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形式变化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教育制度还没有很好的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而改变。

以上变化都会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路径是做好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关键。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内容

首先,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应大力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首要工作。通过对大量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敬业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工作态度。同时,现代社会中,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职业特点出发,确立了具有本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借以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其次,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的对接,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育环境的变化由单纯的校园转变为校园和企业交替作为教育机构。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在一定时期内由“学校人”转换为“职业人”。不同的生活环境、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无一不对他们过去长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学生需要适应这种角色的变换。所以,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不仅是在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更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围绕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学生工作应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身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三、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方法

创新与实习学生联系、沟通的手段。辅导员、班主任可通过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同工作”,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在企业的运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建立临时党团组织、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并指导其开展工作,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可以定期、不定期走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解决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也可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学生的时间以灵活形式组织开展学生活动。

做好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经济有困难、心理有疾病、学业有困难和行为有失范记录等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主动跟进、客观分析、分类教育和重点协同的原则进行。即在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积极了解重点人群的实习状况,客观分析其状态,对于经分析可能出现违反企业规定或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主动与企业、家庭沟通,共同做好防范、教育工作。

抓好重要环节的教育工作。做好实习前学校的教育引导、实习中企业的培训指导和实习后校企总结提高工作。在学生校外实习前,要针对实习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事故,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行为规范,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学生。当学生进入实习单位时,各实习单位应着重加强岗位操作规程培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实习结束后,企业应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开展指导;学校应召开实习交流会、汇报会,让学生交流实习心得、体会。还可邀请低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以做好低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预备教育。

四、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校企互动的合作运行机制。

形成企业、学校和家庭三方合作机制。学院派出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与企业保持联系,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企业选拔的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对于部分实习单位在家庭所在地或者是家里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还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编制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家长,让其了解学生校外实习的重要性、本专业实习的特点,请学生家长帮助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推行专业教师与职业导师互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在班级配备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应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通过多种方式,传递行业信息,帮助学生成才。

加强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制定。以政策和法律的形式保护和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姻”,为妥善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建立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如建立、完善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教育管理及安全教育制度、请销假制度和学生表现考核制度,以及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教师聘任、评估、分配激励和财务制度等,并严格落实。

[1]崔颖.浅谈高校学生工作内容及理念的认识[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4):89-90.

[责任编辑 曹稳]

G 715

:A

:1674-7747(2010)04-0102-03

2010-01-28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创新”(项目编号:Y200804573)

张鹏超(1971-),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高职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