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2010-02-16英,胡芳,陈

职教通讯 2010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主观幸福感

张 长 英,胡 维 芳,陈 辛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心理学系,江苏 常州 213001)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张 长 英,胡 维 芳,陈 辛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心理学系,江苏 常州 213001)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而社会支持具体指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学等组织给予个体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随机抽取的364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不容乐观,性别、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对职业教育有两方面的启示:从注重高职生在“动”中谋支持和引导高职生在“静”中求幸福。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1],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心理指标。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研究证实[2-5]。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组织所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它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缓解生活压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综合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文献发现,国内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仅限于普通院校学生和中学生,针对职业院校的研究寥寥无几[6-7]。而高职学生是我国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受教育者,他们学历层次、培养方式、就业模式、就业环境上都是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本文通过对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以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有助于为高职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心理教育方面的启示,从而采用相关策略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共403名,收回38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为364份,有效率为91%。其中男生161名,女生202名,分别占被试总数的44.4%和55.6%;城市学生73名,农村学生290名,分别占被试总数的20.1%和79.9%;文科生189名,理科生175名,分别占被试总数的51.9%和48.1%;大一学生76名,大二学生159名,大三学生129名,分别占被试总数的20.9%、43.7%和35.4%。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主要有:

1.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生心理调查问卷(A卷),该量表已被跨文化研究证实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并根据实际需要选取了相关题目共39道,内容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等方面。

2.社会支持量表。采用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是在研究社会支持的结构成分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是否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根据本研究需要,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的“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该量表共12个条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含4个条目。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高职生总体上体验到了中等偏下水平的主观幸福感,高水平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者较少,仅为2.2%。本研究发现高职生中,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者较少,整体主观幸福感偏低。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1.经济来源少,生活压力大。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分布来看,呈现出工农子弟多,下岗家庭子女多,贫困生多等特征。从随机抽样的结果也能看出,有79.9%的学生来自农村,比例较大。访谈中,有的同学说:“我家是苏北农村的,家境不好,特别怕同学瞧不起,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朋友也比较少,所以我现在就想着自己好好努力,摆脱困境,所以目前幸福当然还谈不上。”由此可见,家庭的经济条件差,是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单一,人际交往范围也比较狭窄,在未上大学以前,人际交往压力较小,但上了高职院校以后,环境变了,接触的许多城市同学要么拥有丰富的物质,要么拥有先天的良好家庭条件……同辈群体交往心理压力随之而来,导致心理失衡,进而主观幸福感低下。一个家境较贫困的学生说:“上了大专以后,感觉人际交往十分紧张,特别是没法和家境富裕的同学交往顺畅,总感觉低人一等,所以一般只会和自己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来往。”

2.自我定位低,心理负担重。高职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表现出明显的无能与失败感,认为上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心有不甘,沮丧苦恼而又茫然无措,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遂破罐破摔,不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访谈中有的学生提及高考,说:“为高考努力这么多年,也就上了个高职,即使努力学习,也不过是个专科文凭。”这些都会导致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二)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差异

从性别来看,女生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总的主观满意感上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分析原因,许多学者认为,虽然男女生可能获得的各种来源的社会支持相差不多,但他们的主观感受及其对这些支持的利用程度不同:女生较易感受到社会支持,更愿意利用社会支持帮助自己;另外,传统社会观念中对男女角色期望也不相同,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对女性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较少,社会对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一些。这些更高的社会支持又进一步提高了高职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从年级来看,大三的高职生在积极与消极情感上所得均值(42.64)低于大一(45.24)、大二学生(45.62),尤其显著低于大二学生。这与其他研究群体一致。这可能与低年级高职生摆脱了高考的压力,考虑的事情较少,同伴交往也多;而高年级因临近毕业,学业压力、恋人交往、尤其是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增大,无形中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于是消极情感体验增多了,积极情感体验减少了,主观幸福感降低了。

从家庭教养方式上看,民主型家庭的高职生在具体生活满意度上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家庭;而放任型家庭的高职生与其它三种类型相比,在生活满意度、积极与消极情感、总的主观幸福感等方面上均显著低于其它类型的家庭。由此可见,放任型家庭的高职生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相对较低。已有研究表明,教养方式是子女快乐与否的最主要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9]与生活在消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相比,生活在积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倾向于对其生活质量做出更高的评价。

(三)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为了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各因子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了极其显著性水平,即表明:高职生社会支持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就越强。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职生把主观幸福感与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联系到了一起,而高职生的社会支持体系中排第一位的是家庭支持,其次是其他方面的支持和朋友(包括恋人)支持,并且女高职生认为家庭在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男高职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到家庭支持和对归属感的需要,同时也更愿意利用来自家庭的支持。由于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期望不同,对男性要求是更加独立自主,因而男生感受到家庭的支持要少于女生。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维度得分变异的4.2%~12.7%。这有可能因为高职生大多来自农村,遇到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时,会有意无意地求助于老师或身边的亲戚,而不是依靠家庭支持。老师、同学以及亲戚的支持直接影响到高职生的具体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结果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高职生在“动”中谋支持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助教助研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多样群体。通过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增加了交往能力,学会了一些处事之道,还能增强了社会支持网络。

重视高职生的动手能力。与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较注重针对性强的应用技术和工艺技术训练,在人才培养业务规格上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可进一步加深学企结合,充分利用见习、实习时间,使高职生较早地接触新的技术和工艺,掌握一技之长,拥有社会立足之本,从而增加高职生就业砝码,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引导高职生在“静”中求幸福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积极地悦纳自我,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此激励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人只有全面认识自我,善于看到自身的优势,才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与同学交往静心静意,尽可能多地吸收别人的优点,向别人虚心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学会欣赏并赞扬对方优点,合理美化对方形象,从而为良好人际关系增加一些润滑剂,为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打下坚实基础。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2]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4):984-986.

[3]何晓萍.高中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7):11-14.

[4]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4):22-28.

[5]唐英,谢雪梅.军嫂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9-120.

[6]张小龙,张莉莉.职中生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48-49.

[7]赵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7(9):66-67.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郭远兵,黄朝云.刘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3):264-266.

C715

A

1674-7747(2010)02-0084-03

2009-12-09

200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当代青年学生职业心理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D/2006/01/141)

张长英(1976-),河南杞县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学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幸福感